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外部原因浅析
2008-12-29叶士舟
中国教师 2008年19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孟子的说法,教师职业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职业,教师群体也应该是一群快乐的人。然而,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劳动和轨道式生活取代了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和向往之后,在三尺讲台站立的身影逐渐开始出现职业倦怠。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背负着学生升学率和职称评定等压力的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感受到多少快乐和幸福。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以外,外部的不良教育环境更是教师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因素。
重视教育质量而忽视教师生存状态是教师不幸福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国家重视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这几年我国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对教师生活质量的关注比较缺乏。他们对教育的重视更多地体现在对教育的各种类型的检查评比当中。在这些检查中,教师是直接承担者,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受到的伤害最大。很多教师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学生,甚至没有时间来照顾家庭,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大的讽刺,不理解者还要说一句“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还教书?”我们常说“科教兴国”,可是谁来兴教育、特别是谁来兴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教师呢?
社会舆论对教师的“妖魔化”,使教师整体形象受到破坏。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其他各行各业从业者进行比较,应该说是排在前列的。但由于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关系到每个家庭孩子的成长,社会对教育界往往更为关注。在这样一种过分关注的环境下,教师往往被“神圣化”,教师犯一点点错误都会被媒体盯住不放。近几年媒体对教师的报道,好事没见到多少,负面事件一大堆。也许媒体的这种做法是出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这样的过分报道,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形象的“妖魔化”,使得原本应受人尊敬的教师变成了一群处处被怀疑的小人。这样的报道使教师的最后“光环”已不复存在了。很多的教师甚至是未老先衰、生活窘迫、精神颓废,失去了对工作、人生和生活的美好期待。
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错误地都归为教师的问题,使教师背上了不应该背的黑锅。我们国家的教育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的欠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师个人力量所能完成的,但很多教育界以外的人士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为教师的问题。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很多学校采取了高学费的政策,甚至出现了乱收费的现象,这些收上来的钱也不是用来为教师谋利,但由于收费是教师出面收的,乱收费的帽子自然扣到了教师的头上。再如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新课程的理解吸收,教师的改变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指望教师去推动新课程的进行,毕竟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很多人把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阻力简单地归为教师的素质不高。这些不应该由教师单方面承担的重任都交给教师们去扛,背着这样一个沉重的“黑锅”,教师只能是越来越累,又何谈教师的幸福呢?
教育界自身的理论定位出现偏差。由“师道尊严”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再到“以学生为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权威不断丧失、地位逐渐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以学生为本”并没有错,但“以学生为本”并不是不教育学生,不能批评和处罚学生。“以学生为本”实际上是“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本,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对“以学生为本”的错误理解,使教师丧失了应有的教育教学权,甚至丧失了教师的尊严。在这样的理论定位下,教师无所适从,“快乐”了学生却苦坏了教师。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工作的人是不会有幸福感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王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