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中的和谐理念

2008-12-29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8年4期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事业的主要开创者、重要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之一。在其数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他成功地创造和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统战理论和实践,为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战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些非凡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其和谐的理念密不可分的。和谐理念是周恩来在长期的统战工作中处理各种复杂关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一贯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并贯穿其一生的统战活动实践中。
  
  一、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中和谐理念的来源和形成
  
  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的和谐理念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它是以江淮文化为生活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吸收了中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果,加上其特殊的家世、家教以及独特的生活和革命经历,在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并在之后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年代中发展成熟并得到娴熟运用。
  周恩来祖籍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理性、细致、诚实、谨慎、温和的江淮文化,构成了他和谐人格养成的生活背景。同时周恩来出身于师爷世家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谦逊、容忍、温和而又坚持原则、独立自主的性格。1910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外出求学,开始接触到许多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他特别善于从中西方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吸取智慧,在青年时期就培养了立足于高层次的视角综合各家各派学术观点长处而化为己用的思维能力。后来,周恩来为探索救国真理东渡日本又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一边劳动一边学习,认真地探求革命真理,刻苦攻读各种理论著作。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刻苦学习思考和多方比较研究,他终于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后,他又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西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风格和人格魅力,并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付诸实践。
  周恩来统战活动中的和谐理念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统战实践中真正形成的。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会议做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1923年初,孙中山派王京歧到法国筹备组织国民党支部,周恩来收到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示,立即与王京岐建立联系,并帮他开展工作,商讨在欧洲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旅欧的党团员共80余人全部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由于周恩来等的出色工作,国民党旅法支部的成员扩及法国以外的德国、比利时等国家,随后国民党改旅法支部为旅欧支部,周恩来曾任国民党旅欧支部执行部总务科主任和代理执行部部长的职务。这个组织成为国民党中央直接领导的海外组织中极其成功的国共合作的典型。在旅欧期间,周恩来还撰写和发表了大量阐述国共两党关系的文章。1924年上半年他连续在《赤光》杂志上发表《革命救国论》《再论中国共产主义者之加入国民党问题》等文章,呼吁各派革命势力团结起来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他指出:“上述的五派是中国国民运动中最值得注意的革命势力。若能合此五派的革命分子于一个革命的政党统率之下,则国民革命的成功,必不至太为辽远。”①同时他还充分肯定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统率地位和作用,又针对它的弱点提出恳切的希望。1924年秋,周恩来奉调回国,不久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政治工作。此外,周恩来还参与领导了革命军的两次东征,成功建立了一个国共两党密切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政府典型东江地区革命政权,并担任这一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其政绩也有口皆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在一个地方政权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周恩来以和谐理念为基本特色的统战风格在旅欧和大革命期间已经初显端倪。此后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多个时期终于发展成熟并得到娴熟运用。
  周恩来的这种和谐理念,并不是政治上无原则的调和主义、折中主义,更不是“和稀泥”,而是建立在对统一战线的复杂性、长期性的充分认识上的。准确把握矛盾双方的差异性和同一性,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目的就是要使各种对立面相互贯通、融合,从而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有益的因素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革命建设事业,实现全社会共同、平衡、协调地发展。周恩来的统战理念是理性的、开放的、包容的,它的思维取向是和而不同,基本方法是求同存异,根本目的是实现和谐发展。
  
  二、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的思维取向: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中国“和”文化的精髓,也是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的基本思维取向。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已经将“和”与“同”作为不同的哲学范畴加以区别。《国语·郑语》中就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和同之辨”从孔子之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伯、晏婴等开始,中经孔子,直到孟子和荀子,数百年间,经过不同学派的反复论辨,基本上达成了和而不同这样一种共识。孔子还用“和”与“同”的区别来说明道德人格的高下,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说法。道德高尚的君子善于听取和吸收各种不同的意见、建议,协调各种矛盾,既不人云亦云不也强求一致,人人和谐相处、事事恰到好处;而道德低下的小人,表面上盲目附和、亦步亦趋,私下里勾心斗角、相互拆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则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共生。恩格斯曾指出:“大多数自然科学家还以为同一和差异是不可调和的对立,而不是同一个东西的两极,这两极只是由于他们相互作用,由于差异性包含在同一性中,才具有真理性。”②周恩来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巧妙地融合吸收,并成功地加以运用到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因此统一战线本身就是一个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等之间都有差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只有遵循和而不同的思维取向,才能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实现各个不同团体的团结与和谐。早在1926年,周恩来在《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一文中指出:“国民革命原是中国各被压迫阶级共同的出路,不过在这革命过程中,各阶级却有他们各自的出发点,尤其是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他们更有各自所欲获得的利益。”③这就是说,统一战线并不是铁板一块,各种政治势力是不同的,有着他们各自具体的目的和利益,但也可以统一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和谐发展。周恩来特别欣赏这种在多样性基础上的辩正与协调关系,认为在统一战线中我们仍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既不要被别人同化也没有必要同化别人。周恩来在《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统一战线中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指无产阶级的独立性,他有自己独立的政策、独立的思想。他是去联合别人,而不是同化于人。”因此“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团结,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同人家讲团结,而不要受其他阶级的影响。”与此相对应的还存在两种错误的观点,周恩来也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有些同志不懂得这个统一性和区别性的道理”,“右的观点就是不主张区别。抗战的武汉时期,有人主张我们是‘求同而非异’,就是说只有同而没有异。这是不知道我们无产阶级和别的阶级不同。”“假如不区别,那就是和人家混合在一块。”而“‘左’的观点是天天讲区别,不去和人家共同行动。”④可见,分不清“和”与“同”的分歧,盲目求同或只见不同而不去争取联合都是错误的。有同无异,就没有必要建立统一战线,有异无同,也不可能建立统一战线。
  
  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周恩来在统一战线领域都一以贯之和而不同的思维。1950年8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作了《建设与团结》的报告,也充分体现出了和而不同的思维取向。报告指出:“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钢铁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科学家能把自然界不同的物质组合、统一起来,难道不能把有不同见解和脾气的人统一起来吗?我们在自己的队伍中,就是要强调统一与团结。统一矛盾并不妨碍个性的发展。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说道,只有在共同的大前提下,个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⑤建国初期,党内党外对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是一党制好,还是多党合作制好,争论不下。共产党内一部分同志认为没有民主党派会少些麻烦,民主党派中一些朋友也认为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主张解散民主党派。周恩来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民主党派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利用和而不同的思维,亲自领导制定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指出:“每个党派都有自己的历史,都代表着各自方面的群众。有人要求各民主党派都和共产党一样,如果都一样了,则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又何必联合呢?正因为有所不同,才需要联合。”“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为了广泛联合就不讲原则,凡是要求我们承认的我们就承认,那又会涣散了统一战线。”⑥在周恩来看来,“清一色”就必然会使我们的“耳朵闭塞起来”,根据我们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还是多几个牌号好一点”,“都是一盆清水就没有意思了”。因此他提出长期共存,就是“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⑦这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真诚合作、一心为国的坚强决心和愿望。
  
  三、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的基本方法: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作为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的基本方法,来源于和而不同的思维取向,两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和而不同是基本的思维价值取向,而求同存异则是其具体化的工作方法。
  求同存异的工作方法,简单的说就是把各种不同观点和相互间的一些争端暂时放在一边,以便寻找相互间的共同点,求得双方之间的长期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统一战线本身就是不同政治势力的统一体,是各种政治力量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高度统一。这就决定了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是同与异的矛盾,这种同与异又统一又矛盾是统一战线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统一战线中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辩证统一起来,善于协调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将求同存异方法应用于统战领域的思想最早见于1923年7月周恩来起草的《旅法各团体敬告国人书》,其中提出:“我们现在立在这个国民团结大运动旗帜之下,凡是具有革命新思想而不甘为列强奴隶、军阀鹰犬的人,不论其属于何种派别,具有何种信仰,都应立即联合起来,统一此国民革命的前敌啊!”⑧他号召人们求反对列强和军阀之“同”,存各种派别和信仰之“异”,建立起革命的联合战线。
  周恩来把求同存异的基本方法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始终。只要统一战线的各方在基本点上同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尽管许多时候还存在很大分歧,周恩来都尽力联合这些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以求得目标一致下的和谐。在两次国共合作中,周恩来在矛盾对立中巧妙地把握统一、灵活地协调矛盾,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象在尖锐的矛盾中求同,在适当的条件下存异,争取大量的中间势力和地方实力派站到支持和同情我们的一边,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周恩来参与党中央制定并积极执行逼蒋抗日的方针,运用求同存异的方针说服张学良、杨虎诚,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期间,为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周恩来又运用求同存异的方法,采取与国民党既斗争又联合的策略,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和谐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又对求同存异进行了一些具体的阐释,他指出:“只要和国家的政策接近,只要大的方向对了,就不要去改他们的,差一点更好,完全和我们说的一样倒不好。”“我们同党外人士合作就是在共同的大前提下,接受他们的好意见,丰富我们的主张。只要大的方面有了共同性,小的方面存在差别是允许的。”⑨周恩来还以求同存异的方法成功争取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回国。他在1956年特意通过程思远向李宗仁及海外国民党军政人员转告“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既往不咎”的政策。周恩来提出,我们赞成中国一句古话“和为贵”,请李宗仁先生在方便的时候回国来看看,也欢迎国民党军政负责人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我们将给予各种方便和协助,并保证他们来去自由,希望国民党人对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1965年7月20日,栖身海外16年的李宗仁远渡重洋回到北京,周恩来亲自到首都机场迎接他。李宗仁归国后,得到周恩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各方面诚挚而周到的接待,这对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所有爱国人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回归了大批的海外爱国人士,特别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精英。
  周恩来还成功地将求同存异的方法应用于更广阔的国际统一战线领域,提出了举世闻名、影响深远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接受。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这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独立自主召开的一次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但由于帝国主义的唆使和破坏,加上与会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一些国家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同时与会各国之间也出现了许多分歧,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如果听任会议的争论和分歧发展下去,只会加剧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分裂,进而导致会议不欢而散。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利用和而不同的思维取向,发表了关于求同存异的重要讲话,对扭转会议的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一开始就提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因此“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⑩周恩来诚挚、恳切的发言把会议又拉回到了预定的主题上来,保障会议沿着团结、和平与合作的方向发展,使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此后,求同存异的方法一直被广泛地应用到我国的外交和国际统战工作中,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我们的国际影响,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的根本目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的根本追求,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有益的因素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革命建设事业,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国际国内环境,实现全社会共同、平衡、协调地发展。他说:“我们共产党的目的就是要把世界搞得美好,使大家都能活下去,而且过得好。”{11}统一战线的运动发展方式不是矛盾的一方战胜另一方或一方吃掉另一方的解决方法,而是利用双方所共同具有的条件,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达成一种共识,使矛盾双方达到有条件的协调和统一,最终实现兼顾双方利益的双赢共存的结果,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
  周恩来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和谐发展的要求体现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各个领域中,比如在处理政党关系中,周恩来一直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指出:“要把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等等,都当成统一战线的友党同我们一道前进。”{12}“不仅在现阶段需要长期共存,而且一直要共存到共产主义。”{13}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周恩来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社会发展应当是各民族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他强调:“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在这个问题上,各民族是完全平等的,不能有任何歧视。我们的根本政策是要达到各民族的繁荣。”{14}在处理宗教关系中,周恩来认为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指出宗教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要贯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切实保障公民的信仰自由的权利。同时他还强调:“我们要造成这样一种习惯:不信教的尊重信教的,信教的尊重不信教的,和睦相处,团结一致。”{15}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合作,这对我们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互助合作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有利的。
  周恩来统战思想与实践中的和谐理念极为丰富、极为深刻,是我们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的顺利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总结并继承发扬。
  
  注释:
  ①⑥⑦⑨{12}{13}{14}{15}《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63、350、202、205、448、381、3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58页。
  ③④《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15页。
  ⑤⑩{1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153~154、317页。
  ⑧《少年中国》第4卷,第8期,1923年12月。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