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参与起草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始末
2008-12-29苏文慧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8年4期
记者: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众所周知,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是接着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个报告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关于这个报告的起草,有的人说胡乔木没有参加起草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程中原:胡乔木被邓小平称为“党内的第一支笔”,为中央起草文件,为领导人起草讲话、文稿,是他的职责所在。胡乔木生前从不张扬。关于参与起草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即后来被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一事,本来用不着特别加以说明。但由于有人在海外又是讲演又是出书,歪曲事实,造谣诬蔑,完全否定胡乔木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内有的当事人漠视胡乔木的作用。这样,邓小平这篇“主题报告”的起草经过才成为问题。无论对胡乔木生平、业绩和人格,还是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这都不是一件小事。现存的历史档案(特别是讲话的原始过程稿)和其他当事人、知情人的可靠回忆,无可争辩地说明,胡乔木是参与邓小平这篇讲话起草的主要人员之一。他自始至终参加了讲话稿的起草工作,不止一次地亲自对讲话稿进行了修改。
记者:不过,也有人说,胡乔木最先帮助邓小平起草过一个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稿,但不符合要求。实际情况究竟怎样?
程中原:1978年10月中、下旬,胡乔木为修改他那篇在国务院务虚会上所做的关于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长篇发言,以应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之需,到天津、上海调研。在天津时,接到邓力群的电话,要他到上海调研后,务必在10月29日返回北京。因为正在日本访问的邓小平将于29日回国,要同胡乔木谈在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的起草问题。10月底,胡乔木即应约到邓小平家里谈了一次。
关于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主题,邓小平亲自确定:实行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当时正处在揭批查“四人帮”第三战役的高潮中,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是邓小平9月在东北视察时提出的。1978年9月17日,邓小平在沈阳军区讲话,针对华国锋“抓纲治国”要搞好几年的方针,指出:揭批“四人帮”运动总有个底,总不能还搞3年5年吧!提出:要及时结束运动,转入正常工作。10月3日下午,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于光远谈话,商议对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祝词的修改问题,谈话中重申了这个意见。在胡乔木按邓小平意见起草的这篇祝词中,明确指出,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已经能够在这一胜利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战斗任务”。提出:“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邓小平亲自加写了一段话,强调:“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中央相信,为了四个现代化的利益,全国工人阶级一定会在这些改革中起大公无私的模范先锋作用。”
重点转移,在当时是一个新的提法,新的战略。邓小平要求先按这个主题和思路起草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他11月5日要启程赴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访问,预定十天。等他访问回来,再详谈讲话稿事。谈话以后,胡乔木即带领人起草讲话稿,11月8日稿成,送邓小平处。
11月14日,邓小平回到北京,看过稿子以后,于16日上午把胡乔木找到家里,谈讲话稿的修改意见。胡乔木按邓小平的意见,经过三天修改,形成讲话初稿,让秘书抄清,送给邓小平阅改。
11月19日完成的初稿是根据邓小平确定的主题和提出的要求起草、按照邓小平的意见修改写成。主要内容是结合当前实际论述重点转移的战略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初稿从三个方面论述重点转移的历史意义:一、“这是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革命”;二、重点转移“就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改革不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应的上层建筑,使社会主义不断得到巩固和前进”;三、重点转移“将大大加强党和全国广大群众的联系,提高我们党在全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中的威信”。
初稿进而论述“应该怎样实行这个转变”,提出解放思想、平反冤假错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改革、处理好阶级斗争问题等重大的路线、方针、政策。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四,还是要处理好阶级斗争的问题”这一部分沿用了1977年8月十一大继续采用的“党内走资本主义当权派”的提法,说“四人帮”王、张、江、姚等是不折不扣的走资派。这并非新的“发明”,只是顺着历史的惯性、沿用党中央当时的提法而已。从胡乔木起草的这个初稿,我们无法分清哪些是在起草之前邓同胡谈的,哪些是胡的阐述发挥,但同邓小平当时的言论对照来看,总的说来,是同邓小平的思路和观点一致的。上述初稿中的不少提法以至语句,在邓小平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的定稿本中依然采用,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近年来,有人在海外著书,说这篇初稿“不讲解放思想,不讲民主,不讲纠正冤假错案”,完全是不顾事实的诬蔑。
记者: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邓小平要重新起草讲话稿呢?
程中原:中央工作会议开始以后,陈云看到,邓小平提出的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主题已经成为党内的共识,而影响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主要障碍,是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上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解决。陈云不顾华国锋宣布的议程,提出中央必须“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作出决定,解决“天安门事件”和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等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中央工作会议赞同陈云的意见,华国锋于11月2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在全体会议上宣布了这些决定。这样,不仅工作重点转移意见一致,而且“天安门事件”得到平反,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也较顺利。形势发生了出乎意料的好的变化。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原来准备着重讲的重点转移问题不需要特别加以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问题原来的讲法显得不够,可以进一步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讲得更加深透;同时,在历史转折关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现出来,需要党的领导人抓住时机,及时提出,进行分析,作出回答,指明前进方向。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果断决定,他的讲话稿要重起炉灶。
记者:据说,邓小平为起草这篇讲话稿自己亲拟提纲,并多次找起草人到他家谈话。能详细地谈一谈这几次谈话的情况吗?
程中原:好的。关于谈话的情况,《邓小平年谱》中作了全面、扼要的记载。这里,我根据掌握的材料展开讲一讲。
1978年12月2日,邓小平为重新起草讲话稿约见胡乔木等人。胡乔木当时正忙于修改要提交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的加快农业发展和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文件,就邀于光远一同前往。以便让于光远了解意图,先行组织人着手起草。
谈话前,邓小平已经写就三页“讲话提纲”。除“对会议的评价”之外,列了七个问题:一、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二、实行民主,加强法制。三、向后看为的向前看。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五、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六、加强责任制。七、新的问题。邓小平按提纲谈了他重新考虑过的在会上讲话的内容。谈话后,胡乔木即要于光远和林涧青先组织人起草。参加起草的有滕文生、阮铭。
大约两天以后,按邓小平所写“讲话提纲”和12月2日谈话起草了一份讲话稿。这是一份手写的抄清稿,用8开稿纸,共30页,留下3个人的笔迹。稿子没有标题。它的结构,与邓小平的“讲话提纲”相一致,7个问题加上“对会议评价”共8部分。
对重新起草的这份稿子,邓小平不满意。12月5日,又找胡乔木谈话,讲他对讲话稿的意见。胡乔木带上组织起草这份稿子的于光远、林涧青一起前往。
胡乔木有个好习惯,总是亲手做记录。这次邓小平谈话,胡乔木在这份手写稿最后一页(第30页)的背面作了记录。记录用蓝色圆珠笔,共21行。字很小,很草。文字简约,很得要领。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思路的发展和思想的深化。
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