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远工程为何难 不妨换位思考
2008-12-29莫佰琳杨晓宏欧阳汝梅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如今,对农远工程的看法评价不一。很多人在评论农远资源运用时,基本上都谈及农远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原因主要归结为开发者只顾闭门造车、教师的素质不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农远资源广而不精、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采取评论的态度,很少有人能真正立足各层人员的角度去考虑。笔者建议大家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换位思考。
领导“愁”
领导们为了农远工程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不管是向国家申报,还是到社会上寻找投资商、生产商、赞助商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农远工程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以此来解决农村教育的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当领导到各项目学校检查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设备长期闲置,一些学校的设备仅用于教师上公开课或应付上级检查,还有些学校的设备几乎不用,被锁在库房里。个别学校在项目验收时,其多媒体教室和DVD播放教室还从未被使用过,少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摆的是办公桌椅等等。究其原因,电费和维修费竟然成了困扰学校的最大问题之一。这是很多领导始料未及的:费了那么大的劲儿,把各种资源千里迢迢地弄到农村、山村,却在最后环节上出了大问题。通过各地走访,领导们也深知对农村的投入仍然很欠缺,各项目学校也纷纷要求加大投入,而增加投入又是何其难。虽然我国现在对农村远程教育的投入是空前的,但由于涉及的范围太广,各地都需要加大投入,即使整体上资金增加,而具体落实到各项目学校的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这无疑是“穷国办大教育”的难处。
开发者“冤”
农远工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对中小学各年级的各门课程,以及为农服务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其工作量可想而知。虽然也发动了社会各界的力量纷纷参与,仍然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总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声音:教材与资源不匹配、可用资源少、本土化资源缺乏等。很多人将责任归咎于开发者,责备他们天天呆在办公室里,按照他们自己的构想进行开发,并以城市的价值取向进行设计,才造成这些资源不适合农村的实际需要。但试想:在农村那么广阔的地域中,统一开发,统一发送,时间紧迫,如何才能开发适合各地农村本土的资源?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畅,对农村各种需求的获取本身可谓是难上加难。顾全大局还是针对局部,是一个令开发者难以抉择的两难问题。为了最大可能地增强适应性,让各地基本能统一,开发者们在有限的时间、资金、人力等条件下,能做到有今天的成绩,我们还有指责的理由吗?
校长“难”
作为一校之长,很希望农远工程丰富的资源能给学校以及附近的农民带来一些改变,并认为教学和为农服务是农村学校要做的两件大事。
在教学方面,校长制定一些政策尽量鼓励教师使用农远资源。但试想,若每位教师都想使用那么有限的资源,校长如何分配,能做到完全公平吗?分不公平,教师们心里肯定有看法。此外,还有几个难解的问题:资源的下载、整理、保管等都需要人员,这些人力是义务还是付费?农远资源在使用中所消耗的电费、维修费等由谁来支付?国家当前实施“一费制”,规定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而农远项目又没有给予学校后期的投入,学校的自筹经费实在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难怪很多学校不敢用这些“高消费”的设备。
在为农服务方面,每个项目学校都有义务对周边的乡村进行资源共享,校长却有苦难言。其一,项目学校本来各种资源都不足,进行为农服务并没有专用场地。其二,若学校为农民开放,学校的安全,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由谁来负责?其三,为农服务是一项免费工作,在为农服务中,所发生的费用该由谁来承担。若要向农民收取费用,还有谁愿意来学习?这也都使得为农服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易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上级怪校长没有带头使用农远资源;教师怪校长没有能耐获得资金支持;农民怪学校为农服务只是形式。所有矛头都指向校长,岂不“难”乎?
教师“累”
农村教师的任务可谓繁重,特别是项目学校,每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多,还要参加接二连三的各种培训。
对于学科教师而言,尽管参加的培训不少,但是真正能用得上的却不多,毕竟时间、地点、对象、资源都不一样,没有可以咨询的对象,只有自己用心去揣摩。农远资源中又缺乏适合他们教学的各种资源,大部分资源还需要自己进行加工和整理,给自己的教学增加了不少负担,这使得很多教师对使用农远资源望而却步。同时,教师也怕运用农远资源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虽然农远资源很吸引学生的注意,但对于很少接触到这些现代资源的农村学生来说,资源带来的感官刺激胜于对知识本身的关注。
对于维修人员而言,虽然也经过了多轮培训,但大都参加的是校级和县级培训,很多培训内容并不适合他们的工作实际需要,而且学校的资源下载、管理、硬件维修、指导学科教师使用资源等,加上日常教学工作,重重压力和负担让许多教师不堪重负,无暇顾及资源的有效运用。
学生“苦”
“模式一”所需要的设备很简单,仅仅是一台DVD和电视机即可。但是,笔者所见到不少农村教学点受到生源的限制,多为混班上课。当教师在为其他学生播放教学光盘时,从电视里发出的声响很大,严重影响了在同一教室里其他不上课的学生。“模式二”的硬件环境比“模式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科教师并没有自主选择资源的权利。另外,电视的可视面积小,图像清晰度不高,有的字符看不清楚,而且存在着闪屏,容易导致学生近视眼的发生。“模式三”的学生每周能到机房的机会最多有一次,基本上是几个人用一台机器,更何况上网的条件也是非常有限的。
农村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学生课外活动以及农村学生利用远教资源自主学习的比例均低于15%,这个数字与我们提出的“城乡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农民“怨”
在农村,中小学常被当做知识最丰富的地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其中项目学校也承担了这一部分的任务。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只有6%的学校常用,12%的学校偶尔用,82%的学校基本不用。学校也没有专人对农远资源进行挑选,以选择适合当地农村实际的资源信息。农民的整体信息素养不高,即使他们能看到对自己有用的致富信息,自己如何去实施呢?如果照着那些方法实施,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难预料的问题怎么解决?为农服务的口号喊得很响,实施起来却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怎样才能真正获得这些资源,并学会使用这些资源?国家开发的资源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对他们开放?
虽然农远工程中的各层人员有很多的难处,但是他们却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其发挥的效益也会日渐凸显。到目前为止,农远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在一期工程中,主要是配备农远工程的硬件设备,这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农远二期工程也即将开始。在二期工程中,资金的投入开始转向,主要是让设备能够真正运行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以及各层人员的共同努力,农远工程的应用之路会越走越通畅。
参考文献
[1]什么是换位思考[D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489461.html
[2]杨晓宏,郭治虎.西部“农远工程”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7,(1).
[3]文春明.关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5,(4).
[4]吴丽娟,方正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设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6,(3).
[5]张建平,梁松林.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