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学课件的艺术思维创作

2008-12-29谢景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制作教学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教师因为缺乏理论指导、技术支持,尤其是缺乏艺术思维等原因,独立制作出的课件往往不是很理想。本文试图从艺术性的角度,探讨教师如何制作优秀的教学课件。
  要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课件,必须以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把教学课件当做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思维来创作。在课件的评价标准中,教学性和艺术性占了很大的比例,技术性占了较少比例,这说明课件艺术性的重要。课件的艺术性就是指用美的形式来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使人赏心悦目,让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到美。课件的艺术性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件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较为熟悉,不熟悉、不精通的恰恰是计算机软件工具。教师要避其短而扬其长,充分发挥对教学内容熟悉的长处,运用艺术思维来创作课件。
  
  一、教学课件中人的艺术思维活动体现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课件呈现的教学内容不是课本搬家,也不是教案,而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是用语言在课堂上难以表达清楚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看不见的微观和宏观现象等。因此,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并能充分调动想象、直觉等思维方式,有意识地把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直观的东西,或者把一维的平面内容转化成二维或三维的动画,或者把静态变为动态、动态瞬间凝固成静态等等。这种转化就是创新,就是我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
  
  二、教学课件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
  
  笔者认为,课件创作应分为两大步:第一,课件部件元素的生产;第二,集成课件部件元素。
  1.课件部件元素创作过程中人的艺术思维活动
  课件部件元素的生产是关键。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重点、难点,要把教学课件要表现的内容细化成一个个知识点,并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自身的“艺术细胞”,把知识点转化成可视的多媒体信息。为了使原本是课本、教案、板书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在课件中表达出来,必须运用艺术思维进行思考、创作,再转换成课件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部件元素。为了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良好转换,还要了解多媒体信息表达元素的类型、特点,以及它所擅长表现的内容。这便于我们选择最恰当的多媒体信息表达元素来表现教学内容。
  2.课件集成过程中人的艺术思维活
  集成就是把课件部件元素看成是一个个知识节点,将其组装在一起。这同样需要运用艺术思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授课方式,组装的时候要注意节点之间的顺序和关系。简单和常用的方法先创建课件的框架结构,包括导航系统、帮助系统等。这当然需要运用艺术思维创作,只是这一步骤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其次,把教学内容转化而来的课件部件元素分别放进课件的框架内。这里艺术思维主要体现在显示屏幕的布局、色彩等。最后,我们来考虑课件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一般来说,用于教师个人使用的教学课件都是小型的辅助型课件,教师经常忽视它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我认为,保持课件的完整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课件类似一本书,如果没有封面、标题、目录、封底,这样的书是难以想象的。对课件来说,就是要有标题(一般使用动画效果较好)、目录模块、主要内容模块和结束模块等,再运行调试并评价它。一个优秀的课件在理论上基本上就诞生了。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