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是教育人的责任”
2008-12-29阮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记 者:江苏淮安外国语学校是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全国知名教育品牌翔宇教育集团的创始学校。作为这样一所有着鲜明特征的,同时兼顾市场需求和教学质量要求的学校,其传承的办学理念是怎样的?
朱建文:我校创建于1999年。她的诞生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企盼的结果。所以,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彰显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那就是始终秉持“志存高远,领先时代”的办学理念,以“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宗旨,坚持“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的育人目标,在开齐开足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课程外,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的道路,以“双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为特色,走出一条开放性的教育之路。
记 者:学校的办学宗旨中提到要“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您觉得应该怎样将传统沿袭的办学理念与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更好地体现时代特征?
朱建文:“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不是一句赶时髦的空头口号,而蕴涵着我们翔宇人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深刻思考,也是我们教育人的责任所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这个人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而是“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的大写的现代人。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未来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行走在国与国之间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国际语言的现代中国人。围绕着这个办学宗旨,我们把双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在传统办学的基础上,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更好地体现教育时代性特征。经过八年的努力,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校园建立了智能化教育和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服务和电子授课系统、远程监控和评估系统、音画数据追踪和信号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同时传送八套节目,供不同年级的学生收看。所有教室装备有超大彩色背投、高清晰度实物展示平台和多媒体网络系统。所有教师均配备笔记本电脑。初步建立了校园管理网络,校园网站已成为对外展示我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家校互动的桥梁和纽带。
我始终认为,一个初级中学,要想成为令人瞩目的名牌学校,除了要以骄人的教学实绩作基础,同时还必须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近年来在计算机教学和省级国家级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已初步彰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记 者:有人说,管理的艺术,其实就是识人、用人的艺术。为了凸显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办学特色,您在识人、用人方面有怎样的心得体会?
朱建文:信息化教育能否得到推广和运用,关键的问题还是人才的问题。校长的领导艺术是什么,说到底就是用人的艺术。一个校长能否搞好校园信息化建设,关键是你能否选好和用好热心于电教事业教师。我校在信息学奥赛方面形成了特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们辛勤劳动结果。我曾经用四句诗表达了我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态度——识人:举世皆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招人:不惜重金市骏骨,奋力高筑黄金台;育人: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用人:天马长鸣善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概括起来就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首先是待遇留人。合理的价值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将日益深化,加上民办学校的强势切入,教师的校际自由流动将成为现实。校长是不是招贤有方、能不能“高筑黄金台”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师资状况的优劣。当前,基础教育师资流失的现象仍然困扰着校长们,这和长期以来教师待遇较低不无关系。显然,解决这一问题关键不在学校,但校长是不是愿意为提高教师待遇而积极努力争取有时也成为教师选择校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是事业留人。任何有特长的教师都有很强的事业心,他们渴望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作为校长要善于激发他们的成就感,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搭建成功的平台。再次是感情留人。思贤若渴、待贤以诚、委以重任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有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的心理。一旦教师感受到校长的理解、尊重与信任,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就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便条件再艰苦也在所不辞。爱护使用,在使用中培养,才能使一所学校的人才资源越来越丰富。校长对各类人才要“严格要求,但不苛求”。教师在工作上遇到挫折、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校长要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创造条件让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形成“教师依靠学校成才,学校依靠教师出名”的良性循环。
我们学校教师的主体是楚州区农村学校的初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几年前,他们还是一片空白,有好多人连键盘都没摸过,而现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很多教师有自己的个人博客,有不少教师还做了版主。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来自于我们有计划的培训和指导,以及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探索。每年暑期,我们都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是开设了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班、方正奥思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和Flash动画制作培训班等。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基本信息化能力、课堂教学信息化能力、教育科研信息化能力和终身学习信息化能力。我校尤为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直接为教学实际服务。
记 者:我注意到您的管理理念里面很注重细节和创新。
朱建文:是的。精致化管理、智慧型管理一直我们学校所倡导的管理特色。所谓“精致化”,就是敢于在细节上较真;所谓“智慧型”,就是敢于创新。拿我们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来说,必须做好七个步骤:①提前两周通知备课内容。②研究教材,写出初备教案。③将初备教案交主备教师主备。④主备教师设计基础教案和课件、作业。⑤共同讨论教案、课件、作业。⑥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实际形成个性化教案和课件。⑦课后总结得失,撰写教后记,进一步完善教案和课件。这七个环节看起来很烦琐,也不易操作,其实不然。除了第五个环节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会议上共同研讨完成之外,其他的六个环节都可以在学校校园网上完成。这样不仅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而且给领导检查和监督这项工作也带来了诸多方便,还节约了很多纸张。不少备课组、教研室都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成果。
没有细节就没有全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正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抓好每一个细节,站在发展的高度去促进每一项创新。
记者: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您认为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朱建文: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管理与实施的重要桥梁。我国的校长既是学校法人代表又是教育教学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校长在整个学校的决策和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一校之长,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使学校融入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校长要有领先时代的办学理念。中国的教育早已告别了一枝粉笔一张嘴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时代,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使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资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睿智的校长必须要审时度势,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把构建数字化校园当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一个整日沉溺于事必躬亲,纠缠于具体俗务,缺乏运用现代理念和现代技术管理学校的领导是个勤奋的领导,但未必是个好领导,终究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其次,作为一校之长,要身体力行,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在教职工面前发挥示范作用。获取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应该成为校长的一项基本素质,也应该是衡量校长学习能力与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信息、新经验可以帮助校长们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培养校长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学会运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丰富的管理工具,使自己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便集中精力来考虑学校的未来建设和发展。总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校长应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素质结构,除了使自己具备宽厚的人文素质、广博的科技素质、锐意进取的创新素质外,还要有现代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
记者:在我国现实的教育环境下,很多校长、很多教师都面临着教育信息化与现行考试教育制度的两难问题,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应该如何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
朱建文: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和生存线,民办学校尤其如此。教育信息化是否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呢?结论当然是否定的。我校的教学质量在淮安市历年中考中一直名列前茅,六年出了四个市中考状元,近三年的中考中,全市前一百名,淮安外国语学校约占三分之一。我想,这就足以说明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推动作用。当然,我们对它要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信息化教育只是我们实施教育提高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任何手段,关键在于运用,用得恰当,可以事半功倍,用得不当,就会事倍功半。我想,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主与次的关系。一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必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切不可削足适履,搞花架子。二是博与精的关系。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但这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若不加选择地滥用资源,无节制地加深和拓展,则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降低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指导教师学会怎样博采众长、去粗存精、为我所用,应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共享与创新的关系。多年来,我们各个部门和学科都会积累很多的资料和经验。很多内容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共享,这种共享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学科和部门之间横向的,从而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但更重要的是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不断丰富、拓展和完善。我想,做好以上三点,就可以使学校信息化教育与传统的升学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走上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记者:请您给信息化时代的校长下个定义。
朱建文:要给信息化时代的校长下个定义很难。因为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我还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概括的水准。但我对信息化时代校长的角色定位,有过思考。我认为,信息化时代的校长应该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实践者和管理者。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校长,应该具备信息化教育的领导力,具体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
校长没有正确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观念和良好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就不可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就不可能在学校中建立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机制,就不可能采取正确的行动。不仅要走弯路,而且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信息化教育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