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鉴别差异 发展差异
2008-12-29李献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别,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强的要求。由于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等的不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表现出的能力差异似乎更明显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更应重视和面对学生的这些差异,运用差异教学法,改善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各得其所,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那么,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学生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性表现不同:有的学生对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和很高的悟性,在操作上表现出非凡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即使面对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也不敢动手实践。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不尽相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
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是学生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统计表明,来自拥有电脑或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的孩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孩子。
2.小学教育的差异
学生在小学所受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不同也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在入学时,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就有了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会导致更进一步的差异——那些电脑水平领先的学生会产生自信,从而显出极高的兴趣和悟性,而那些以为自己水平落后的,就缺乏信心和动力,致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3.学生性格、学习兴趣和自控能力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及特长都不尽相同。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活泼好动的学生往往敢于操作、敢于尝试,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对电脑畏首畏尾——性格的差异导致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在兴趣上,有学生喜欢玩游戏,有的则喜欢电脑绘画等等,因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和方式也不同。遇到感兴趣的,就会去认真学习,积极钻研,而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应付。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包罗万象的网络、惊险刺激的游戏、形式新颖的网上聊天等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自我约束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
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包括:思维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等等。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时产生差异。
面对学生诸方面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差异教学手段,改善差异现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差异教学的原则
实施差异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端正理念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应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倾心交流,从深层次真切感受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学生,尊重差异,发展个体特长。
2.深入观察鉴别学生差异
准确鉴别差异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改变仅靠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发展给予界定的做法,结合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和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对学生发展的差异进行鉴别。
3.开发资源利用学生差异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差异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教师要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努力创造公平环境,让学生品尝成功。
4.形成课堂学习功能小组展现个人化智力
在实施差异教学时,教师应划分若干个课堂学习小组,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组织联系,从而协同学习,发现和研究问题。此外,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将部分信息技能水平高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参与一定的具有实际效用的任务,如负责本班甚至本校的网页制作与维护,参与教师课件的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弹性课堂设计为学生的差异留下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景,根据学生的差异有计划地进行弹性教学设计,留下可变化的余地,实行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留下空间,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6.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建立针对个体独特的学习模式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根据多元的标准,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性、终结性评价,及时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给强项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运用强项作为弱项的入口,促进弱项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堂差异教学实施策略
1.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学生思维的释放,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入课堂,都学有所获。
2.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助
优、差学生互助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常用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是一种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互助可以体现为小组合作,也可以体现为学生间的互助。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学生间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能,相对弱些的学生也可以尽其所能。
3.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层推进教学。
(1)教学对象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平时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同,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3)教学活动分层。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相应的分层活动,使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进度、教学速度、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课堂练习分层。在课堂练习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以巩固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体现层次性。通过分层的练习设计,就避免了差的学生“吃不了”,好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各自原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都有所提高。
(5)教学评价分层。如果以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水平和提高的幅度,还可能挫伤底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分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动力。
(作者单位:吉林教育学院综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