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瓶颈”分析

2008-12-29王爱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在新课程的推进下,信息技术课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业评价等方面经历着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当然,快速成长背后潜藏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日益突出。
  关于“效率”,其基本的涵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也有解释为“对有限资源(如原材料、人力、资金等)的最佳分配方法”。对课堂效率而言,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还应有“学生掌握和运用的知识与技术的程度”等。课堂效率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尤其对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课时少、间隔长的现状让每一节课都变得异常珍贵。面对新课程的全新任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与调查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之策。
  
  教学内容庞杂 主题过大
  
  信息技术新课程在主题内容上提倡技术、文化、道德、情感等综合元素的一体化教育。但如果一堂课内容太杂,会直接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少教师为提高教学的“层次”,采用琳琅满目的主题,大到国家、民族,小到搞笑故事,甚至不惜离开技术本质随意选题。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以伤害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代价。
  多数学校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在这课时有限、前后间隔过长的情况下,主题过大、内容过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甚至有些学生“前面学习,后面忘记”,对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进展不利,从而影响到课堂效率。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课程的本位,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该课程所独有的价值与魅力。就像英语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说”、“读”、“写”的技能,淡化以往的语法概念,体现出语言课程的价值;数学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体现出工具学科与理论学科的高度融合。对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技术应用是其核心,文化、道德等综合素养以及信息活动能力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鉴别与加工技能。所有的课程都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只是分工不同,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素养更倾向于信息素养或者更要针对技术价值体现的素养。这种素养是一种内化的、持续的、长期的培养内容,我们不能也无法急于求成,而应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渗透,长期地关注与关爱学生,对于一堂课而言,其素养目标不宜过重,其学习过程也不必要在一堂课上过于复杂。
  
  教学情景夸大 功能冗余
  
  情景化教学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在虚拟或实际场景中实践的有效方式。一般以事例、故事、对话或现实应用等方式呈现。目前,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程以虚拟化的主题模拟或故事穿插为主进行情景设计。这样,情景大小的设置和情景发展的控制是教师应掌握的要素,因为冗余的情景不仅不会让学生在技术学习上有实际的提高,并且会阻碍教学进程,妨碍目标的落实。
  有些情景设计过于夸大,容易造成功能冗余。对于原本是一些比较简单、实用的技术,针对具体的使用实例讲述或探索即可,没有必要人为增加课堂内涵。比如,在讲解图像旋转、缩小、复制等技术时,有的教材或课堂采用了“孙悟空金箍棒”、“班级扫除需要把凳子翻转到桌面上”等情景故事,夸大了图像加工技术的功能,远离了生活的真实应用。如果采用对学生更实用一些的数码照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