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课堂教学培养青少年情绪智力
2008-12-29王旭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1期
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智商的培养而忽视情绪智力的培养,导致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文、精神、理想、人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本文提出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内涵、必要以及方法等,即对情绪智力的培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且,提出在课堂上培养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青少年;情绪智力
一、 问题的提出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虽然基本情绪受遗传影响很大,但情绪智力也强调可培养性。丰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以及对别人情绪的辨别,主要不是先天遗传,而是后天学习、培养、教育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不断丰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那么情绪智力到底为何物?情绪智力是指人认知和调控自我及他人的情感,把握自己心理平衡;形成自我激励、动机与兴趣相结合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坚强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具体包括部分:第一,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感。第二,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力。第三,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第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二、课堂上培养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可行性分析
很多年来,很多学者都在谈论情绪智力问题,提出了许多加强和改进此项工作的措施,实践中,我们也在通过专家指点如法炮制。我们重点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活跃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但收效甚微。原因是无论学校开展什么活动,对于积极性高,有能力参与的学生总是那些人,这部分学生如果求并集的话,只占三分之一。而对于另外大多数学生,他们没有特长,只能永远地观看,溜边。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学生正面临边缘化的危险。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通过课堂,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 原因如下:
1.每个青少年都要面对课堂的育人环境
每个青少年上交了不菲的学费,为完成学业,修满学分,必须走入课堂。从客观上来说,课堂这种教育战场,青少年是躲不掉的,必须面对的,所以我们必须牢牢的把握住这个教育机会。
2.课堂的气氛更公平
青少年通过高考的检验进入大学殿堂,而没有考核综合素质。在课堂,所有的青少年都更放松,面对黑板和授课老师,也同样不用考核起点不同的课外项目。所以课堂上进行情绪智力培养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3.课堂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形成,都和课堂有密切的关系。或许有人说,课堂上讲的是知识,讲坛上论的是学术,不应当有那么多意识形态的复杂问题。只有政治课才有这个义务。这恐怕是误解。比如,讲历史,就不能不讲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野;讲法律,就不能不讲我国宪法和司法制度与西方司法制度的差异;讲新闻,就不能不讲社会主义新闻制度同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不同。所有这些,都体现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可以说,不论我们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总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传达着某种意识形态信息。
4.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阵地
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所谓道,可以理解为方法论的问题,即正确认知和调控自己和别人的办法;自我激励的动力;坚强理性的意志品质;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即情绪智力。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ByPo56w1A8dLgur7JCVztD619UNBucwAHYv7Pe9Fppo=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青少年思想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不少。要让青少年能从他们的师长身上学到广博的知识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日后成才及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5.课堂上可以发挥人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他们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还不很强,需要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往往希望在自己所崇敬的老师身上看到应该做、学到如何做的榜样。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感化过程,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其作用之巨大是难以估量的。
三、课堂上进行情绪智力培养的方法
教师劳动的手段除了运用教材和其他物质教具进行教育之外,主要是运用自己的心理素质、知识才能、道德品质、感情意志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尤其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而且,教师所用的教材和其他物质教具,也要转化为教师的“精神教具”,才能发挥教育作用。简而言之,教师劳动的手段就是教师自身,这也决定了教师必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当代青少年自主意识,自尊心很强,课堂上为人师者可以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建议如下:
1.为人师表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子师以正,孰敢不当。”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自立,才能立人;首先要正己,才能正人。这就是说,教师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老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根据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要求学生先做到的,老师应该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从我做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人师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良师益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要求教师“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化的作用。教师要在人格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做到“身正”,要自律又要慎独,只有如此方可用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召青少年,为他们树立起“做人”的光辉典范。我们教育青少年“明德至善”,教师就要首先做到 “身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道理正在于此。
2.真诚地去体味学生
老师与学生要坦率交流、友好交往、和平相处、本着共同进步的愿望;充满热爱对方、尊重对方,也希望得到对方热爱、对方尊重的情感。一切虚情假意的、言不由衷的、表面应付的虚假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没有什么市场,也收不到情商教育的实效。所以,对青少年的行为引导一定要强调“真诚”。而追求“真诚”的过程本身,也是情绪智力锻炼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外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情况,其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应随时保持高度的灵敏性,经常细致地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运用情绪智力里的观点移情,即换位思考,来求得对青少年完美人格的培养,和情绪之可提高。
3.用赏识激励学生
课堂上的赏识、赏识教育的是施教主体和受教育多种情绪智力能力的综合表现。将赏识教育引导到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改善的根本点上,真正提高青少年情绪智力的教育目标。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快速形成并趋于相对成熟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敏感、好学,又善于理性归纳、理论积淀。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正确评价学生,适当夸奖激励学生使得青少年通过被赏识感悟到赏识对提高自身情绪智力作用。反过来,像镜子一样,青少年会用赏识的办法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感。
青少年最终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人人有优点,个个可爱,不会怀有狭隘的高傲和病态的忌妒;用“赏识”的眼光看自己,自有与众不同之优势,更具长远发展之潜能,充满自信,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用赏识的眼光看待父母,真正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就真正达到了情绪智力要求的正确对己待人,以至于上升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变的理性促动。
4.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
学无止境,作为教师,不可能在课堂将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我们的学生。况且青少年不是知识的简单储藏罐,而应该是知识的火花塞,课堂上,我们应该交给学生引发火花塞的动力,即学习的方法。如何使得我们的受教育者始终处于学习的“激发态”,也就是如何点燃青少年的“头脑”这一特殊的火把,是每一位大学教师所面对的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们要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端正青少年的学习态度,解决青少年的学习心理问题。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信息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课堂上,不仅应该教会学生高深的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面对高等教育的学习方法。
四、结论
总之,我们应该致力于将注意力分散到所有的青少年身上,通过课堂,让每一名普通的青少年接受具有渊博知识和高尚情操的教师的熏陶启发,提高情绪智力水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旭飞.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J].《石油教育》,2000,10.
[2]高霞.当代青少年情感智力现状及培养与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