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思考

2008-12-29孙兴坤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1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许多考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怎样处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如何将这两者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从而更具体深刻地内化数学知识。例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练习课时,我把教学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学校的跳远沙坑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现有关数学问题。学生们边议论,边动手,他们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分工合作,数分钟后,学生们便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建成这个沙坑需要挖取多少立方米土?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学生们经过讨论,都一一作了解答。
  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在课前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下节课我们学习“百分数”,谁知道“百分数”?找一找那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百分数无处不在。如:衣服标签上写有成分100%棉;牛奶盒子上标明的脂肪2.4%,钙2.5%,蛋白质1.5%;方便面的包装盒商标有加量20%、加量不加价等。这样经常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觉察的对象,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情境化的数学问题不仅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首先,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环节:(1)猜一猜:如果给长方形贺卡镶花边,从老师提供的三种不同的彩带的尺寸中,应选择那种长度的彩带最节省?(2)议一议,要准确确定、选择彩带的尺寸,要研究那些数学问题?要收集那些数据?从而引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合作、实践等方式参与长方形计算,求出花边的长度,明确花边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不仅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学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其次,在数学化过程中理解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本质所在,是贯穿于教学的具有一定的包摄性和概括性的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思想,如统计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和极限思想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后,教师可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从而渗透数的化归问题,即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去求得解决。
  
  三、注重社会实践,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事实、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应用,增进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如,在“利息、利润”教学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储蓄所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等;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厂、农村、商场、银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整理数据、编织统计表。通过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价值,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我们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挖掘生活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亲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感受数学的趣味、作用和与生活的必然联系。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