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四化”教学设计的特点及应用

2008-12-29张文超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1期

  所谓 “四化”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从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学习化、思想内容实践化四个环节入手。此设计从生活出发、又回归生活,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符合人的逻辑思维特点,又贴近新课程数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现以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24时计时法》为例,谈谈小学数学“四化”教学设计的特点及应用。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对于一节课,在设计时,教师就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把数学课堂转化为生活课堂,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设计时,一开始便创设了以下情景: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你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好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
  生:新闻联播。
  师: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呢?
  生1:晚上7时。(板书)
  生2:19时。(板书)
  师:谁的对呢?咱们一起看看电视,看电视上写的是什么时刻。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
  生:19时。
  师:那晚上7时对吗?
  生:也对,19时就是晚上7时。
  师:实际上,晚上7时就是19时,他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法。
  板书:计时法
  2.问题内容教学化
  学生是主体,但教师不是无所作为。有了问题,怎样来解决问题,便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了。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然后在组内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各组中及时撷取信息,适时引导调控。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之处,设计中应更仔细。在《24时计时法》中,我紧扣问题,层层推进,做了如下设计:
  师:现在屏幕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这两种计时法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又较喜欢哪一种呢?
  (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师:[小结]实际上,12时计时法在口头交流中人们更常用。24时计时法在书面上更常用。并且24时计时法更简明不易出错,所以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时间准确性要求高的部门一般都采用24时计时法。
  (展示课件)
  同学们看,这是李阿姨的火车票,看到这张火车票,你知道什么?又想到什么?
  从上海到苏州,她下午什么时候到上海火车站比较合适?
  这是机场的登机时间告示牌,你认为要坐本次飞机的人什么时候到机场合适?
  这是邮局的取信箱。你知道了什么?
  生活中你还在那些地方发现过24时计时法计时的呢?
  3.教学内容学习化
  教学化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学习化的行为,才能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通过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提出方案,然后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确定的方案进行自主探究,或讨论、或实验、或举例验证……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形成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教师根据同学们存在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汇报、讨论、交流,教师进行启发点拨,并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归纳总结思考方法,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构数学模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习得知识又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紧跟学生讨论,呈现表格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那再细观察一下这个表格,你能找出两种计时法的相同的地方吗?
  生1:在上午时表示同一时刻的数字是相同的。
  师(立即)看,上午8∶35,和24时的8∶35是不是一样?
  师:从什么时候起计时开始不相同?
  生:(可能)说是12时,
  师:指着12:37,一样吗?
  得出结论:从13时开始,两种计时法同一时刻表示的数字开始不相同。
  生2:两种计时法中的同一时刻表示多少分的部分是相同的。
  那么,从13时开始,该怎样把12时计时法的时刻转化为24时计时法的时刻呢?
  又怎样把24时计时法的时刻转化为12时计时法的时刻呢?
  生:12时计时法的时刻转换为24时计时法时只要在整点部分加上12就行了,24时计时法的时刻转换为12时计时法时只要在整点部分减去12就可以了。
  结合课件讲解:实际上,在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时针正好走了两圈,是24时。
  第一圈是从0时到中午12时,一共是12时(演示);第二圈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也是12时。(演示)提醒,24时也就是第2天的开始,是第2天的0时。
  这样,在学生的观察讨论中,解决重难点,顺利自然。
  4.思想内容实践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题解决了,乐趣感受了,但知识能否经过实践的检验呢?在学生享受到知识愉悦的同时,适当的多形式的联系会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运用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生活中数学相关知识,设计做一些相关知识练习,让学生带着思想倾向来完成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自主性作业,让数学的乐趣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体验成功,萌动再次学习探究的欲望。
  师:孩子们真聪明。下面打开书本89页。
  (1)议一议
  0时的特殊性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最后一空填错了,为什么24时就是第2天的0时呢?谁来讲讲?
  (2)说一说
  孩子们动手能力真强,不知道动口能力怎么样?咱们来一个对口令游戏好吗?(书本游戏)
  以上是“四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在设计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内容灵活处理,做到既规范操作又统中有变,使该设计更富有生机活力。但在设计中,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要注意到要有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在设计时,教师应正确引导设题,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练,有针对性;同时,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想,去解决问题,千人一法,有违与新课程倡导的算法多样化,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反,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方法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