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认识

2008-12-29吴静静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1期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人为本”,而且能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本质的东西,我觉得作为历史教师应把他变成一种自觉的实现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培养,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技能齐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养。
  
  一、尊重、关爱学生,构建平等交流的师生平台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培养,首先自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暂时把“师道尊严”搁置一旁,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信任、关爱学生,跨越师生之间的代沟。作为一名教师,本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思想 状况及家庭基本情况,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有闪耀点。只有这样双方才能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师生之间一旦建立良好的沟通,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三大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平等交流的师生平台,交流的本质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进行的心与心的沟通,根本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平等交流是促进师生互动、通达心灵彼岸的桥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从而在思想深处产生碰撞,在精神深处相互激励,在情感深处相互感染,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即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身临其境,创设典型的情境教育
  
  西方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已有知识。” 历史课讲述的内容发生在过去,脱离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很难产生心灵的共鸣,要使学生自己发现并化为已有的知识最佳的方法就是历史情境再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再现历史情境,因为它不仅具有“美、趣、智”的特色,而且具有“亲、助、乐”的师生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更能使其享受到美好的精神愉悦。而创设情境,使历史内容现实化、形象化、直观化,贴近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如果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悲壮的场面,体会中国失败的悲愤,理解周恩来先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心情。又如讲述新中国的诞生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开国大典毛泽东的讲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时那种激动人心的壮观场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主权独立的自豪感,和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使学生能更主b85080b82819adcc280eb0c6124c9ed7动、更积极的进行学习。
  
  三、巧用历史人物资源,展历史教育魅力
  
  历史教学中有着大量可供利用的人物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等等。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爱国精神。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南宋文天祥留取了丹心照汗青,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朱自清“不食皆来之食”。从他们身上你又可以感受到什么是民族气节。
  无论是爱国还是气节无疑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也就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浩然正气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
  历史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物资源,展示榜样人物,展示榜样风采,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质的升华和飞跃。
  四、创造实践资源,重视教育的本质
  新课程下,教师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的观念转变,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舞台上能动地获取有用的知识,实现人的终身发展。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创造实践资源,为学生主动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做学习主人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实现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
  创造实践资源,我们应建立大课堂教学观,既可以是教学课堂内也可以社会大课堂。在教学课堂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要表现在“导方向”、“导思路”,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及相关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在社会大课堂,利用假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历史文化胜地、地方古建筑等去实际参观,切身体验。凡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体验、体会都要及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主,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外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体现自我的进步和完善。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