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地震给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2008-12-29杨红甫

体育教学 2008年7期

  在当今地质灾害多发的时代,我们应当把防震救灾工作看作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它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拓展领域研究的新课题。要想做好防震救灾教育和体育学科的有机整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九个方面:
  1.把防震自救列为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和其它教学内容一起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在制定学年、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时,必须安排一定的教学时数,采用理论知识教学和逃生自救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把防震救灾工作安排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和其它教材一样纳入日常教学评价考核管理。
  2.体育课堂教学应加强防震自救意识教育,要有计划性、系统性、科学性。每学年初,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心理教育过程中,或在每年新生军训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有关抗震、防震、自救、互救以及地震相关知识的教育。使防震自救意识深入广大师生心中,做到警钟常鸣,防患于未然。
  3.把学生日常习惯养成与抗震自救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好的地震自救行为习惯。如:我们平时在两操、体育课中要求学生养成快速集合的习惯,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正是我们地震逃生自救的有效形式,我们应把这种意识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再如:在体育课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哨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养成反应迅速、令行禁止、坚定果断的优良作风,使学生在震时混乱之中做到快速、有序撤离。
  4.体育课堂加强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应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协调性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把学生身体练得强壮,同时要培养学生在地震时逃生自救的基本能力。
  5.体育课堂应把体育保健知识与防灾自救结合起来,并渗透于课堂训练中。如:人工呼吸、伤员护理、伤口包扎、病人搬运、科学的自救方法等内容,通过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实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和实践技能,这样不仅能提高日常伤病自我救护意识,同时也能大大提高震时的生存能力和救护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的伤亡。
  6.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解决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如果我们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把地震灾害可能引发的后果和恐惧心理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心理态度,就能使学生在困境中充满自信、在挫折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这一切都会有利于震时的救护与稳定工作。
  7.可以把地震作为教育素材设计体育教学场景,把防震自救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地震的危害和凄惨,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团结互助,同情灾民,珍惜现在大好学习时光,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将来更好地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
  8.学校体育教学应把野外生存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来开展,通过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挑战极限等活动,模拟地震灾害发生的场景,培养学生野外生存能力、安全防范意识、分析判断能力、困难预见与处理能力、方向和方位辨别、危机处理与逃生等素养。例如:我们可以把体育课堂搬移到校外进行,公园、河边、山坡、森林、草地等地方进行定向运动、挑战极限、信任背摔、跨越障碍、攀岩等项目,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野外生存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增强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坚忍不拔、英勇顽强的意志品质,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为解决灾后心理恐慌和提高心理承受力提供很好的帮助。
  9.把灾后防疫工作与日常卫生防疫工作相结合,可通过专题讲座、图片展览、视频播放等形式,加强对灾后防疫工作的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学生震后不能随便饮用震区水源,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灾后疫情的发生,减少次生灾难。同时,要把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作为一种长期工作来抓。
  如果结合我们的学科教学特点,把防震救灾作为体育学科的拓展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逃生技能和自救能力,增强防震自救意识。我相信一旦地震灾害降临,我们会有更多生命生还,就可以避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