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体育教师的奉献与担当
2008-12-29
体育教学 2008年7期
举国悲痛的那一刻定格在了5·12,从这天开始汶川成为国人无法割舍的牵挂,四川每一点每一滴都牵动着国人的心。余震不断,超体力救援的每一位官兵、不顾自己亲人安危依然在第一线救援的每一位工作者都向世人昭示了国人的爱与力量。前线的一幕幕感人事迹感动着每个人,电视中的一幅幅灾难现场震撼着每个人。全国人民都行动了起来,用大爱描绘着国人动人的画面。就在灾后重建任重道远的呼声中,众多志愿者不断奔赴灾区。马克就是这样一位只为能去灾区、能为灾区做事而几经周折前往四川的志愿者。他是首都体育学院一位普通的任课教师。
几经周折,找到组织
想必每一位国人在四川遭受灾难后的第一个想法都是能够亲历救援现场,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马克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谈到:“其实震后13号我就想去。后来,觉得自己盲目去会给别人添麻烦,同时也保障不了自己的生活。索性在北京找到组织形成团队再一起去。”之后,马克每天在网上查找有关志愿者的信息。直到二十几号,通过网上在红十字会、团委、教委所有设报名的地方,马克均报了名。甚至没有链接的他都发了电子邮件。但是直到此时,马克才发现有组织去四川的都是民间自发的,于是他决定自己去。马克在采访时说:“哪怕去青川割麦子也得去。”当问及他为什么去时,马克如是说:“其他人可能会说为灾区奉献爱心,做力所能及和想做的事情,我倒觉得作为志愿者出于什么目的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去,而且能做,哪怕是去那里捡了一块砖头。”
于是,马克背起将近80斤重的行囊,从北京奔赴四川。由于之前从电视中得知的都江堰向峨乡海虹村有一所小学在灾后无一伤亡,而且是最先复课的学校。马克根据自己是体育教师可以为学校做一些事情,于是就将自己目的地设定为海虹村这所小学。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汽车没有办法开进村里,马克就自己徒步冒着雨到了海虹小学。因为这所学校第一个复课,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比较多,为了不打扰学生的正常活动和安全,拒绝任何人入内。马克隔着栅栏看见孩子在里面活动,但是没有介绍信不允许他入内。于是,马克又走回向峨乡,与指挥部主任沟通,后无果,当晚失望而归,回到了成都。第二天,省团委将他派到绵阳的九洲体育馆。这里是集中安置受灾群众的重要场所。马克跟着一个卫生防疫小组到了江油。在江油协助小组作一些防疫工作,比如:发放宣传册、喷撒药水、给受灾群众讲一些防疫知识。当晚回到绵阳九洲体育馆后马克便被“希望九洲吸纳成为一个正式的志愿者,”希望九洲是一个进行心理辅导的儿童活动教育组织。据悉,汶川大地震使身处灾区目睹无数悲惨情景的灾区群众遭遇了巨大心理创伤,由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数众多,在心理专家无暇顾及每个受灾群众的时候,心理救援志愿者填补了这个空白。
任务繁杂,热情依旧
成为“希望九洲”一名正式成员之后,马克分到的任务是组织九洲体育馆内的青少年进行游戏、体育活动和各种大大小小规模的比赛。活动组织全部在晚上6点以后开展,基本上一直持续到12点,因为孩子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不到天特别黑、身体特别累,他们不愿意回到帐篷里,都在露天场地上游戏。
当马克刚熟悉了自己的任务后,一个挑战摆在他的面前——“六一”儿童节来了。这天在九洲体育馆要有大型的庆“六一”活动。5月30日,马克为了六一准备了一天,从比赛到文艺活动、从游戏到奖品的发放、区域的划分,从要用的器材到道具,无一不得不细致准备。“六一”这天,各种文艺节目、体育游戏穿插在内的小朋友庆“六一”活动成功举行了,引来了很多家长的围观,也引起了他们对“希望九洲”的兴趣。从这之后来“希望九洲”参与活动的孩子越来越多。
到六月九、十日,“希望九洲”创建人商量让马克担任“希望九洲”九洲站站长,负责九洲体育馆所有活动的开展,另外还有一个责任,就是负责各个分站的生活保障,物资的收集发放、人员的注册、培训和调配。整个工作非常繁杂,马克的手机最多曾一天用掉四块电池。也是从那时马克将组织体育游戏与活动的工作转交给了其他同伴,但是他仍然无法放心,出去采购些东西或者到各个分站了解情况,经常要在晚上6点活动开始之前尽量赶回体育馆。
马克回顾当时工作时说:“组织活动的首要条件是安全,这必须做到。九洲体育馆条件相对好一些,有柏油路广场,有两个球:篮球和足球。经常组织一些球类游戏、限制区域的追拍游戏、打沙包、跳绳等活动。因为器械有限,基本每天都有跳绳活动。曾经组织过一些抛接球游戏和传接球游戏。根据分站的具体情况不同活动也不同,像永安站,地面是碎石子铺的,这样就不可以打沙包,因为捡沙包的时候很可能就将石子抓起,很危险。每个分站的条件不同,我们采取的活动方式也不同,但有一点可以保证的是,每天早晨我到那里后就带着孩子们做广播操。因为所带领的孩子年龄各异,大到十几岁,小到学龄前刚会走路或刚会说话,常常是根据情况现编操。六年级、初一、初二年级男女生排斥同时做游戏,甚至连手都不拉,每天参加活动的孩子都不一样,每天还要作临时的调整。最多一天要组织200多人参与体育活动,最少也得四五十人。”
此爱无疆,拯救心灵
目睹无数悲惨情景的孩子们遭遇了巨大的心理创伤,面对九洲体育馆参与活动的孩子,马克说:“这些孩子在参与活动时,外在看起来都很活泼,不会感觉他们是家里受了大难的孩子,其实多数都虽然不是父母双亡,但都失去了亲人。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的,有一部分孩子表现得闭塞、不爱说话,不交流”。
“希望九洲” 是一支从事灾后心理救援的队伍,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给志愿者分配任务,对有问题的孩子进行特殊关照。马克集中分管了3个孩子。他提到让他有成就感的是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楼兆攀和一个13岁并患有智力发育迟缓症的小女孩魏朱红。
马克回想到小男孩搂兆攀快乐起来的每一天时,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他谈到:“上小学三年级楼兆攀经过三天的跟踪辅导,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走到哪里都带着他,包括洗衣服都带着他,他就拿着肥皂在旁边等着我,吃饭我们俩就在一个盒里吃,我挑着喂他,他也挑着喂我,但是他很少说话,后来看书的时候我给他讲。之后他给我讲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孩子在表达方面都不错,只是不愿意说,他爸爸不在了,他不上学,他妈妈也沉浸在悲痛情绪当中,与孩子交流很少,我亲眼见到她在帐篷里不停地哭,孩子就傻站在旁边看着。三天之后,我鼓励他去上学,他会问我很多问题,比如‘我在学校里会碰见什么?同学会不会对我好?现在的老师会不会说四川话?学校里有没有很多书?会不会做游戏?’。我一边聊一边带他到帐篷学校,当时其他人正在上课,我就带他从缝里看其他人都在做什么。回来之后,他就表示了想去上学,但是向我提出了要求,要我去接送他,我答应了。第二天他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中午放学一出来,抱着我说:‘比以前上学还好’。从上学那天开始,他的情绪在慢慢快乐起来,后来他妈妈对我说:‘终于找到孩子以前的感觉了,以前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四天时间孩子又恢复到以前一样的快乐状态。’”。到了最后要疏散的时候,孩子还是经常会去找马克,但是此时的马克为了使孩子不再依恋自己,采取了一种较为严厉的态度。
当提到另外一个孩子,13岁小女孩魏朱红从一个攻击他人的孩子变成笑着扑到马克怀里,使劲拥抱,并且在马克脖子上使劲亲时,马克不禁笑了起来。马克谈到,这个小女孩智力发育不完全,说话思维与其他孩子都不太一样。她打其他孩子,自己手里的东西别人不能动,只要一动,她就会动手打人。志愿者的工作日志、甚至帐本、专用文具,她都会乱翻。她爸爸不在了,妈妈精神也不是很正常。这个孩子不是经常来,来了也是风卷残云似的,一会就走了,也不知道她的去向。有一天晚上做每日总结的时候,马克认为这个孩子虽然有些特殊,在智力等方面不能和其他孩子比,但是也绝对不是不可教育的。后来马克和另外一个志愿者承担起了对她进行特殊关照的任务。当小女孩来的时候,马克就主动接近她,刚开始要接近她是很困难的,经常会叱喝别人“走开”;叫她做一些事情,比如让她喝水,她会用四川话说“等一下”;经常不搭理任何人。九洲体育馆住的基本都是北川撤下来的受灾群众,北川的羌族比较多,九洲体育馆每周有一到两次举办活动的时候要跳羌族舞,一天晚上马克发现魏朱红有跳舞的天分,只要有这种活动她就会很自然地与大家一起跳。第二天马克就开始和她一起跳舞,再后来就教她做操。做操、抱着她唱歌、跳舞,之后向她树起大拇指,她马上就会笑着扑到马克怀里,使颈拥抱,并且不撒手,还在脖子上使劲亲。其他志愿者看着这个场景都觉得很惊讶,因为从没有看到过孩子这么快乐过。从这之后,每天早晨她会到马克的帐篷里找他,然后做操,一天学一节。这样持续了十几天。她的暴躁行为少了。志愿者办公室一般不让孩子随便进,她要是跑进办公室,马克只要说朱红你出来,她不会再说“等一下”。很多原来都和她是一个村的当地受灾群众看到他们这么亲密都很吃惊。
如今,计划持续开展3-5年时间的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希望九洲”团队仍与灾区人民一起坚持着,马克也依旧忙碌于北京与四川之间。只是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他的奉献与担当谱写着人性的美丽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