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压力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12-29

中国经贸导刊 2008年2期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最关键的是要以新的视觉去审视省情,以新的思维去推动科学发展。当前,四川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够协调、发展不够全面、发展不够平衡、发展不够和谐的问题。要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何加快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研究和实践。
  
  一、努力把资本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转化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发展滞后、投入不够、资金短缺,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内资本流动性过剩和我省建设资金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如何有效缓解这对矛盾,把过剩的资金压力转化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动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用好资本市场,抓好直接融资,继续争取信贷支持,积极稳妥利用国外贷款,鼓励采用BOT、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外来资本。要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全社会资金引导到有利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改善民生民本的方面来。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以环境引进资本、留住资本、汇聚资本,以优势资本的集聚推动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努力把节能减排的压力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我省节能减排形势也十分严峻。如果环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节能减排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我们要从战略和长远的高度,深刻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把节能减排的压力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加大对重点流域的污染治理,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要健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
  
  三、努力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压力转化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
  
  由于过去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城乡差别化政策,城乡之间未能建立起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凸显,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严重障碍。国家批准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努力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压力转化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深入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成果,指导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加快制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形成多类型、多层面、梯度推进的试点工作格局。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扩权强县试点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和落实“十大惠民行动”紧密联系起来,增强试点市、县统筹发展能力。
  
  四、努力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压力转化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
  
  我省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文环境等差异明显,人均CDP最低的市州不到成都市人均GDP的1/6,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革命老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全省还有400多万低收入贫困人口,167万绝对贫困人门,36个国定贫困县。我们要努力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压力转化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要加快建立省、市、县纵向互动机制和区域间横向互动机制,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研究制定《四川省优势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确定优势产业布局的原则、重点区域、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要充分利用攀西是世界上钒钛磁铁矿最富集的地区,钛和钒资源储量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的优势,争取国家批准建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要加快建设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编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布局规划》,指导天然气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做好阿坝州大骨节病防治的相关工作。要加快编制推进全省开发区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开发区加快发展,发挥好开发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五、努力把开放滞后的压力转化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动力
  
  我省地处西部内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占GDP的比重只有5%,利用外资每年仅10多亿美元,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我省要努力把开放滞后的压力转化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动力,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融入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要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建设。要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合作,深化我省与各方在产业转移、市场对接、劳务输出、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我省产业的优化升级。要密切与长三角区域联系,加强长江航道整治和泸州、宜宾港口建设,打通长江黄金水道,促进与长江沿线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要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外来投资投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和参与境外资源开发。
  
  六、努力把改善民生民本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压力转化为强化惠民富民的动力
  
  “十五”期间,我省GDP年均增长11.2%,地力‘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6%,企业实现净利润年均增长2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仅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8%。我们要努力把改善民生民本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压力转化为强化惠民富民的动力,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改善民生民本放在发展改革工作的首要位置,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努力扩大就业,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失地无业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做好移民拆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要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把增加的财力更多地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群众直接受益的方面倾斜,更好地为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搞好扶贫开发,积极做好防灾救灾工作。要抓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农村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加大对农村公路、安全饮水、沼气、校舍维修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等现实的利益问题。要重点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水库移民、投融资等政策措施,保障“富民安康工程”顺利实施。
  
  七、努力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的压力转化为增强发展后劲的动力
  
  我省不沿边不靠海,地形地貌复杂,高山丘陵地形居多,交通建设造价高,出川大通道建设滞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着力解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的压力转化为增强发展后劲的动力。要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突出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强公路出川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和航空枢纽的建设,将成都建成全国重要的、西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实现“蜀道难”向“蜀道通”的跨越。要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促进公益性水利事业与经营性水利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加快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御旱洪灾害的能力,为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奠定坚实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