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
2008-12-29孙庆峰肖艳
中国市场 2008年49期
[摘要]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着眼点。本文在分析农产品物流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典型模式及其特性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城市近域的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
[关键词]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052-02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但基于“商物合一”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没有改变,导致农产品物流效率低下,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收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实施农产品物流模式变革,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1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
1.1 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
物流成本是评价物流系统运作水平的基本尺度。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落后首先体现在其过高的物流成本上,过高的物流成本迫使消费者要付出比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得多的费用,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2 农产品物流设施与技术落后
农产品物流设施与技术落后无疑是导致成本过高的直接原因,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物流的其他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产品流通以常温和自然物流形态为主,缺乏冷链物流设施和装备;二是适应现代物流运作要求的农产品仓储设施严重不足;三是农产品综合运输网络不发达。
1.3 农产品信息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市场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一体化运作。目前,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很低,缺乏面向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农产品物流链上的各类组织如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贸批发市场、商户等之间难以进行信息交流,造成农产品物流不畅。
1.4 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
大部分农产品的生物属性和易腐性,要求在物流环节采取专业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由于长期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错误认识,农业生产与消费问的联系散乱,流通渠道多但不稳定,物流的集约程度和社会化程度很低。从宏观角度,造成了城市交通设施拥挤、农产品废弃物大量增长,污染了环境,加大了城市负担;从微观角度,大量存在的低效率往复迂回运输,增加了企业成本。
1.5 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束缚
现代农产品物流要求在“大市场、大流通”下运作。目前,由于农业管理机构和体制等方面原因,对农产品物流的管理和控制形成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缺陷,形成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国内部分省、市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和政策歧视,使农产品物流成本大大增加,难以实现系统集成化运作。
2 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的特性
2.1 产业特性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需要其他同类、相近或相关产业的支持,如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因此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城市及城市近域可以为农产品物流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撑,同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为农产品物流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了空间。
2.2 区域特性
物流产业和城市都以要素空间集聚为目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农产品物流是城市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结合城市近域的农产品生产特征,可以形成分工不同的、具有鲜明区域特性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2.3 产品特性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入,为城市近域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了充分的条件,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进行产业集群的建设,是农产品形成“大生产、大市场”,从而产生“大流通”的需求,是解决农业发展缓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3 几种典型的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利弊分析
目前,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主要有四种模式,分别是契约型物流模式、联盟型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和直销型物流模式。
3.1 契约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公司与农户或合作社之间通过契约形式加以联结,农户提供农产品,由合作社或加工企业负责进入市场。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也可以经过加工再进入市场。这种模式有四种形式,分别是“农户+运销企业”、“农户+加工企业”、“公司+农户+保险”以及“公司+合作社”。契约型物流模式的优点是:对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批发商来说,克服了原料来源不稳定的问题,使公司拥有一部分稳定的原料来源,提高了资源控制能力和生产稳定性;为农户销售产品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渠道;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病,如农户同企业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企业直接面对分散的农户,在上游配送环节,市场交易费用仍然很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公司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非常松散,常常会出现违约现象。
3.2 联盟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者是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等,通过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形成了战略联盟。首先是能够带动各方参与,其次是降低交易成本;最后是为物流主体建立了公共交易平台,使交易双方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但其缺陷在于,一方面由于处于一个战略联盟下,随着交易量的扩大,管理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中间批发商仍然会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
3.3 第三方物流模式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产品储运和流通加工的中间组织,它们不从事任何直接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而是专门承担联结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系统服务,这就是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化。这种模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范围有限,但必将成为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发展趋势。
3.4 直销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是最原始和最初级的物流形式,由农户或农产品基地自营配送,将农产品送到批发市场或用户手中。这种形式的流通适用于流通范围较小、流通数量较少的状况。目前在大流通的格局下,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纵观上述几种典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在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户同企业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费用和配送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障碍。
4 基于城市近域的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构建
4.1 构建原则
借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构建,一方面要遵循强制性培育结合引导性培育原则。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农产品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与之相关的龙头企业的培育,通过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促进农产品大流通体系的形成,发挥物流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遵循物流信息公开原则,改变信息不对称局面。
4.2 模式的提出
遵循上述构建原则,提出基于城市近域的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如下图所示。
该模式旨在建立由“生产—加工服务—市场”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农产品物流产业链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城市近域农业的优势,一方面整合农产品的生产资源优势,形成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另一方面,结合加工业、服务业的优势,建立一体化的产业链,整合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资源,扩大农产品物流的范围,延长农产品物流链,实现农产品物流专业化。该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是市场的多元化,依托城市近域的市场辐射能力,实现个体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并重、国内与国外市场同质化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