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探讨

2008-12-29毛晓华

中国市场 2008年18期

  摘要:学风建设是在学校办学思想指导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主要源泉,正确认识学风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是推动学校向前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风建设;问题;对策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狭义上讲,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方法和风格的总体反映,从广义上讲,学风是大学治校、治学、做人的风气,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观念和理念,体现了学校的校风和大学精神,体现了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教学传统,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学风体现了学校的学习之风、教学之风、学术之风、说到底就是学校的办学之风。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升华出的一种优良传统,凝聚着学校全体师生的学术思想和办学理念。学风建设者是在学校坚持党的正确办学方向指导下的一种决定学校前途命运的长期行为。因此,学风建设是决定高校能否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是高校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一、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新特点与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然而,正像这种主要群体特征突出鲜明一样,较多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已经使得界内外人士感到忧虑。除了诸如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学习经历旁移等一直是老抱怨的问题外,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1)学业失败现象较为普遍。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一些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留级甚至退学;(2)干扰热点转移。以往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赚钱等同学的身上,现在留级、退学的原因大都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3)师生双向不满。以往多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现在是一方面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同时学生也在抱怨教师教学不尽心;(4)心态矛盾加剧。感到竞争压力很大,又不愿刻苦学习;希望学校少管,自控能力又差;主张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又弱。这些是学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学校原因;既有常规因素,也有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不利影响。这里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学业水准下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资源紧张,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思想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结构失衡,一些与新的社会形态明显不相适应的专业未经改造,却仍在年复一年的招生,使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由于生源差异增大,不仅使教学难度增加、效率降低,总体成绩水平下降,而且低分考生的不良习惯和风气对整个学风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改革滞后,专业口径偏窄、教学内容陈旧、制度激励不力等,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这些都对学风产生显性或潜在的影响。
  第二,大学生学风问题令人反思教学与管理中的师生关系。目前,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往往忙于教学和其行政事务多,主动关心学生学习和思想的少;业务教师承受的科研、教学与进修的压力都比较大,课后无暇与学生多做交流和指导,甚至顾不上仔细批阅学生的小论文、大作业、抄袭的作业也能蒙混过关;不少学校教学和科研脱节,高水平教师难以走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前台,学生得不到有力的学业指导和志向激励,内在学习动力得不到升华;更有极少数教师存在责任心淡薄、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对学生到课情况不闻不问,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对考场纪律管理不严,助长了不良学风的蔓延。
  第三,大学生学风问题折射出社会不良风气与应试性基础教育的一些弊端。应试性基础教育使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1)学习动机水平低。他们从小到大,考上大学就是奋斗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便在理想的真空中迷失了自我,大学学习失去了新的动力。(2)学习方式不适应。进入大学后不仅生活上有个适应过程,教学上以往老师“嚼烂了喂”到现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少同学不适应,有的甚至十分困难。(3)自控能力弱。中小学教育中“他律”重于“自律”,学生的自治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大学宽松的教学模式下,不少同学明知不好好学习不行,但管不住自己,结果嬉戏无度,荒废了学业。(4)心理素质差。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都开的是顺风船,他们或很少遭遇失败,或在经历挫折时形成了不良的心理习惯,如逃避、推诿、自弃等,有的甚至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已经有一些心理畸形,如封闭、抑郁、睡眠障碍等,因此一旦学习上受挫有时甚至是很小的挫折,也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些问题是应试性基础教育的一种滞后反应。
  
  二、搞好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
  
  1.改善学校德育环境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前提。学校要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环境,全力调动全校教职员工育人的积极性,把学风建设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努力形成“孵化”优良学风的软、硬环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部分的建设。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要明确其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兼负在治学、做人方面的“传道”职责。二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和督促管理作用,尽量减少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性事务的处理,以便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加强制度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一方面既要注重对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充分发挥现有奖学金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端正考风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学生存在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加之有些学校治学偏于松弛,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在严肃校纪、考风方面缩手缩脚,致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建立和人才培养的素质。所以,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考试管理和改革仍是当务之急。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载体。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和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培养刻苦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支持、指导学生各类社团文化和科技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知识竞赛、学生科技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习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究.2004,(4):76-78.
  [2]李宇飞.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05,(1):54-55.
  [3]孙传刚.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