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灵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08-12-29杨晓燕
中国市场 2008年18期
摘要:由于自身和社会的原因,高校出现了“心灵贫困生”,这一群体应该得到社会、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大力帮助,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育人环境,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积极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关键词:心灵贫困生;心理特性;应对措施
一、“心灵贫困生”的心理特性和表现
1.心理的自我封闭性,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和抑郁心理 。一个人的自卑感往往是强烈的自尊心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强烈的挫折后的反应,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的自卑;高中时是尖子,在强手如林的大学学习中处于不利地位时,往往难以承受;进入大学后接触到高的学习和学习工具或更高的文化消费,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差异并以此产生的自卑;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活动、业余特长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个别同学的言行:一个轻视的眼神,一句冷言冷语,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特困家庭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的重负,从而产生压抑、浮躁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因家庭突遭变故或父母离异所导致的特困家庭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时,不能较好的调整心态,而是怨天尤人,恨命运不公,有时过于敏感,稍有争执便暴怒,破坏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有的则终日少言寡语,封闭自我内心,回避社交活动,陷入了无法自我疏导的矛盾中,逐渐形成抑郁心理。
2.心理的极度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情感上缺乏归属感。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似乎总是面临什么危险与侵害,容易在别人不经意的言行中感到自己受了伤害变得自卑,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有时乃至把别人诚意的关心看作是有意的挖苦,从而表现出一些怪异的报复行为和攻击行为。
3.心理的强烈焦虑性,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家庭的不幸,内心的无助与孤苦,使他们对理解与关爱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更深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股被尊重和同情的奢求。若长期得不到心灵的抚慰就会变得不可收拾甚至走向道德的对立面。
二、“心灵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强化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多年来结合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实际,不断健全帮困体系,虽然我国政府已初步建立了贷、助、奖、免、补、减的制度,但由于贫困生人数较多,其覆盖面仍然不能满足高校贫困生群体的需要。为此,第一、高校还建立了奖学金制度(其中有一部分特困家庭学生的奖学金)、勤工助学制度、特困家庭学生困难补助制度、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资助体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困家庭学生来自方的压力。第二、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大部分同学认为勤工助学挣来的钱用的比较安心,同学们希望学校能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以求在勤工助学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开辟助教、助研等新的勤工助学岗位,在学生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最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内在潜力。第三、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也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出路。每学期修课的数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实行学制的弹性化,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经济及身体情况可以提前毕业,强调个性发展和实行目标管理。
2.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水平,从而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培养“心灵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等院校应当建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个性、群体和组织民心理特征,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高校,特别是没d34c2b7d2d5efe9548a1aee16a6a6726有相关专业基础支撑的院校,要通过引进人才、进修、培训等措施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咨询的质量和效果。
3.大力提倡人文关怀,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这说明一个好的环境能够给人以心理上的支持。和谐的校园精神氛围,对“心灵贫困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对“心灵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学生思想工作者,除了面对主体学生的广义的思想政治工作外,对“心灵贫困生”而言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心灵贫困生”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动态,通过观察他们外部的言语、表情和行为的变化,掌握其思想脉搏,善于捕捉异常行为之前的一些异常情绪,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其对我们产生信任感,消除心理屏障,在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因势利导地发挥人的自尊心的积极因素,在工作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几句鼓励的话语,关心的行动,就可以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消极因素,逐渐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同时要积极树立他们身边的在逆境中发奋成材的典型,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自强自立,树立战胜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看到“心灵贫困生”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较一般学生较强的特点,帮助他们勇于面对自身的困难,在克服困难中成长起来,经过自己几年的奋斗,成为一个心理正常、自立自强、不仅能吃苦,而且表现出较高的责任心和奋斗精神。全社会要形成共同关爱“心灵贫困生”的良好氛围,广大教师、学生要充分地理“心灵贫困生”所处的处境,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充满亲情、友情和关爱的大家庭。每个学生都应主动地帮助“心灵贫困生”解决困难,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应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特困家庭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娱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党的温暖,师生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4.提高“心灵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灵贫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尽力帮助他们减轻心理重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心灵贫困行政管理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会他们善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塑造健康人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建立“心灵贫困生”的心理档案。对心灵贫困生“实行个性跟踪,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的有效性;分析总结出“心灵贫困生”共同心理需要和普通存在的心理问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系列心理讲座辅导,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给“心灵贫困生”创造条件,并指导他们加强心理素质完善的和提高的系列训练,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实践、完善自己。
“心灵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研究和分析他们的心理,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积极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时代紧迫感的重要研究内容。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参考文献:
[1]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