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科学发展观 妥善处理收入分配问题

2008-12-29张绍云

中国市场 2008年18期

  摘要:实践表明,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改革与发展,但当一个国家贫富差距过于悬殊时,必然对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响。在经济上,贫富分化必然直接阻碍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在政治上,贫富悬殊容易衍生其他政治的、社会的问题,激化各种矛盾,危及社会稳定。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对日益拉大的收入差距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高速度发展,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接近2000美元,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据有关方面研究测算,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65,并且存在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5年,中国10%最富裕的家庭与10%最贫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达8倍以上,60%以上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在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阶段是“矛盾凸显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呈现多发多样状况,如果处理不好,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成为经济深入改革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因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导致贫富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近期内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仍将存在,因而这种差距将有可能继续呈扩大之势。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努力发展经济,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目前存在的多种社会不和谐因素,是经济发展不充分带来的,但也要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特别是对于收入分配问题而言,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让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首先就要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只有这样国家分配的能力也将相应的提高,从而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为此,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发展经济,调整结构,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改革、发展放在第一位,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其次,积极开辟第四产业——创新产业。把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理论创新等)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独立出来,并且由政府或企业对于其成果直接给予报酬,而对于利用创新成果的企业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可以直接减少收入差距。由于创新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并且许多创新以人力资源成本为主要成本,只要政府进行足够的转移支付以保障投入,就可以容纳足够的就业岗位,对于解决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同样也要落实到经济发展上。没有经济高速发展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要实现社会和谐根本的就是要保证经济和谐,而经济和谐只有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在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又需要重解决好就业问题,这样才能使社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二、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
  
  当下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是复杂的。政府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仔细地辨析会什么是当下问题,政府矫正权力可以在多大范围内行使到何种程度。政府的首要职责依然是继续致力于构建一种能形成公平收入分配秩序的基础性制度架构,在此架构下,不公平的分配将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内,而分配的不均等本身不会成为问题。为此首先要从指导思想上有所改变。从“效率先,兼顾公平”向“效率和公平并重”的观念转变。一方面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必须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也不能只讲效率,不讲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对初次分配中形成的不合法收入应坚决取缔,对不合理的收入应进行调节,规范分配方式。其次是再分配政策的调整。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个途径来实现的。因而要建立起合理规范的税收制度和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从而使政府通过这两个手段进行的收入再分配,发挥的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通俗地说,起的是“抽肥补瘦”的作用。在收入再分配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防止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逆向再分配”的现象;同时要确立“适度分配”的理念,防止再分配不足和再分配过度。因为,再分配不足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再分配过度则不利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不利于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并推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许多人在谈到居民收入差距的时候,普遍认为,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太高了。然而,从宏观意义上讲,中国收入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原因并非高收入阶层收入太高,而是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太低。所以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从而改变“金字塔型”社会收入结构。为此我国要努力扩大中产阶层,实现社会收入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转变。“橄榄型”社会收入结构中,富豪和穷人占少数,而中产阶层占主流,那么就会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有利于社的稳定、理性、健康、和谐、合理,也有利于推进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在分析收入差距差异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垄断经营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去,垄断行业常常披着一层具有欺骗性的面纱:都是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更是人民的,所获得的盈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作贡献。随着市场意识形态的启蒙,这套说辞失去了说服力。一方面,这些垄断企业不与国家分红,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高利润并没有回归人民,而是在行业内部被瓜分了。此时老百姓如何对垄断行业还有半点好感和忍耐力?引发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大的异议。社会一浪又一浪的声讨,比如把电力行业从业人员称为“电老虎”、水供应行业称为“水霸”、把警察比喻为“黑蛇”,把医生比喻为“白蛇”,把教师比喻为“眼镜蛇”。社会大众的对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的不满达到临界点。为此要在前期规范垄断行业收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电信、电力、民航、金融、铁道、邮政和公用事业等行业改革,建立平等公开的、市场竞争的收入分配秩序。
  
  四、加快推进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步伐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只有快于东部地区,才有可能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为了尽快实现中部崛起,中央应拓宽中部政策空间,明确中部发展的战略定位。即在原有的国家基础产业的重点建设区域,东部产业梯度推移的承接基地,西部大开发的桥梁与中转站等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自主发展、蓄势待发的起飞前‘蛰伏区域’”这一新的定位,通过“内挖潜力、自强兴区”努力实现中部社会经济的振兴。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阶层的正常生活。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应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保障制的改革应实行四个转变:一是服务目标从注重单位向注重保障对象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覆盖社会全体成员的保障体系。二是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向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一体化转变。目前企业的保障是市场经济的,机关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的,两种体制并存,影响劳动力在企业、机关单位的流动,弊端十分明显,必须尽快在体制上由双轨向单轨转变。三是社会保障覆盖面的范围从注重城镇向城乡统筹转变。应按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重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实现城乡保障的一体化。四是由单一的单位保障向社会、个人和单位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分担机制转变。近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提高“三条保障线”的最低保障水平,满足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需要;解决城乡的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的问题,分层次,分对象、有重点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保障的最低需求。在我国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条件下,结果不公平等问题应当认真对待。当务之急是在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很快建立起来起码世界银行所说的社保第一支柱。首先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最低收入保障(目前全国有三个省实行了全民低保),这应成为我国今后五年规划发展的一个约束性指标,这是国家财力完全能够做得到的。另外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要加以解决,这也是目前国家财力完全可以做得的。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关点。但讨论、研究并不是主要目的,最终是要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人为本”从老百姓切身利益出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合理调节各个区域、城乡、不同阶层的利益,缩小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方玉.贫富差距中国惊叹号[N].中国信息报,2006-8-29(第六版).
  [2]杨春.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命题的重新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平”观[J].经济学动态,2006(5):39-41.
  [3]郭宏升.收入分配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阴山学刊 ,2006(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