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透析会计行为
2008-12-29茹家团
中国市场 2008年18期
摘要:会计行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关注热点。本文对会计行为的内涵及其独立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眼下会计行为独立性差进行思考,并提出规范会计行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社会和谐;会计行为;独立性;规范
一、会计行为的准确涵义
关于会计行为的涵义,学术界尚未定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有学者认为“会计行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是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活动,具体来讲就是指记录、计算、报告或者测定和传达会计信息的行为”;有学者认为“会计行为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对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条件制约所做出的能动的、有目的的会计反应活动”;还有学者认为“会计行为是以总会计师为首的企业会计组织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由外部环境结构、内部机制结构交互制约和作用所产生的、体现国家和企业行为特征的现实和能力的、具有内在规律性的反映活动,是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经济信息的预测、决策和控制过程”。这些观点都是从某个角度来反映会计行为的内容,不能完全揭示会计行为的内涵。
笔者认为,会计行为是会计行为主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按照会计行为目标的要求,依据财经法规,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计量方法,对会计主体因其经济活动而引发的交易事项和情况(会计事项)进行科学处理,从而形成会计信息并传递给其使用者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构成的要素有: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手段、会计行为客体和会计行为目标。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会计行为要素的系统性、会计行为主体的能动性、会计行为客体的复杂性和会计行为手段的技术性。
二、会计行为独立性的体现及保障措施
1.会计行为独立性的体现
要想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保持会计行为的独立性。会计行为的独立性,主要指会计行为主体在开展会计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独立自主地按照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处理会计事项。会计行为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行为必须保持物质上的独立,即会计行为主体在开展会计行为的过程中,与所进行的会计活动之间不具有物质上的利益关系,能够客观、公正地开展会计活动;二是会计行为必须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即会计行为主体在开展会计行为的过程中,在精神和意志上不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能够独立自主地遵循相关财务会计法规来开展会计活动。
2.会计行为独立性的保障措施
(1) 会计行为主体的独立性
要确保会计行为的独立性,会计行为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必须首先保持其应有的独立,其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不应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不当干扰和影响。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成型期,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在当前的会计实务中,会计行为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往往是缺乏独立性的,受到管理当局和许多外部因素的不当干扰。
(2) 会计行为过程的独立性
从会计循环的角度来看,会计行为过程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等环节。要确保会计行为的独立性,除了保证会计行为主体的独立外,整个会计行为过程也应该保持其应有的独立,不应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不当干扰和影响,而能客观公正、独立自主地按照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进行处理。然而,在当前中国的会计实务中,会计行为过程往往会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主动干预或被动干预,尤其是对最后的会计报告行为干预尤为严重,致使会计行为过程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
(3) 会计职业判断的独立性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行为的整个过程,只有保持会计职业判断的独立性,才能充分确保会计行为的独立性。会计职业判断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独立地判断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独立自主地判断各项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和真实,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二是独立地选择会计政策或方法。会计政策或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前提。会计人员在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该以公允反映为原则,独立地进行职业判断,不应受管理当局直接或间接的指使。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会计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会配合企业管理当局对不合法的或虚构的经济业务做出处理,做出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的政策选择,从而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失公允。
三、对会计行为独立性现状的思考
对眼下会计行为独立性的判断,我认为只有一个字“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驱动成本低。
1.会计行为独立性差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条件
经济伦理学认为,经济交往必须由一种道德框架作为基础,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道德框架就是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更是一种经济资源,因此诚信更具有社会性和现实性。其在会计行业更显得特别重要,正像我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简单地讲,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会计人员的任命及薪酬待遇由公司经理层决定,由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职务升迁等受制于单位的管理当局,会计人员难以保持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性。这样会计人员不能完全独立自主,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和影响的处理会计事务,当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受制于管理者的利益偏好时,会计人员则成为公司管理层直接或间接操纵和反映其意图的工具,就会出现会计舞弊、人为调节成本利润及合谋进行虚假会计陈述的情况。可以说,管理者对会计人员的不恰当干预,导致会计行为缺乏独立性,影响会计诚信建设。
2.利益驱动的低成本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会计造假现象之所以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我国对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从而削弱了法律效力。由于经济处罚必须由股东权益来支付,也就是由投资者为公司的造假“埋单”,很少追究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个人责任。对造假者来说惩处的不到位即造假成本的低廉,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不惜牺牲股东利益,冲破道德底线进行造假。
四、规范会计行为的对策
1.要依法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人员作为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直接经办人,要准确理解和掌握《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严格履行法定的职责,增强工作责任感,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格依法开展会计工作。
2.要依法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建立的旨在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套制度。各单位应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依法审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对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业务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发挥其对企业的监督作用;同时,财政部门等政府机构必须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财政部门等政府机构的监督比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更具有权威性。
3.切实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诚信教育
会计人员要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要树立诚信为本的观念,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营造诚信会计,从我做起;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为规范,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促进会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而积极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4.尽快建立企业、特别是会计人员信用评价制度
应借鉴国外做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对执业状况、守法状况进行严格的登记。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记录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资料,提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将受到制约,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伟,王智利.会计行为要素解析及其研究[J].商业经济,2006(10):59-60.
[2]刘春丽.关于会计行为独立性的几点看法[J].科技资讯,2006(16):256.
[3]蒋琳玲.规范会计行为的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3):183.
[4]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