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使中小投资者成为会计信息的真正消费者
2008-12-29郭彦
中国市场 2008年18期
摘要:会计信息消费者是实施会计信息消费活动的主体。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都是会计信息消费者,但他们在对会计信息的消费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消费出发,分析了其现状,提出了促使中小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真正消费者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投资者;会计信息消费;现状;对策
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都是企业财务资本的提供者。理论上,所有股东因具有相同的权益和收益而被认为属于同一利益主体。因此,在目前会计目标的构建中,通常都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但是,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在对会计信息实际消费的动机、目的、手段、途径和效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
一、中小股东会计信息消费现状的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下,需求决定一切。因此,会计信息消费者的影响力、消费需求动力和消费能力是直接决定其供给(披露)的影响因素[1]。但在现实中,作为资本市场积极参与者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消费者的广大中小股东,在享受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会的同时,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消费方面,却无奈地陷入了“三低”的境地,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的消费影响力低、消费需求动力低、消费能力低。
1.消费影响力低。我国9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控股优势的大股东[2]。中小股东虽然享有公司剩余利益的索取权,但却很难行使公司的管理权。加之监督成本高,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几乎是自动地放弃了监督权,对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更是集体失声。因此,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2.消费需求动力低。相关调查显示,认为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重要”,以公司业绩为选股依据的散户投资者仅占31.7%。股市是赌场,炒股是传销,报表是策略,跟庄是战略……这些是芸芸投资者的共识。特别是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都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来分配股利,以再筹资。广大中小股东不能通过分红获得投资回报,就只能依赖资本利得,从而助长了不良的投机心理。还有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关联关系“掏空”公司,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投资积极性。致使相当数量的中小投资者根本不关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而是关注不同企业间的股票价差,并特别重视外生信息和宏观层面的信息。其投资行为完全与会计信息无关。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消费需求无动力。
3.消费能力低。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俨然是个大众市场,可谓十足的中国特色。广州某营业厅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新涌进的股民中,27%是离退休人员,闲来无事开始炒股,这和证券投资本身应该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要求大不相同。对于大多数文化层次较低的中小投资者来说,他们投资行为盲目,投机心态过度,缺乏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专业素养,是没有消费能力的弱势群体。
二、对策建议
第一,改变资本市场的“卖方市场”现状。虽然已历经十余年的成长,但到目前为止,内地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卖方市场”。这可与香港作一比较,香港人口690万,大致仅为上海市人口的一半;预计香港2007年的GDP大约为2万亿元;但是香港股市总市值却近15万亿元(依5月21日恒生指数近21000点计算),几乎是其GDP的10倍;内地股票市场则刚超过17万亿元,还不及GDP的75%[3]。股票供应的紧缺,导致过多的资金被迫追逐过少的股票,供求矛盾突出,投机之风盛行,股票价值与其内在价值相差甚远,中小投资者难以通过会计信息来推断股票市场真实的价格水平和未来走势。也使得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动力因对投资机会的盲目追求而严重不足。只有采取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创新金融衍生品种等手段,改变“卖方市场”的现状,中小投资者才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市场,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关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4]。
第二,制订重视中小股东投资回报的股利分配政策。股利是指企业的股东从企业所取得的利润,以股东投资额为分配准则。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在会计期末进行收益分配的相关决策。股利政策的制定重点在于维护投资者利益,增强股东的信心。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应重视中小股东的投资回报需求[5]。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发放的方式有两种,即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从股票股利的分配来看,管理者为了在政府指定的任期内完成利润指标,往往倾向于减少甚至不采取现金股利的方式来增加留存收益,以利用留存收益扩大投资。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都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来分配股利以再筹资。广大中小投资者最关心的莫过于投资回报。不能通过分红获得投资回报,就只能依赖于资本利得[5]。当中小股东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时,就会出现投资信心不足,投机心理过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投资者自然不会真正消费会计信息。因此,应制订重视中小投资者投资回报的股利分配政策,以保护他们的投资信心,并引导中小投资者通过会计信息关注公司业绩和预期投资回报。
第三,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应体现中小投资者的需求。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强弱也是影响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主要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6]。决策者不同,他们就会需要不同的信息。在现实中,股东把公司的经营活动交给职业经理承担,从而产生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中小股东相比,大股东的投资目的一般都具有长期性,对他们来说不能确定的是经营管理人员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大股东偏好的是有助于评价受托管理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即大股东们希望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定位于受托责任观。与大股东不同,绝大多数中小股东更多的是关注短期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为在证券市场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预期很快做出投资决策并且可以低成本退出原来的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变换投资对像,在这种变换中获取最大利益。因此,不同于大股东对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关注,他们关注的是资本市场上的市场风险与报酬水平及其所投资企业的可能风险与报酬的信息。他们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偏好更加倾向于决策有用观,即他们需要能够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做出预测的会计信息。目前,会计信息的披露集中反映了上市公司相关各方为了各自利益进行博弈的结果。处于强势地位的大股东利用其有利地位,以自身的偏好为导向,几乎不考虑中小股东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信息的需求,影响甚至控制会计信息的披露,会计信息的披露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向决策有用观倾斜,满足中小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中小投资者才会发生真正的会计信息消费行为。
第四,创造条件,吸引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行使权力。股东大会是股东表达自己意愿和行使出资人权力的合法机构,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在众多股东中,除大股东外,因为时间、地域、经济、影响力等问题,大部分中小股东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参加股东大会。只有极少一部分愿意参加股东大会并表达自己的意愿。股东大会 变成了大股东大会,也因此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层出不穷。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中小投资者积极参加股东大会,降低中小股东的监督成本,调动中小股东参与会计监督的积极性。首先,可以让股东们通过网络将投票权转让给其他的人,集中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票权以保证广大股东有实施监督权的能力。其次,应当支持中小投资者采用信息化技术参与股东大会投票。只有中小投资者能够真正参与企业的监督管理活动,才会真正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
第五,缩短披露周期。一般来说,大股东其投资目的都具有长期性,而中小股东具有投机性,一般多关心企业能否为自己带来短期利益。相对于大股东的决策,中小股东的决策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要求更高。为了提高会计信息对中小股东决策的相关性,可以考虑如何使会计信息披露在有利于大股东长期利益的同时,增加其对中小股东短期利益的价值。其中一个可行办法就是缩短披露周期。披露周期的长短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通过缩短披露周期,增强信息的及时性,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对于中小股东短期决策的价值得到提高,也就相应激发了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消费需求动力。
第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为了改变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方面的“三低”现状,中小投资者应提升自身的文化层次,培养对财会、金融知识的兴趣,加强财会、金融知识的学习,并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术分析方法,能看懂上市公司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披露的信息,弄懂与股价变动相关的实质性问题,努力成为秉持良好投资心态,对资本市场的内在本质、基本规律有客观的理性认识,具有强烈的消费需求动力和较强的消费能力、消费影响力的成熟的会计信息消费者。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刘娜,夏云峰.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消费者结构的比较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6(137):37-40.
[2]熊海斌.股东行为与股东产权[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45-57.
[3]陈涛.股市泡沫谁之过[N].南方周末,2007-5-24(23).
[4]罗培新.美国的治市良方[N].南方周末,2007-6-14(24).
[5]陈志武,郭宇宽.我们正在失去历史机遇[N].南方周末,2007-8-23(20).
[6]刘娜,夏云峰.论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消费者结构[J].广东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