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马克思主义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企业本质的再认识

2008-12-29廖善章陈松岭

中国市场 2008年35期

  摘要:本文综述并对以往企业本质的认识作实质性辨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论框架阐释企业本质。同时,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企业内涵的矛盾及其运动作了本质一致的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企业本质
  
  企业本质即指企业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和特质,这是企业理论最基础的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此讨论颇多而莫衷一是。时下,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企业实践也更加迷惑于自己的未来选择。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我们要寻根溯源地重新认识企业,探索其本质,发现企业这种历史产物的使命真义。
  
  一、对企业本质的已有认识
  
  (1)古典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欧洲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初期,发现与传统的庄园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诱人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分工和交换产生效率,而企业便是这种分工的产物。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通过一系列假设,认为企业是以资本、劳动、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投入为自变量,以产出为因变量的生产函数。这个分析框架有三个特色:一是以纯生产者和纯消费者为基础;二是对需求和供给作了狭义解释,并强调了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三是以规模经济取代了专业化经济的概念。
  (2)科斯在1937年发表了《企业的性质》,认为企业是可以和市场互相替代的经济制度或经济组织。这源于两个假设: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它使得市场失灵,表现为交易费用的增加。因而,用企业的内部组织来取代市场便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的有效手段,这正是企业优势之根本。科斯开创性地从交易费用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合理性,中心思想是“制度的运行成本,即交易费用的差别使企业取代了市场”,分析工具是“边际替代概念”。之后,众多的学者对交易费用学说进行了批判、修正或补充。张五常认为企业并非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用一种契约形式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
  (3)早在1942年,熊彼特就阐述过企业的能力观点。随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研究热点,一直围绕企业是某种能力或能力的组合。其中,强调资源和强调技术、知识的企业能力论是两大理论基础。彭罗斯提出“企业是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而沃纳菲尔德则第一次用资源来概括个体企业的优劣势。Das和Teece进一步研究了企业资源的异质性。Yasuda则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异质性资源而非节省交易费用。1990年,Hamel和Prahalad发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掀起了企业能力论的研究热潮,认为企业的关键任务是创造一种组织,这种组织有能力赋予产品某种消费者难以抵御的特性,而企业的核心能力正是各种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组合。在此基础上,Inkpen、Dyer和Singh等人强调了企业的知识、技术等独特资源的作用。
  (4)充分注意到经济发展的演进特点,熊彼特还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创新,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新老源泉的更迭是由于创造性破坏的作用。戴维·贝赞可指出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创新、演变和对环境的适应力。而哈耶克则在凡勃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企业优势来自于主观而分散的不可控制的知识和信息,只能是对经验和传统不断适应的结果。这些思想从经济发展的“过程”(progress)角度,认为企业是具有不断演进功能的具有异质性或特质性能力的经济当事人组成的行为实体。
  (5)近期,生态观成为研究企业的新视角,认为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社会、自然等)构成组织生态,企业的本质是具有一定生态人假设和生态伦理取向的能自适应于环境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内容按生态环境的涵盖范围不同,包括企业个体生态学、企业种群生态学、企业群落生态学、商业生态系统生态学。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企业本质的阐释
  
  马克思的思考是深刻的,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内核问题还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和单个资本限额的条件变化问题。比如,人力成为资本,包括专利、技术等,是资本限额质的变化。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在不同条件下的规模壁垒,是资本限额量的变化。因此,马克思站在历史演变的逻辑起点来认识企业本质,并以之为切入点见微知著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演变过程,无疑是科学的。同时,马克思还考察了企业自身演变的逻辑起点,概括起来有四个要点。
  (1)企业的首要职能是生产。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经济形态中,生产是第一位的,交换是第二位的,生产决定交换。“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因此,生产职能是企业的固有属性。
  (2)企业是分工与协作的技术性组织。马克思发现在机器大工业阶段,企业的劳动分工与协作是围绕机器展开的,“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同时,马克思还论述了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如果劳动过程是复杂的,只要有大量的人共同劳动,就可以把不同的操作分给不同的人,因而可以同时进行这些操作……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
  (3)企业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体系。马克思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具有二重性,“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利润产生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4)企业是以契约为纽带的科层等级组织。企业的运营过程是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的统一,“生产资料所有者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企业具有科层等级的组织结构,“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资本家对于只是作为他所拥有的总机构的各个肢体的人们享有绝对的权威”。对此,马克思认为企业的契约关系和科层等级带有强制性和阶级性的特征。
  以上认识虽然站在了企业自身演变的逻辑起点,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置企业于特定环境和资本家之手,夸大了企业生产本质的资本主义特性。当企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认识有所偏颇。其实,马克思所强调的企业科层等级的“阶级性”并不必然就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在更多的时候,反映的是人进入企业个体能力的差异性。而马克思所揭示的利润产生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也并非就是企业的本质要求。究其原因,无不是因为企业之诞生的推手是资本及资本家,有这样主体的逻辑起点,却掩盖了企业本质的其他认识。不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是为我们进一步见微知著地认清企业提供了一把手术刀。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企业矛盾运动的阐释
  
  1944年,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讨论了资本主义的市场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对其自身的社会及环境条件所构成的损害或毁坏的程度。这突破了马克思的关注焦点,即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问题,从而将对资本主义的危机理解带入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概括起来,它所揭示的矛盾运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其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生产不足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矛盾,以及由危机所导致的把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重新整合进具有更为明显的社会性以及由此而可能出现的社会主义性的形式之中的过程。相较之下,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只对决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因素作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划分,并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因素简单划分为互相对立的阶级。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作了更为细致地考察,认为生产条件不仅含有与社会化生产相关联的内容,还包括稀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特殊概念,这些概念其实质并不与人类的商品生产相关联,但却被当做商品来对待,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
  以上认识,仍然突出了企业的生产第一性,同时也对生产的经济性目的进行了伦理思考。这不仅体现出企业本质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而且还指出了企业未来发展的现实途径。事实上,当企业在生产中充分注意到一切能力都可以划归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能力时、当企业在竞争中偏向于更多的价值让渡时、当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由资本家交到企业家手中时,我们对企业本质及其矛盾运动的再认识是符合现实发展的实际,这将为企业的未来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