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概念、目的与功能的再认识

2008-12-29卲伟德

体育教学 2008年5期

  在各类体育书刊、杂志中,对体育课程的性质、概念、目的与功能的认识很不一致,甚至有些混乱,尤其是在国家权威性课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因此笔者从学理角度来重新认识这几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体育课程性质,概念,目的与功能混淆的现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体育课程性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从学科理论视角来看,这样来表述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不够准确的,它更像是在描述体育课程的概念,而不是确定一个事物的性质。但在概念的描述中,却又把体育课程的地位“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表述在内。即把体育课程的性质、概念、目的、地位都一股脑儿地堆积在一起,越想一下子说明问题,事物的性质、概念、目的、地位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把体育课程性质、概念、功能、目的、目标、地位分开来阐述比较妥当。
  
  二、对体育课程相关各概念或含义的理解
  
  1.体育课程的性质
  何为性质?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本质属性”(新华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1069),按此理解,性质即是事物的本质,性质的确定是形成概念的基础,确定性质在先,明确概念在后。那么什么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呢?即体育课程与必修课程中的其它课程之间(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英语课程、生物课程、社会课程、物理课程、美术课程、体育课程、音乐课程、劳动课程等)有怎样的本质区别呢?
  首先,按“同”归类、按“异”区分——把语文课程、数学课程、英语课程、生物课程、社会课程、物理课程等归类为理论性为主的课程,把美术课程、体育课程、音乐课程、劳动课程归类为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其次,比较“体育课程与理论性为主的课程”之间的差异:(1)体育课程的学习手段是“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而理论性课程是大脑思维活动,没有身体的练习。(2)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是体育理论性知识与运动技术(实践性知识),而理论性课程的设置主要内容是各科理论性知识,当然也有部分的实践性知识,(3)体育课程的学习需要承受一定的身体与心理负荷,而理论性课程只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没有生理负荷。(4)体育课程的学习是以户外环境为主,而理论性课程基本在室内进行;(5)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侧重的学生智力因素是身体时空感觉、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而理论性课程侧重的学生智力因素是语言智力、逻辑智力、数理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6)体育课程学习中有大量的学生身体之间的接触与交流,而理论性课程基本没有,(7)体育课程学习需要学生机体自我操作、体验与悟性,而理论性课程则要求对外部知识的理解与悟性。最后,比较“体育课程与音乐课程、美术等实践性课程”之间的差异:体育课程侧重发展学生身体时空感觉、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而音乐课程侧重发展学生乐感、节奏智力,美术课程侧重发展学生物体视觉、空间智力等。体育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户外环境,并承担一定的身体负荷,音乐课程基本在室内,美术也可在户外。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出体育课程的一般特征有;户外环境为主、需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进行运动技术教学与运动文化传承、有比较频繁身体接触性人际交往、侧重于发展学生身体时空感觉、运动智力、需要机体自我操作与体验等。我们从这些特性中提炼出本质特征——“以体育实践性知识(运动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当然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户外环境为主”特征也是区别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特征之一,但若把“户外环境为主”也加在内,则有排除目前大量的体育馆内的体育教学活动之嫌,如羽毛球、乒乓球、室内排球等项目。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本质特征已区别了体育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以各科理论性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也区别了体育课程与操作性课程,如烹调、劳动等课程(以各科实践性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既然该特征已能区别其它课程,就不需要另加其它词汇来进一步说明体育课程的性质,其它一般的特征应另行论述。因此笔者认为《课标》中体育课程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表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不够贴切的,其中原因主要有:其一,什么手段不明确,是学生学习手段呢?是锻炼手段?还是健身手段?其二,这样的表述否定了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大量的大脑思维活动(需要指出的是体育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方式与理论性课程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从而也造成了体育课程地位低下的观念与现实;第三,如果把“身体练习”理解为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并把这个词汇与其它课程的学习形式匹配,则其它理论性课程的特征就变成了——“坐着学习”,但若“坐着学习”成为其它学科的主要特征,恐怕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任何学科的人士是绝难苟同的,第四,若把“身体练习”与其它学科的“大脑思维训练”一词相对应,则在总结体育课程特殊特征时,我们应该把它归纳为“身体练习与大脑思维活动相结合”,因为在体育课程活动中,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同时,具有且非常需要有大量的大脑思维活动(当然这种思维活动与理论性课程中的大脑思维训练方式是不同的,前已有所述),如果缺少了这些思维活动,学生则变成了一台台机器,这种观点也造成了长期以来“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根源,同时也形成了体育学科“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地位低下主要原因之
  2.体育课程的概念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只有概念明确,才能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要使概念明确,就必须给概念下定义,定义是提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最常见的一种下定义的方法是属概念加种差的方法。列宁说:“下‘定义’是什么意思呢?这首先就是把某一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第二步就是要找出在种概念中区别“这种种概念”与“其他种概念”的性质来,这叫做种差。即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概念中的种差就是我们所指的事物本质,也即上述所说的体育课程的性质,而属概念则是课程(必修课程)。因此我们不难推断出体育课程的概念(本质+属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实践性知识——运动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必修课程。”这里还需要补充一点,把体育实践性知识——运动技术作为主要学习的手段是否就不要体育理论性知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们在学习体育实践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体育理论性知识,只是学习体育理论性知识不是纯粹地通过看书、看报或通过上室内理论课来获得,而是把身体练习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或者说把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穿插于体育课堂教学的身体练习之中,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在运动技术教学的同时,也传授了理论知识。如果靠单纯地通过看书、看报或通过上室内理论课等与其它学科无异的形式来学习体育理论知识,那么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而得的体育理论性知识是不可靠的,当然在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也有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活动,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同,一来学时非常短,每个学期只有2次课左右,二来它是作为运动技术学习的补充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学习一些有关的理论知识,可以对已学的体育实践性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但接着的问题又出现了,若按此概念来理解,就难以解释体育课程与群众性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等概念的区别,因为这些概念也是以体育理论性知识与运动技术(实践性知识)为设置内容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运用本质特征无法说明与解释概念时,还可以借用事物的主要目的来阐解,其中的理由是“事物的主要目的”可以区别一些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因此我们把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增进中小学生的健康”用来区分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体育锻炼(以增进群众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大学体育(增进大学生的健康)等概念。
  综上所述,我们可把体育课程的概念界定如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实践性知识——运动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增进中小学生健康的一门必修课程。”
  这里尚需补充的是体育课程概念的外延,因为它涉及了体育课程概念的大小。要理解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课程概念的角度来分析。在国外,课程为Curriculum,它主要源于拉丁语的“跑道” (cur sum race course),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路线。迄今为止,有各式各样的有关课程界说,如“学习程序”,“教程内容”,“计划化的学习经验”,“一连串有意识地结构化了的学习结果”等。而课程的这一“进程说”概念“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不仅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顺序安排,还包括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知识、能力、品德等阶段性发展的要求。[教育大词典280]”,而以美国教育辞书为代表的课程定义,它所表示的领域也已经大大扩展了,它是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内容。
  体育课程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新出现的名词,之前运用比较普遍的概念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内容更为广泛,既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也包含课余运动训练、课余体育竞赛、校外体育等,而体育课程是在目标上、内容上比学校体育更为具体化的概念,在内容上则相对窄一些,除了体育教学,还包括“以学校为单位,大部分学生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内体育竞赛,但不包含以少部分学生为对象的课余运动训练。因此若按教育学的理论来理解,体育课程的外延既包含体育学科教学(即通常所说的体育教学),也包含课外体育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把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纳入体育课程之中也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所需,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近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面临严峻的教育问题、学生的健康问题,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特别强调了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要性:“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健康第一’深刻地阐明了体育是青少年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无可用之兵,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国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大课间体育工程”、“1小时体育活动工程”等校内课外体育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实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成效,因此笔者认为把这些校内课外活动工程纳入体育课程的设置与计划之中是顺理成章之事。
  3.体育课程的功能
  体育课程的功能主要从体育的功能引申而来,对于体育的功能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有学者认为体育的功能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情感、教育、政治6个方面,也有论者认为体育的功能归纳为生物效能和社会效能,生物效能包括健身、健美、保健、延寿;社会效能包括教育、娱乐、政治、经济。由此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的功能”主要包含了本位功能与延伸功能(潘绍伟,学校体育学2005),本位功能有: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能、机能与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进程。体育课程的延伸包括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外交功能。体育功能与体育课程功能林林总总,我们到底应如何来理解体育课程的功能呢?
  何为功能?“功能是某一事物在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与能力,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某一事物的功能是由这一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是其他事物所不能取代的”(李诚忠等,1991),如毛笔的功能是由毛笔的结构所决定的,它的结构决定它的主要功能是书写毛笔字(当然还具有一些其它次要功能,如装饰功能等),由此推理,钢笔的主要功能是书写钢笔字,铅笔的主要功能是书写铅笔字。就课程而言,数学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准确计算数字;语文的主要功能是合理组织与表达文字。美术的主要功能是描绘线条、色彩、图形等等。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体育课程的功能应与体育课程的结构存在着逻辑关联。依此理解,要了解体育课程的功能,就需要认识体育课程的结构。体育课程的结构应包括体育教学、面向全体的课外体育活动,由于体育课程的结构是中性的,因而体育课程的功能也是中性的,没有什么褒贬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体育课程的功能,体育教学这个要素的本质功能是传授体育理论性知识与运动技术的功能,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功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而课外体育活动这个要素主要功能复习与巩固课中所学内容功能;影响锻炼习惯形成功能等。除了这些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之外,还具有一些其它的衍生功能,如体育课程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外交功能等,当然这些衍生功能并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教育具有另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通过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传承各类学科的文化。而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某个学科之一,在有效发挥学科功能的同时,应与其它学科合二为一,共同实现教育的整体功能——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功能。就体育课程而言,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各环节,使学生习得体育的各种文化知识,并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利用当今社会交往中频率较高的体育文化与各阶层的人相处、社交,有效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设想,作为一个社会人,连网球、足球、羽毛球等节目都看不懂,那么他在社会交往中一定存在着很大局限性。
  综上所述,论者不同,体育课程的功能有着各种说法,笔者认为首先应以系统论“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来认识体育课程的功能;其次从“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一特性来阐述体育课程的功能。并把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表述为:传授体育理论性知识与运动技术的功能。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功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影响锻炼习惯形成功能;传承体育文化功能。
  4.体育课程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达到的结果,它与功能不同,功能是某一事物在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与能力,而不是一个结果。体育课程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单位的课程,它的课程目的应该以体育课程特征出发,系统地概括体育课程主要要求。目的是功能的具体化,如毛笔的功能是书写毛笔字,那么毛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掌握书写毛笔字技能并进行毛笔字书写来表达词义、抒发情感、传递信息等,因此体育课程的目的可以阐述为:(1)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2)通过掌握运动技能过程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3)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经常利用体育进行锻炼的习惯,(4)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4)通过班级集体体育活动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5)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传承运动文化,使学生成为一个懂得运动文化的社会人等。
  《课标》中没有“体育课程目的”的表述,而只有体育课程的“总目标”表述。而《课标》中对“总目标表述”本应是体育课程的目的与总要求,并不是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因为目标与目的是不同的,“目的”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目标”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特殊)的、部分的、阶段(具体)的价值。从形式关系说,像教育目的(aim)→教育目标(goal)→教学目标(Objectives)那样,是从教育的一般性的方向作用,到日常教学中的具体的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目的和目标,是表示对于教育的抽象的一般的方向乃至更具体的方向。因此建议把《课标》中的体育课程的“总目标”修改为体育课程的“目的”,体育课程目标则另行阐述。
  5.体育课程的地位
  《课标》中描述的这一段“体育与健康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与体育课程概念基本无关,因为概念必须词汇简练,把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属概念说明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把一些可有可无的文字添加在内,因此体育课程的地位可以单独列出。有关体育课程的地位,事实上已有不少的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少的论述:如蔡元培先生在我国首次提出培养健全人格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指出“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 毛泽东同志在早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文中精辟地论述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合。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合也。”这段话不仅阐述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说明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导思想,为今后的学校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体育也有了科学的认识,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时指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3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传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获得运用多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技能。”恩格斯也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阐述,他说:“教育是指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列宁则指出:“青年人特别需要活泼的朝气,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等等。
  以上这些精辟的论述早已存在,但学校的体育活动总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自我矛盾境地,这个问题的产生说到底还是体育课程的地位不高之缘故,体育课程虽是学校学科的组成结构之一,但历来都是作为学校的“副科”而存在的,增设中考体育分值似乎提高了体育学科的分量,但也是到了初三下半年才临时抱佛脚,对学生的健康真正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近年来的青少年体质测试结果社会震惊,人们似乎才终于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但要把体育活动真正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并落实到位,看来还有走一段比较长的路。
  尽管如此,作为体育学科的业内人士,理应明确自身所从事的体育课程的地位,在综合教育家们、思想家们的精辟论述基础上对体育课程标准中的阐述进行必要的修改: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策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重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