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加市优质课展示研讨活动后的几点反思

2008-12-29毛姗姗郭泽民

体育教学 2008年5期

  2007年12月12日,宁波市教研室举行了市体育学科优质课展示活动,观摩现场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研讨地点,我观摩了三节小学生体育优质课。在三堂课中三位老师各有特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老师细腻精湛的教学设计、科学的练习组织方式;藤老师优美的示范动作,活泼活跃的课堂气氛;应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激发,流畅的课堂环节。但是,其中有几个小细节问题也暴露出了我们体育教师通常忽略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课堂流畅性的问题
  
  在一节课中一位老师解散集合次数达9次之多,在课堂中有时候学生正练习得兴致盎然,教师一声急促尖锐的哨音让学生大为扫兴。使原本欢畅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索然寡味。我想对于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可以避免,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法:
  1.减少集合次数,当练习中教师有需要向学生说明的地方,教师可以站在练习的学生中央,向学生说明、补充、提示、总结等,不需要集合的时候就尽量不要集合。
  2.合理组织位置,学生在分组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在场地做标记的方法,采用合理的组织练习队形,如圆形、菱形、正方形等,让学生以教师所在的位置为中心,进行分组练习,当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情况需要补充说明或者提示的时候,就不需要集合队伍。
  
  二、关于器材的辅助练习问题
  
  在一节课中,练习肩肘倒立时,老师采用了毽子做辅助练习。当学生双脚底朝上垂直地面而立直的时候,教师让保护的学生放一个毽子在练习者的脚底面上。我想该教师的意思是想让学生保持双腿直立。但是肩肘倒立的正确动作应该是脚面绷直,脚尖朝上,而不是与地面平行。故采用毽子作为辅助练习似乎不够严谨。
  1.器材的辅助练习如果用得好的话是锦上添花,如果用得不合理的话那就是画蛇添足。
  2.在采用器材辅助练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清楚器材能辅助什么动作?这个练习动作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采用器材辅助练习的时候达成了练习的效果了吗?如果能达成就可以采用,不能达成就不需要。
  
  三、关于对常态课理解的问题
  
  1.新课程教学既要落实好常态课的教学,但又不能重新回归到单一的技能教学的老路上。我们既要重视技能教学,但又不能拘泥于呆板的课堂练习形式。我们既要给体育教学“正本清源”,也需要不断在课程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2.作为一个市级的优质课展示,笔者个人认为,MOCTnN0q4N70HFwfSiuef0bm7U+GBx3tzeu1wR3sAUU=它的导向既要体现出我们的常态课堂教学,又要来自实践而高于实践,好的常态课应该是新颖、有特色,有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在常态课中要有合理的负荷,教学智慧要体现出来,技能教学要体现出来,体育课的性质要体现出来(以身体练习为手段、提高学生“三维”的健康),在课堂中要进行有效的教学。
  
  四、关于借班上课和课堂预设的问题
  
  教师在执教肩肘倒立时的优美漂亮的示范动作,让我惊叹。据说该教师已经35岁,如此完美的动作加上她设计科学的教案,我对于她的课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后来学生在练习中达成的效果还是低于我的期望值。后来通过学生了解到,原来该班学生从来没有上过这种类型的技巧课,所以练习的时候感觉难度很大。
  1.对于赛课的老师来说,借班上课是家常便饭。但如何让这个“饭菜”合自己的“胃口”,我想上课前一定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情、班级纪律情况、学生特点,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2.关于课堂教学预设,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往往只重视考虑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设计,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预设,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空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老师不能把手一挥,装聋作哑,当作没发生过一样。教师在备课前要做好周密的策划和充分的教学预设,善于重视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五、关于评课的角度和依据问题
  
  在评课时,一些教师和教研员代表都谈到了对三堂课的看法,侧重点各有不同,这就涉及到了关于评课角度和评课依据的问题:
  1.评课的角度,这堂课是什么背景下所授,例如:全国性的、省级的、市级的、区县级的还是一个学校内部组织的,是借班上课还是自己的所任教班级,级别不同,学生不同,听课教师的期望值肯定有所不同。
  2.评课的依据,每个评课教师代表在发言时针对每堂课的侧重点不同,这也涉及到了评课依据的问题,我觉得评课主要从两点出发:新课程的理念和体育理论。只有在正确解读和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在熟练掌握了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的评课才能更客观、更趋向完美。但是笔者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小手齐举、小脸通红、双眼冒光、练习中流汗、课中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