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学练被干扰的几个片段分析

2008-12-29张海平

体育教学 2008年5期

  教学片段一:一节课的起始部分用“飞盘”作为热身活动,女生用的飞盘是泡沫制成的,且用彩纸包装,质地轻盈容易起飞,适合女生臂力;男生用的飞盘相对重些,教师独具匠心,用呼啦圈代替飞盘。由于飞盘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因此,学习兴致很高,不用教师招呼,大家就积极地投入练习。可正当学生练得起劲时,教师却叫停,让学生收起飞盘,投入基本部分的内容——轻物投掷。学生很不情愿:“飞盘很好玩,才5分钟您就不让我们玩了?”显然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飞盘的兴致中走出来。
  这是一个某市级优质课的教学片段,课后我问上课教师:“你为什么在学生飞盘练得起劲时突然停止?”这位教师回答:“课上的时间不够……我来不及教完基本部分的内容,准备活动只有10分钟的时间。”后来,我在点评的时候特地指出了这一细节:“在学生专注一个练习、活动时,教师最好成为一个欣赏者,或者一个鼓励者、促进者,运动参与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态度和练习热情。”有时,目标可以根据课堂调整,此目标变强,彼目标可稍弱,目标是在教学程序行进中不断调整和生成的。一般老师头脑中,始终存在一个思维定势,即只有按照教学设计的程序,一步不差地走到尽头才是完美的。这显然不符合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只有根据学生参与表现,教师内容和时间不断灵动调整,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地驾驭课堂,享受生成。(2005年12月某市优质课)
  教学片段二:有位教师在教授8年级学生健身拳内容时,将健身拳的线路图和动作示范画在铅画纸上,并贴在折叠而立的小垫子上。课堂一开始,教师把学习的5个动作,按整个套路示范一遍,便让学生按照图纸上的图画进行分组“探究”学习。近10分钟左右,要求每组派学生代表进行表演,各小组成员就犯难了,互相推让,没有一个小组能上来表演。教师只能随机应变:“可能大家对动作套路还不是很熟悉,下面跟我一起做如何?”显然,这一节课上学生对图解这一步学习没有真正的进行合作、探究和自主学练,或者是时间太短,要求过高,动作不能成型,套路不熟悉。
  经常有一些老师在上课以后跟我讲:“张老师,我由于课堂上急赶时间,学生也没有反应,所以有些器材就成了废物,没有用上。”我的回答是:“你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他们需要的是什么,能做的是什么,需要辅助的是什么材料和方法等等。如果一味的按照老师的意图,他们只能被动应付,课堂会毫无生机。”显然,上述片段中,教师没有了解学生识图理解的能力,更不熟悉学生的“大锅饭”思想——相互推却造成责任分散。按照我个人的想法,识图这一步已经很难为学生,图画要变成肢体动作,过程抽象,学生短时间内不可能将动作连起来,形成套路。教师一时情急,于是草草收场。图解失去了示范、引领和讨论的作用。深层次分析一下,这一举动让前面的时间都成了无用功,这岂不是在干扰学生学练吗?(2006年1 1月某县优质课)
  教学片段三:一教师在7年级学生中上了一堂各种方式的跳,即各种跳跃教学资源的开发课。教师开发的器材是短绳,用来结合各种方式的跳。在创作绳人结合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用自己开发的跳法来做引子,引起学生的思考。一种是绳子拼成各种图形,进行单脚跳、双脚跳,或交替跳,类似于跳房子游戏。另一种是两人持绳于排头,一左一右,跳的学生一路纵队站中间,游戏开始后,两人持绳高于膝,迅速向排尾平行跑去,队伍中的学生必须跳起方可让绳子过去,此游戏源于“跳竹竿”游戏,有了灵动的变式,形成了很好的转化。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试着去玩和开发绳的“游戏跳”,但是教师要求不能和他的游戏相同,但可以借鉴和引申。过了5分钟的创造时间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创造的方式进行跳跃练习,但学生的思维总是冲不出教师设计的篱笆,设计的跳和教师示范的相差无几。(2007年某地市优质课)
  教学片段四:在一堂县级展示课上,内容是轻物投掷、投准,技能发展目标是肩上屈肘、挥臂出手投掷动作。一位教师在准备活动中(属于专业性准备活动,和基本部分相关),用了“放鞭炮”的“鞭打”发展投掷力量的游戏,鞭炮其实是一张16K彩纸,取3/4后折叠,再对折后取纸角往中间下拉(露出一纸角),手指紧捏两边角,用力甩臂、屈腕,看谁发出的声音响,即为胜者。这一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投掷热身游戏,它集技能、臂力于一身,然而,可能教师对此游戏的功能理解上有偏差,放了几次,便草草结束,学生耳际则时时萦绕“鞭炮声”,对于下一步“真正动作技能”(可能教师认为这才是基本部分的教学)却索然无味。最后,教研员的评价是教学设计是有启发借鉴的,但缺少“放的时间”。(2007年调研公开课)
  这些情况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尤其是刚走上操场的年轻教师。虽然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在内行人眼里就是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缺乏给学生深入学习机会的体现。这些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学生的“学得”地位,常常有于自身事先设计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执行计划,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程序稍有来不及,或时间紧迫,就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学生自然只能被牵着鼻子走,浅尝辄止,深入学习和发展技能自然成为空话。教师此间的角色就成了越俎代庖,无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
  为什么教师会如此草草了事,急于求成,看重课堂的程序性?我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没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缺乏信心,担心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过分看重预设目标的达成。从侧面理解,可以认为教师的教学仍旧脱离学生的学习,有时对学生学习能力估计过高,换句话讲,是形式主义在作梗。新课程教学必须用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生没有任何的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基础,经验下,生搬硬套,杀鸡取卵,宁要形式,而忽略过程和结果,势必造成学生泛泛而学,教学过程浮躁而无效。说到底教师自身的思想、思维、思路都是芦苇式的,而无深厚根基和功底。
  每个一线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是要一个细而长的反复过程,而此过程要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表象模仿练习,自主学练基础上再进行小组技术重新加工,并纠错,共享经验,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各种教学平台的设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加速学生的技能掌握进程,任何越俎代庖的结果都是不能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提并论的。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不同水平的适时分层,而不是催生结果,演绎形式。从片段一教学分析,飞盘和轻物投掷两者本身不矛盾,然而上课教师则将其分出泾渭,飞盘是热身活动,上不了正式场合,纸球和沙包才是投掷物。另则教师迫于时间分配,热身不能超出正常范围,虽然学生兴趣盎然,只能草草收场,不能深入学习,这是对教学内容思考不力的结果,说到底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更严重地讲是在干扰学生的正常学练!
  还有,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或过于墨守预设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常常指令过多,让学生疲于应付。这种追求速度的教学,实际上剥夺了学生思考深入学习的时间,而没有尽情、深入的参与,没有完全的愉悦、快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边界意识,不能让这种引导和随意介入成为干扰学生学练的潜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