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情境教学误区小议
2008-12-29林良昆
体育教学 2008年5期
体育情境教学问题一直是中小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常常讨论到的问题,也是常常容易发生争执的问题。当前,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其一,认为体育情境教学只适合于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这有些不妥。其实,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广义的“情境”教学是指与实践(际)相结合的教学。那就是说,教学要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结合工作。这一点对于我们当前的体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应该创设适宜的情境,从学习方法到学习内容,从评价方法到评价内容,逐渐与社会体育相结合,与终身体育相结合。在设置大众健身比赛情境中,从竞赛目标——提高体育科学素养,到竞赛内容形式——自我选择发展健康体能的运动和科学自我评价方法,再到竞赛评价——自我评价与科学评价的差异。通过这种比赛形式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学会正确选择锻炼目标,学会自我锻炼,学会科学评价。那种认为体育情境教学只适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甚至小学低年级教学,就是哄孩子的观点不免有些偏颇。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中学,甚至高中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情境教学的思想与形式,在这些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十分精彩的。建议我们的中学体育教师,认真学习情境教学理论,运用好情境教学的手段,精心设计好体育情境教学,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其二,情境教学的形式重于内容。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情境教学中的“情”,多指运用故事化、情节化和角色化的手段,促进学生行为、心理认知与情感的良性变化。其中的“境”是指创造良好的自然或人文环境,使学生感到最适宜的外部学习条件。这里的情境是一个形式、一个手段,不是目的。情境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良性的心理体验,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所以,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是目的。从对情境教学的评价要点可以对此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评价包括四个方面:
1)形式上的新异性。这里讲的形式上的新异性是相对学生而言的。情境教学是通过形式上的新异性来吸引学生。这里的新异可以是环境的新异、可以是语言的新异、可以是设疑的新异、可以是教师与学生角色扮演的新异、可以是评价方法的新异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新异是手段,使学生感兴趣是目的。2)内容上的运动实践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是指体育情境教学应该以运动为基础,情境的设置应该有利于学生参与运动。为了实现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体育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必须学习体育的技能。因此,体育情境教学的“叠加”理论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在我们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重娱乐,轻体质的所谓个性化教学,不仅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方针。也不符合体育情境教学的基本要求。3)方法上的启发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是指在体育情境教学中选用的教学方法应具有启发性,这跟情境教学的特性有关。因为情境教学就是在设置的新异环境中,用新异的问题来吸引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新异的问题应该是有解的,但是,不一定“直接”有解,需要教师的启发。需要同学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自身的实践得到启迪,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4)结果上的实效性。结果上的实效性是指体育情境教学中体质增强学习目标与情境学习目标的实现。实现了这“二重”目标,就是有实效性。对于情境学习而言,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获得,特别是对体育学习持续性的良好态度倾向。但是,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关注学生体质,注重在体育情境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体质是首要是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