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应该拒绝“拿来主义”
2008-12-29孙斌
体育教学 2008年5期
一、缘起:事与愿违的“拿来主义”
开学,根据学校安排,我需要执教一节教研课。想想自己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十余年了,听过的优质课也有许多了,挑选一节稍做修改,这样的教研课还不是信手拈来?于是搜寻手边的资料,选择一节曾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课作为“蓝本”针对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做了调整,于是很快便有了教学思路与初步的构想。以“创新与组合”作为主题,选择了“垫子、体操棒、短绳、长绳”作为本课的使用器材-以“练习旧动作——创新新动作——推广新动作——组合新动作”作为主线展开学习。
带着初步的设想上课。
第一环节:练习旧动作
简单引导后分组,将学生按照器材分成了四组进行练习。
(一个奇怪而又可以理解的现象:选择了长绳与短绳和体操棒的学生很兴奋,而分配到垫子的学生却不是那么的快乐,学生这样的喜好或许和器材本身的特性有关系吧。)
第二环节:创新新动作
教师在简评了自主练习后,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地练习,并提示垫子不仅仅是用来滚翻的,短绳也不仅仅是用来跳的。
(学生的探讨热烈,练习认真,但是所得到的结果却让我失望:体操棒成不了“担架”、垫子成不了“板龙”、短绳除了跳还是跳、长绳也仅仅是长绳……这是怎么回事?)
但是几个锻炼还是顺利地完成了。
第三环节:推广新动作
没有了新的动作作为推广的基础,这个环节也仅仅是走了一个过场而已——学生拿着几样器材简单地演示了一番就草草了事了。
(我在想这不能够怪学生的表现,一定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选择了一个成熟的教学设计,也针对学生的基础降低了要求,为什么学生还是不能够有所创造?这是为什么?……带着遗憾结束了这个环节。)
第四环节:组合新动作
组织学生“1~4”报数后,按照序号分成了四个小组,接着请同学们将手中的器材进行组合,争取创造出几个新的组合动作。
(我想没有了新动作,那么这也会如前一般草草了事的。但是出乎我意外的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突然闪出了“光芒”,几个旧动作的组合也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两根体操棒、一根长绳成为了一副跳高架;几根体操棒、一块垫子、两根短绳成为了一艘“救援的小船”……在接下来的展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赢得了同伴的掌声,确实这样的创造真的出乎了我的意料。)
再次集中,想对学生的表现好好地赞扬一番,铃声却不识趣地响起了。
(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一个迷惑不解的心结,为什么听别人的课那么的精彩,而我却上不出那样的生动?)
二、思考:重新审视“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是可以攻玉的。我选择的这个优秀的教材一定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但为什么学生的表现却没有我所预见的一般精彩呢?
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的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学到什么知识或者技能?学生的学习目标怎样定位才是适合的?是不是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是帮助了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是不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发展的需要?……
再回头看一看,学生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突然出现的“灵光”,一切都有了答案:这一个环节恰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
于是,重审了我的教学设计:以“发展”为理念,以“和谐”为基点,以“健身”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根据学生的表现改变了一些器材的选择与用途,保留了学生喜欢的“长绳、短绳、体操棒”,增加了学生喜欢的“呼啦圈”,改变了课的构思,改变了学习目标,改变了学习的组织形式。
第二次执教,虽有些不安,但是更多的是有了一种信心。
第一环节:游戏“送礼物”
简单地组织后,和学生交流了本课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
看着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组织了一个游戏:送礼物,简讲要求后,有条不紊地完成分组,一声哨响后,漫天的“礼物” (团紧的短绳)便在空中飞舞。
(三、四分钟的“送礼”练习,将学生的情绪由期待到兴奋,直至激动。学生的身体状态也迅速在游戏中活动开了,并通过游戏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器材,为主教材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环节:创新
组织学生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器材自主练习一段时间后,集中学生布置了“创新”的游戏任务,练习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并适当地提高了说话的音量。学生有了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辅导,创造使用器材的方法层出不穷:滚呼拉圈、长绳拔河、跳呼拉圈、走体操棒……
(练习富有层次,先练后创,给予学生一个空间与梯度。而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在有意识地帮助与启迪所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环节:组合
集中后组织学生1~4报数,按照数字的序号分成新的四组,请每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创新动作到新的组中去推广“自创动作”。
(重新组合后的小组中有了四种不一样的练习器材和多位在不同器材练习中的“小老师”,在学生互相教学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进一步被激发,在原有的创新动作上有了更合理与新奇的变化,超越了教师在课前的预想。)
接着再次集中。要求学生尝试将各人的原有动作或新创动作结合在一起,可以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器材。
学生纷纷积极地探讨着,一个个自创动作展示出来:呼拉圈与长绳一起组合成跳跃;短绳与体操棒组合成为甩动的“鞭子”;用呼拉圈与体操棒滚铁环……
(由于有了互相探讨和学习作为铺垫,让学生的组合创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学生在展示自创动作的过程中体验了运动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都有了提高,无论是意识上的还是实质上的,这符合了新课程“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
第四环节:争先
教师布置:低头绕竖直的体操棒转5圈——用呼拉圈自上而下套过身体——用身体卷起短绳并放下。每人每次完成一个动作就可以了。学生按照要求布置好场地,进行比赛。
在每次比赛的间隙,教师都重点提示学生进行合适的调整,引导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发挥的项目进行比赛。
(几样器材的组合使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与成功的乐趣,更想让学生体会的是每人有自己合适的锻炼方式和擅长的身体活动能力,只要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发挥集体合作的力量,哪怕都是瘦小的人,也可以赢得比赛。)
第五环节:放松身心:原地手掌顶棒。
一气呵成,虽称不上多少精彩,但却是一节对学生学习、创造、合作有着极大帮助的课,在成功的喜悦后,更多的是思考。
三、感悟:内化创新才能“可以攻玉”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优秀的教学设计层出不穷,面对优秀教学设计的“诱惑”,我们不可能也绝对不能够拒绝。毕竟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借鉴这些优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成果的时候,绝对不可以是“拿来主义”,也不是简单地仅仅考虑到以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稍作改动就可以的。
引用他人优秀教学设计,必须要仔细地去分析所借鉴的那一块已经成型的“石”,更要充分了解现有学生这块没有成型的“璞玉”,把握“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以学习基础确定学生目标。以学习习惯设计学习流程。以学习热情选择学习手段,以互动交流促使自我发展。
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一次再内化、再处理、再创新,明确了在这次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给予学生什么方面的提高与触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什么、感悟什么、提高什么、养成什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用别人的设计,才能够更好地用“它山之石”来“打磨”学生这块“玉”。
所以,有时我们借鉴的可以是全部的设计,有时借鉴的只是一种思路,一种课堂的组织结构,一种师生互动的创新手段而已,也只有这样,它山之石才能为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