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体育运动的心理功效

2008-12-29蒋长好

体育教学 2008年5期

  当前阳光体育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国家层面推动的重要体育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必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带来巨大的促进。阳光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但是这一运动产生的效果并不局限于身体健康方面。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阳光体育运动也会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口号既反映了人们对阳光体育运动最终效果的美好期望,也是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身体和心理功能的集中表达。
  不仅阳光体育运动会产生良好的心理功效,良好的心理功效也会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总结国内外体育教学和校外体育活动的经验,研究阳光体育运动的心理功效,对于科学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心理功效
  
  阳光体育运动的心理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智力潜能
  人的智能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神经系统,脑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需要氧气和营养等物质基础来保证。体育运动可以增加大脑血流量,增加向大脑提供的营养,从而提高人的智力功能。就学生而言,长时间读书写字,低头弯腰,容易使流向脑部的血液受到限制、影响大脑的营养供给。所以长时间地脑力劳动后,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会增加大脑血流量,保证大脑能源物质结构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从而改善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广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走向操场户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些活动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也会直接提高学生的相关智能。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的感觉器官,如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把握动作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和动作过程中的时空关系。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促进时间、空间和运动感知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体育运动中常常要求学生对外界物体准确地知觉和判断,并迅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因此,长期的运动能提高心理活动的反应速度、灵活性、协调性,促进学生注意力、观察力、直觉判断能力的发展。
  2.培养积极情绪
  体育运动具有内容的多样性、集体性和欣赏性等特点,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领略和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育运动通常集体进行,学生聚集在一起分享运动的快乐,同学问的感情易于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情感能够得到锻炼和培养,体育运动有时要当众表演,表演过程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与鼓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能使他们受到感情的陶冶,培养审美情趣。
  在体育比赛过程中,一些特殊的积极情感更易于体验,且感受更为强烈。如长跑运动会产生“长跑运动快感”,运动者感到自身与情境融为一体,身体轻松,忘却自我,充满活力。体育运动也是产生“流畅体验”的主要来源,这种体验的特征是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有享受的体验,并且对活动过程有控制感。
  3.促进社会交往
  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之一,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交往相比,运动中的交往往往更令人心情舒畅,也更容易与他人产生亲密感。如在一些团体项目活动中,学生们大都是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在活动过程中,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同伴间的感情易于建立和加深。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也更强。
  集体性的运动形式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研究发现,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可以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快乐、自信和合群,接力跑、拔河、足球以及篮球等集体项目还有助于改变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不合群等不良个性特征,使这类学生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和群体活动。
  4.矫治心理失调
  运动可以使人转移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情绪的注意力,使人心境保持平静;体育运动可以为郁积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的发泄口,将各种烦恼、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宣泄出去,从而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体育运动也可使受挫后产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升华,使情绪恢复平衡。当前,许多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郁闷”、“紧张”、“疲惫”或“恐惧”,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消除这些消极情绪。研究发现,与不经常运动的学生相比,长期坚持运动的学生自我评价更积极、自我感受更好。
  体育运动对情绪失调病如焦虑和抑郁等也具有治疗效果。关于焦虑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锻炼有助于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些情感可以抵消焦虑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降低焦虑水平·关于抑郁的研究发现,体育运动有助于减轻病人的抑郁感。而且抑郁症状越重的病人越得益于体育运动,长时期的体育运动治疗效果更好。由于体育运动在心理失调矫治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治疗专家将运动作为情绪失调问题的辅助治疗处方。
  
  二、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心理功效
  
  阳光体育运动和情绪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关系。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会带来良好的心理效能,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效能也会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要高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心理效能,还要充分发挥心理效能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影响。具体地,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学生快乐和愉悦的自我体验则是衡量活动心理效益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锻炼的动力。而快乐和愉悦感主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获得。所以,阳光体育运动的着眼点和着手点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培养学生运动积极性、自觉性,培养主动锻炼意识。学校可以和相关部门合作,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创造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进一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组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量提倡自主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如在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鼓励学生出主意、想办法,在运动项目安排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特长和身体素质,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使学生的主体特征在活动中得以表现和发展,力争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良好运动氛围。
  2.提高活动的趣味性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运动乐趣,运动乐趣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起着“火车头”和“发动机”作用。研究表明,获得乐趣和愉快感是参加体育运动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体育运动能使参加者产生乐趣,参加者将更自觉、更投入地坚持运动。相反,如果参与者不能从锻炼中获得积极情绪,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最终退出运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快乐体育园地、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或具有地方特点活动、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等方法,不断丰富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教育者也可将阳光体育运动和其他活动配合,如将阳光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不断变换活动方式,尽可能使学生对运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活动的趣味性,还要求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的体育教学方法。单调枯燥的课程和教学很难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也是导致“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现象的原因。因此教师积极改进体育教学,以自己独特的教学和活动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中感受到运动乐趣。
  3.加强内容的针对性
  体育运动有不同的类型和项目,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心理功效是不同的。研究发现,慢跑、娱乐性游泳等项目能改变不良心境、减少应激水平;回避人际竞争的锻炼方式能使参与者回避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更有利于积极健康的情绪。自控性身体活动、结果可预测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确定的以及具有节奏和重复性的运动更具有调节情绪的效果。即使同一项目又有强度和时间的区分,如果运动的强度过低、时间过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锻炼的强度过高、时间太长,又可能造成厌倦和疲劳,不利于运动的坚持。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应对运动的锻炼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和选择,同时注意内容安排的层次合理性,努力做到难易适中、多少适量、虚实结合。
  另一方面,学生的年龄、性别、基础健康状况和人格等方面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适合一类人的项目未必适合另一类人。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按照运动本身的逻辑和活动的规律组织体育活动。又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尽量使运动项目的难度与活动的要求,恰好落实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的运动水平上,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4.注意评估的综合性
  影响心理功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其他活动如学习和交往活动、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年龄、性别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因素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功效的发挥。因此在考察阳光体育运动的心理功效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不能简单化和片面性地理解。同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心理功效是和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融为一体的,通过长期活动渗透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领域中,经过日积月累的影响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所以,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心理功效评估时,还应注意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及运动技能水平的评估结合起来,这样的评估才更为全面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