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 扎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2008-12-24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委员会
一、以项目带动为策略,促进科研引领工作
发挥科研带动、课题引领的本质是让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让课改的参与者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我们在总结反思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工作的基础上,就高中课改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两支队伍建设和学校文化、管理制度建设等重点工作,成立三个区级课题,行政、科研、教研和学校一体,边研究、边实践,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实现提高和创新。
为加强工作的实效性,区教委在课改伊始就把各校普遍存在的困惑和疑问提炼为6个科研课题,分别由6所示范高中校牵头,带动其他几所非示范高中校,这一举措,把所有的高中校都纳入到教育科研之中,全区形成了在合作研究中积极实践,在全面实践中深入考量与反思的良好氛围。
这6个课题分别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研究(北京市育才学校为课题组长)、关于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研究(北京市第十四中学为课题组长)、学科模块教学实施中若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北京市第十五中学为课题组长)、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的研究(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为课题组长)、关于学生选课指导策略和制度的研究(北京市回民学校为课题组长)、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师大附中独立承担)。2008年5月,6个课题组在实践和研究将近一年的基础上,举行了项目中期汇报会。
二、以聚焦课堂为主线,促进教学实效提高
高中课改的关键是打造新课程背景下高水平、高质量、充满活力和个性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重点要解决的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这种认识,一年来我们围绕课堂教学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在课改准备阶段,区教委为加大学科教研力度,建立了学科教研基地校,以基地校的优势学科为龙头,在课改年级开展备课、教研活动,增强了中学教研室的教研力量,提高了教研活动密度,强化了同行互助的教研氛围。
在课改正式启动后,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标准,2007年9月,区中学教研室高一各学科安排了高一“课改启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和体验课堂教学,同时发挥优质师资的引领带动作用。2007年10月和12月,区教委分别在育才学校和第十五中学组织召开了“智慧教师,生命课堂”高中课改研究课展示活动,共推出8节高一研究课交流研讨。授课教师均来自我区“1-4-1”骨干教师队伍和骨干教师带薪脱产培训班学员,通过骨干示范、专家点拨,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指引方向。
全区各高中校主体实施,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第十四中学开展了“聚焦新课程、践行新理念”的教学研讨周活动;第六十三中学组织了历时3个月、11个教研组和37名教师参加展示、804人次参与的全校说课活动;第六十六中学、第一四零中学、分院附中请名师、特聘教师指导教研;育才学校提炼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深入的专题研讨;师大附中以承办市区大型课改研讨活动为依托,强化全体高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资源统筹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完善
高中课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这既包括对国家课程的高效执行和落实,也包括对校本选修课程的有效引导和指导。
一方面,我们着力做好三级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有效实施。在保质保量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做好校本课程的建设。通过校本课程实现对国家课程有效补充和延伸,凸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师大附中结合学校文化积淀和校长办学思想,整体设计课程框架,加强德育和教学的融合,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特色建设,成为北京市首批自主排课实验学校。
另一方面,我们加大对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共享力度,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广阔平台,增强学生、教师对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上半年,区教委组织开展了跨校选修校本课程的调研,制定了实施方案(讨论稿)。6所学校在区中学教研室、课程室的帮助下,对校本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这6门课程分别是:第十四中学的《宣南文化》、第十五中学的《数学建模》、第六十六中学的《如何设计海报》、师大附中的《生命伦理学》、育才学校的《综合艺术修养》以及回民学校的《民族体育项目简介》。本学期跨校选课项目正式启动,每所非示范学校有2~3门课程可以选择,共有约200名高二新生参加,学科教师全程参与。
发挥我区3所国家级、市级重点职高的作用。第十五中学、第六十六中学、华夏女中与这3所职业高中校成为首批项目组成员。经过近一年的研讨,6校共联合开发出“个人理财”、“乒乓球运动员常见病及预防单元课程”、“中华药膳校本课程”等6门课程,并已初步付诸实施。
我们还注意及时总结经验,以典型引领带动。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北纬路中学在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方面有突出进展,就与天桥街道联合召开了宣武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现场会,引导学校关注课程建设与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
四、以管理变革为重点,促进学校制度构建
课程改革不仅发生在课堂,与课改实施相配套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则是更深层的变革,是高中课改的核心内容。
在课改准备阶段,我区就积极筹建了课程室,设在分院二部,由主管副院长任主任,对全区的课改实施情况进行诊断、监控,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进行指导。
为引导学校干部从管理机制建设、课程资源利用等方面思考深入推进课改的问题,区教委在2007年开展了“走进示范校、聚焦新课程——走进第十五中学”活动,全面展示了第十五中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导师制和家长论坛等活动,以及学校成立的用以规范课程建设、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术委员会这一管理机构,对全区学校思考管理制度变革有引领作用。师大附中在2007年上半年设立了综合课程处,负责全校课程方案的规划、综合实践课程的落实以及教育教学融合的统筹等工作,使学校的课程建设从一开始就能实现整体规划、整体实施、整体监控和整体评价。
从学校层面看,各校均依据区课改实验工作方案,制定并积极实践着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座谈、视导等多种方式,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认识到制定方案和制度,是“理想的预期”;在“预期”和实践操作的“达成”过程中,需要根据进展及时调整、完善,才能谋划更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学校也正逐步完善这些制度。
五、以有效培训为基础,促进两支队伍建设
高中课改需要一批对课程具有强有力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校长和教师,为此,我区开展了市、区、校三个层次多种方式的培训,涉及通识培训、课程方案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和学科知识更新等内容。
我们继续实施教师带薪脱产研修,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全体高中教师加强专业轮训,促进了中学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研究指导教学。我们以名师、“1-4-1”骨干教师为依托,由全区各校抽调51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了高一年级中心备课组;聘请了28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建立了11个“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明确了名师指导课堂教学、带领教师成长的任务。我们积极为干部、教师购买书籍,建立课改书架,通过通用技术教师的区级磨课、以赛代训,做好第四届双优评选工作以及跨校联合教研等举措,有效地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
六、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促进管理机制完善
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课改实验的稳妥、规范、深入推进,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管理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与各级行政部门、培训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对自己职责、任务的认识密切相关,与其制定的各级各类制度和执行情况密切相关。可以说,课改未始,制度先行。
为了给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我们建立了组织机构,制订实验方案,加强和完善监控和预警制度,着力强化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间资源的共建共享制度,加大统筹指导力度。强化过程管理,引导学校研究管理、科学管理、精细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发挥评价导向作用,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增量评价,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形成了宣武区总结表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文件,设立了项目研究的专项资金,开展了优秀课例、案例、论文、课程设计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一年多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委的大力指导支持下,宣武区高中课改进行得平稳顺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有很多思路要梳理,很多实践问题要探索,课改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按照各级领导的要求,立足本区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形成全区高中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