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词的风人之旨

2008-12-18邓嗣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渔歌子诗化文人

邓嗣明

唐词,主要是中唐文人词,具有浓郁的诗化色调,它与诗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丝缕,于是时人将之称为诗之余,视为“诗”之“余事”、“余波”;词人亦谓之“曲子诗客”。看起来,这好像只是一个单纯的名称词语,其实于它背后,包含有深层文化背景与特定审美意蕴,暗示了诗向词这种文体嬗变代兴的血缘关系。中唐善词者如戴叔伦、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等,首先是诗人,发其余事存词数阕,即使没有这些词,也并不妨碍他们在文坛的固有位置,世人亦并不以词家待之。这种带有本质性的文化环境,注定使之以“诗客”的艺术思维惯势、美学理想去制“曲子”,所作词也必然涂染上浓厚的诗化色调。

《四库全书提要》尝言:

诗降而为词,始于唐。若《菩萨蛮》《忆秦娥》《忆江南》《长相思》之属,本是唐人之诗,而句有长短,遂为词家权舆,故谓之诗余。为其上承于诗,下沿为曲。而体裁近雅,士人多习为之。(清《四库全书提要》卷一百十四《词曲类·御定历代诗余》第13页,辽海书社据文溯阁版)

这段文字很重要,它明晰的勾画了诗、诗余、词、曲的递次演进过程。中唐文人词只不过是“唐人之诗”,因为“句有长短”而又别于诗,遂为后世“词家权舆”,从而为中唐文人“以词为诗”,提出了有力的论证。

唐词的诗化色调在美学品位及功能取向上的首要特征是以“娱己”为旨,喟叹身世,就自我人生际遇和种种现实感受而发的风人之旨。它主要体现在词之本体意识的体认上。词为“艳科”,历来以“香软”为征,《花间集序》尝言,那些所谓“诗客曲子词”,原只一些“绮筵公子”在“叶叶花笺”上写下来,交给那些“绣幌佳人”们“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去演唱的歌辞而已。因而以“不无清艳之词,用助娇娆之态”为旨归,故其题材范围和表现内容,多为恋情闺怨、伤春感别之类。社会文化功用在于满足迎合贵族官僚及上层文士们声色享乐的需要;艺术风格方面,则以“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的精丽绮华为尚,总之,它“香而软”(王之禛《花草蒙拾》),立意在“娱人”,从而与兴观群怨、比物寄托的诗教传统分道并驰。以此看来,中唐词作者显然还未具备这种独立的创作观念,他们仍然深受诗友的熏陶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循言抒怀的惯式心态去制词。所以清人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中指出:“阮亭尝云:‘有诗人之词,有词人之词。诗人之词,自然胜引,托寄高旷;词人之词,缠绵荡往,穷纤极隐。”(见唐圭璋编《词话丝编》第一册656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中唐文人词正具有“诗人之词”的美学特质,请看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是一位隐士,又是一位画家,词中充溢着散淡与画意。白、红、绿等明丽的色彩及富于江南特色的鹭鸟、鳜鱼、桃花水、斜风细雨,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流水般的韵脚和轻快变化的节奏,又使人读来流畅而轻盈,词中渗入淡泊闲适的情感,则令人感到作者悠远旷达人生情趣。这里是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抒发,物我两融,情理合一,随意任凭清隽平易之笔致挥洒出来,绝无丝毫做作之态。全词自然疏放,以抒怀“悦己”为旨归,体现了中唐文人词诗化风调“自然胜引,托寄高旷”的审美特征。清人杨希闵《词轨》评论之首词说:“唐代独绝之词,为北宋所未有。”所谓“独绝”之处,恐怕正在以词为诗。

对于这一点,前人多有论及,清人程洪的《词洁辑评》尝言:“唐人之作,有可指为词者,有不可指为词者。若张志和之《渔歌子》、韩君平之《章台柳》,虽语句声响居然词令,仍是风人之别体,后人因其制,以加之名耳。夫词之托始,未尝不如此,但其间亦微有分别。苟流传已盛,遂成一体,即不得不谓之词;其或古人偶为之,而后无继者,则莫若各仍其故为得矣。”(见唐圭璋编《词话丝编》第二册1329页《词洁发凡》,中华书局1990年版)这里把《渔歌子》目为“风人之别体”,应该说是正确的。他揭示了“曲子诗客”或诗人以词为诗的独特文学现象,也认同它“流传已盛,遂成一体,即不得不谓之词”的独尊地位。

张德瀛《词徵》亦云:“词有与风诗意义相近者,张子同‘西塞山前,《考槃》乐志也。”(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4078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同样指出了《渔歌子》的风人色彩。事实上,中唐文人词并不是为“应歌”,而是在抒怀喟叹,这正是词体具有诗化色彩审美特征的重要原因,宋人胡仔《渔隐丛话》云:“蔡宽夫诗话云:大抵唐人歌曲,不随声为长短句,多是五言或七言诗,歌者取其辞与和声相叠成音耳。”《全唐诗》末附词十二卷,其序尝云:“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开元天宝肇其端;元和太和衍其流;大中咸通以后,迄于南唐二蜀,尤家工户习以其变。”有鉴于此,近人吴梅在他的《词学通论》中言:“此词(指《渔歌子》)为七绝之变,第三句作六字折腰句。按:志和所作,共五首。《词综》录其二,余三首见《尊前集》。唐人歌曲,皆五七言诗。此《渔歌子》既与七绝异或就绝句变化歌之耳,因念《清平调》《阳关曲》,举世传唱,实皆是诗。《清平调》后人拟作者鲜,《阳关曲》则颇有摹效之者。如东坡《小秦王》词,四声皆依原作,盖音调存在,不妨被以新词也。至此词音节,或早失传,故东坡增句作《浣溪纱》,山谷增句作《鹧鸪天》。不得不就原词,以叶他调矣。”吴氏论词,颇多创意,即此可见一斑。这里,他把《渔歌子》词与绝句比较异同,极具眼光,词中抒怀写意的诗化特征亦尽展无遗。

张志和为人多才艺,擅音律,谙书画。这首词就是他在湖州一次由颜真卿主持的冥会上作的。颜真卿言:“(张志和)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歌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唐才子传》亦言:“自撰《渔歌》,便复画之。兴趣高远,人不能及。”(《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又据《太平广记》卷二七载:“真卿为湖州刺史,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志和之词,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和二十五首,递相夸赏。”(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99页,黄山书社1995年版)由此可见,志和此词,意在与客唱和,格调高隽,吐属潇洒,自唱自娱,以无固定曲度;况且词本身字韵相协,琅琅上口,更适于席间宾客酬唱。

同时,志和极重画面,曾将这首词“便复画之”,“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深得其态”。这种自得其乐的唱和更重画面之美的抒怀闲逸之作显然与后世“男子而作闺音”的“应歌”之作是大相径庭的,因而亦不复有曲调之传。正因为这样,所以苏轼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见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102页,黄山书社1995年版)可见,至北宋,在词体已经繁盛的时候,《渔歌子》这样的词已“患声不可歌”,只好改用别的曲调歌之了。然此词作为风人之别体却受到了苏轼、山谷等人的激赏,据载,“苏子瞻极爱此词”,“东坡云:‘玄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黄山谷曰:‘有远韵。按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约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同上)这些都明显地指证了本词的美学品位及其特质,它极其典型地展露了中唐文人词的词家风范。

中唐文人词的审美视野十分开阔,凡诗笔能到的地方,词客亦有涉猎。应该说,这也是这一时期词体的诗化特征,如边塞烟尘,相思离别之类,只是没有盛唐那种苍凉豪迈、慷慨高歌的气慨了。不过,同后来词家的尖新逼窄却迥然不同,即如相思别离这样古老的题材,到了《花间集》,则空前膨胀,几乎成为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专擅,乃至充耳盈目,占断春光。然而,那里面描述的女性,多为歌伎倡妇、宫人女冠之属,系正式婚姻家庭以外的感情,而中唐词从社会现实出发,另有其不同的着笔角度,如王建《调笑令》:

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这里以中夜惊飞的鹧鸪为喻,描写独守空船的“商人少妇”的寂寞与相思之苦。中唐之际,江南因未受安史之乱祸害,生产力和生产水平迅速提高,成为国家财赋漕粮主要供给地;而城市商品经济尤其发达,促进了金钱意识强化,流通运转加速,原属四民之末的商贾阶层身份地位显著提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估客行》《贾客词》之类作品的出现,说明商人已是诗人的写作题材,现在又被引进新兴的词中。所不同的是,这些文人词在语言表达上既有曲子词平易浅近、诙谐生动的特色,又有近体诗精致凝炼、细腻华美的风采。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特点,绝非俚词俗谣可比。即如此词,正如俞陛云所言,感商妇之飘零,节短韵长,犹弹古调,以“杨柳”为起笔,《诗经》云比体也。意随调转,音节亦流动生姿,倘使红牙按拍,应怨入落花矣(参见俞陛云《唐词选释》)。俞氏揭示的“节短韵长”,运用“比体”以及“意随调转”“音节流动”等正是文人词“自然胜引,托寄高旷”的诗化风调与美学品格,它在语言表达上已自树一格。虽然燕乐曲调原本也用文人诗句入乐,但那毕竟只是乐工歌伎的借用,如今文人开始写词,这样,文人诗的语言以及思想情感便开始渗入词中,使词逐渐脱离了原来的纯朴真挚、朴素生动但又粗糙简陋的原始状态,形成了一种正式的文人文学体裁。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沙市教研室]

猜你喜欢

渔歌子诗化文人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文人与酒
渔歌子
——宋朝的乡村闲谈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