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备考的立体定位思考
2008-12-18万仲永
万仲永
语文高考备考是一个科学的、宏观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很少站在一定的高度从理性的角度对高考进行深层思考与研究,备考教师大多只是凭经验从感性的角度进行高考指导。虽然,在高考中也可能取得了相对可观的成绩,但总体上未有明确的备考思路与理论指导,备考教师在备考时总有提心吊胆和力不从心的感觉。笔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对高考备考作一些明确而科学的思考与探索,将高考备考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审视定位高考,这样庶几能在高考备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来看,应该注重考生应考能力体系的构建
如果教师与考生能够认清高考的落脚点是应考能力,我们自然就会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出发点立足于能力,我们的备考也就不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立足于高考,立足于考生能力。阶段性胜利并不代表全局的胜利,暂时的高分不一定是对考点的真正掌握,只有立足于高考,把一次次阶段性胜利汇集成合力,正像一座大桥只有在合龙之后,才能够接受种种严格的检测。一位优秀的教师只能配合考生总体备战高考,让考生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时间阈限,拂去浮躁与不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让考生像决战前的将军胸中自有百万雄兵,也才可能在考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首先是教师应该有积极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一个教师只有对高考具有个性化的思考与研究,教师才可能对考生进行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指导,尤其是对近几年高考《考试大纲》和试题的研究应该深入,从而敏锐地把握高考的内涵与走势。
其次是考生独立思考沉着应考的能力。高考不是一种兵团合力作战的性质,而是个人独立作战为主的考试性质。认清高考的性质,对于我们高考备考的出发点就可以认识得更清楚。笔者以为,独立应考的能力源于学生平时学习独立思索、独立研究的习惯。一个在平时学习中只依靠教师依靠同学的学生,在考试时必然会不堪一击,因为在教师搀扶下的学生其思维的底层沉淀着惰性与依赖的因子,一旦这种惰性蔓延开来,必将弱化考生应考能力。在考场上遇到自己难以解答的题目,必然会因无助恐慌而望而却步,甚至产生放弃高考的念头以致高考全盘皆输。
二、从备考策略定位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综合性运动战式宏观策略的运用
为了考生高考取得优秀成绩,不少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匆匆结束新课,花费大约一年的时间去进行专题复习。在备考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语音、文字、词语、成语、病句、古文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等一个考点一个考点,亦步亦趋,沿点清扫,小的考点十天半月,大的考点一二十天,除了教师对知识点的系统讲授外,还要辅以大量的练习。似乎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式能把基础知识夯得很牢固,其实这种单调的复习方法学生厌老师怨,效率低下,收效甚微。
笔者以为,高考备考应采用综合性运动战式备考的方略。在不破坏程式化复习完整性的基础上,宏观构建高考
备考架构,把那种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能力、分值相对高的考点隐性地贯穿备考的始终,每周抽相对完整固定的时间去强化,再到程式化复习这一考点时,便只要讲讲命题方式、解题技巧、作答心理,即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进行诗歌鉴赏备考时,首先花两节课从宏观上把诗歌鉴赏的方法讲授给学生,再辅之以教师选编的有注释、翻译、鉴赏的近百首诗歌鉴赏资料,每星期花费一节课去诵读,学生实在不能读懂的,可去看注释,有注释还不能读懂时再去翻看阅读鉴赏,细水长流,水滴石穿,自然形成能力。高考备考教师要宏观构建长线工程,理顺知识点,循序渐进,以提高高考备考效率。对于诗歌鉴赏、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考点的备考,只有采用“滴灌”的方式,才会出现“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盛况。
三、从教师教学方法选用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过程教学法的引进与运用
不少教师把高考备考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与技巧的教学层面,强调精讲精练,反反复复地对一个个知识点事无巨细地讲解,对一个个解题技巧反反复复地咀嚼,然后把这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技巧“硬塞”给学生,把学生训练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能力的畸形者。许多教师以为把知识嚼得越细学生接受的东西越多,解题的技巧钻研得越精妙学生解题的能力越强。事实上,教师用这种方法去培养考生的应考能力是对考生能力的弱化。教师应尽可能给足学生学习过程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渗透自身的情感体验、理性思索、艰辛探索,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把技能转化为解题的灵性。
其实,教师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把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思想引入高考备考中,考生从体验探索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立作战的能力。只有前卫的教学理念,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方式;只有先进的教学方式,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从考生的具体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引导考生有信心地积累知识
积累与整合是新课标提出的最重要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也是社会公认与人们反复实践验证的最重要的备考方法之一。反观中国文化史上有所成就的大师,又有几个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正是因为他们的积累厚实,才可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积累,帮助考生建立积累体系,有趣地积攒知识。对知识的积累切忌浮躁,认识到积累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十年打坐后一朝的顿悟也许就可羽化而登仙了。譬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认识积累的重要性与方法时就引用了这样的例子:每次语音考试题,一般有4个选项,每个选项有4个字音,每一份考卷要考16个字音,从高一到高三按100次检测计算,把每次考试的字音积累起来牢牢记住,从理论上讲,就可掌握1600个左右的字音(其中有雷同的字音),而这些字音是高考命题中常出现的。这样引导考生认识积累的必要和可能,考生就可静下心来学习而减少许多浮躁与喧嚣,真真切切地来积累和整理知识。
又譬如诗歌鉴赏题是考生难以应付的题型之一。笔者要求学生把每一次诗歌考试的题目、分析、讲解以及答案都抄到笔记本上,如果从高一到高三每一次考试积累起来的诗歌,到高考前应该不下100首,这样就坚定了考生积累的信心,如果有积累的数量,考生见到自己日益攀升的应考能力,自然有信心地主动地坚持积累了。
由此,笔者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复习备考的时间阈限,从宏观上严格地制订了考生的积累体系,提出了“3211”工程,即300首诗歌、200篇优美文章、100篇作文、100篇周记,从阅读与写作两个大的方面让积累成为考生首要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与形成,不仅仅使考生在高考中稳操胜券,也许对考生一生的影响与作用都难以用价值来衡量。
五、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考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矫正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笔者从多年的复习备考实践经验中深刻地认识到习惯对于高考备考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习惯的好坏是语文高考检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习惯的培养与矫正对于考生来说有其深层的意义,甚至说比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还要重要。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而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终身受益,它对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应该把习惯的培养作为长线工程来抓,应该作为高考备考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思考与研究。要把习惯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与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去,因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靠长期训练养成的。高考备考中应该注重培养的学习习惯主要有:
(1)板块求稳、整体提升的习惯;
(2)规范训练、从严要求的习惯;
(3)长期练习、工于书写的习惯;
(4)细致谨慎、大胆作答的习惯。
六、从考生备考心理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考生应考心理的调适与矫正
临考前,考生往往对外界非常敏感,一点小事便心浮气躁。譬如一次测试的不如意,教师或父母的一次谈话,以及家人与同学的一封书信或一次见面,通常会对考生情绪产生一段时间的不良影响。另外,考生在临考前往往眼高手低急于求成,一心想找捷径,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绩,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经过一段时间看似用功的奋斗却未见成效,便陷入“用功无用论”的误区,从而产生焦躁、烦闷、厌恶、自卑等不良情绪。
因此,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应该培养自己求静求稳的习惯,遇到焦躁的情绪,考生应该学会正确地认识,认真地分析,悉心地保养,不要有“心病”才通过“疗养”而达到痊愈。只能靠自我调适才能使心情平静而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投入到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去。而许多考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不如意的事,喜欢用破坏自己心情的方式发泄,而后再来调养。实际上,用发泄的方式来调养心情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因为考生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去“疗养”自己的心情,之后才能投入到新的备考过程中去。高考阶段的学生更需要理性与意志去支撑自己的学习,更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中的波折与困难。
我们还应该科学地引导考生认识到情绪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高昂的,有波谷也有波峰有高潮也有低潮。如果人的情绪每一天都处于一种高昂的状态,就像紧绷着的琴弦,即使演奏的人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歌谣,甚至会弦断琴空。只有高低错落有张有弛,才能够高山流水、偃仰啸歌。不管在哪种恶劣的环境下,都应始终不放弃对高考的积极追求,并保持努力拼搏的心态。只要这种良好心态是主体情绪,时高时低的看似不良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常态。要求考生每一天每一时刻都是高昂的情绪,那无异于屋漏又逢连阴雨,给考生无形地加重了心理负担。考生能够从这种角度认识自己的备考心理,自然就容易平衡好自我的心态,找到平衡自己心态的支点,使自我的心理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七、从高考备考的终极目标来看,应该注重考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精神世界的塑造
高考是智力、能力、体力、心态、人格、品格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只有当各种素质比较全面地集合于一个考生的时候,才可能应对以选拔为主要目的的高考,也才可能真正考出比较优秀的语文成绩,而这决定于高考备考教师备考理念与备考策略是否科学。笔者以为关注考生的终极目标,注重考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精神世界的塑造是高考取得良好成绩的不二法门。
高考是通向人生成功之路的重要的媒介与方式,并不是说只有高考这一条人生成功之路。只有真正认清了高考的实质,树立了正确而健康的高考观,我们才可能笑迎高考,冷静而理性地对待高考,考生也才可能笑迎青山绿水白云飘飘。教师应放眼考生的终极关怀,注重考生人格培养与精神世界的塑造,培养考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人生理想定位方面,考生只能结合自己的智力基础、身体条件、经济基础、心理特点来决定自己的短期目标与终极定位,这样才可能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脚踏实地稳步前行。譬如智力条件等较好的考生定位的是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而智力条件等相对薄弱的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相对低的人生标高,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与顽强拼搏的斗志来应对高考,这样才能发挥一个人的潜能。当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发掘出来之后,可以使一个人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在高考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八、从教师备考风格追求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个人风格的重建与形成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提出备考风格这一概念对于教师来讲,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毕竟是教师在高考备考方面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教师在高考备考的道路上苦苦求索大浪淘沙,鲜明的备考个性都没有形成,哪谈自我备考风格的构建!但是,在现实高考备考过程中,确实有许多教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备考风格,并在相应备考风格的引导下坚定自信地指导学生高考备考,极大地提高了高考备考效率,学生考出了一流的成绩,得到了许多学生的感激与敬重,赢得了同行与社会的认可与肯定。
对于没有形成备考风格与正在形成备考风格的教师来说,提出备考风格这个概念以便于教师有更高的理想追求,把高考备考作为一种艺术来认真雕琢,从而让教师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与动力支持,对于高考确实有积极的意义。正像现代教育界对许多优质课大赛提出疑问与批评一样,认为现行优质课是许多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浮雕,对现行教育的发展没有现实意义与针对性。这种理想状态下“做”出来的优质课应不应该有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做”出来的优质课代表着课堂教学的一种美学追求与艺术理念,引领着教师如何把课堂教学做得尽善尽美。
笔者提出备考风格这个论题具有同样的用心与作用。备考风格是航标,它时时警醒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备考艺术,如何在备考艺术的追求中形成自己鲜明的备考个性,进而形成自我的备考风格。因此,提出备考风格这个论题并非纯理论状态的哗众取宠,而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命题。
有的教师深入研究高考,掌控了高考的脉搏与走向,信步青山绿水间笑迎高考每一天,这种备考风格以“灵气”为基本特征;有的教师对高考有深入的思考且能稳扎稳打,任尔东南西北风实实在在苦战高考,这种备考风格以“实在”为基本特征;有的教师既有前瞻性的研究又能步步为营脚踏实地,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稳健应对高考,这种备考风格以“稳健”为基本特征。而不管是哪种风格,只要具备其一,即能使考生受惠。
[作者通联: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