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数学新课程的变化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2008-12-09张卫东

中学数学研究 2008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交流

张卫东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出版发行.这个我国新世纪高中数学教育发展蓝图的纲领性文献,从课程理念,到课程框架,到课程内容,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时代气息.在保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力求克服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弊端.下面来看具体变化.

1.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教育目标——大众化;学生地位——主人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角色——多重化;教学过程——活动化;学生评价——全面化.

2.教师角色的变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所以,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改革能够深入下去,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必要对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而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反思者和学习者.

3.注重计算机的应用

近年来世界各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因为计算机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可以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知识、计算机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课程理念的变化

《新课标》体现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反映时代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课程的设计上,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打好不同的基础,让不同学生各获最佳发展;培养创新意识,体现创新精神;关注学习过程,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加强人文教育,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正确处理打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重在发展性和多元性,注意适度的形式化;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5.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变化

《新课标》设置了必修课,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体现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使不同的学生可以选读不同的数学课程.其中,B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获得发展,C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人文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A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数据处理、数学与社会等模块则主要涉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以及与人类思想、文化相关的数学内容.

《新课标》的数学内容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变化: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在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在《新课标》中加强的内容有:知识的实际背景;知识的直观感知;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应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削弱的内容有:繁杂的计算,逻辑推理的要求.

6.对数学能力培养的变化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能力的培养有三个方面: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新课标》对能力的培养提升为五个方面: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由上可知,《新课标》有五大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过程化和现代化.

面对新课程的变化,教师应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 讨.

(1)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作为课堂设计的中心

纵观新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除了要从数学学科本身的要求出发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作为课堂设计的中心,教学过程尽可能凸现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设计要加强数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遵循“温故而知新”原则,把学生当前学习内容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相联系,把思考解题过程与交流讨论过程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结论.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突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的思维接受过程等,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即使对同样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也要采取适当的教学设计,因此,课堂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学习过程出发,不断调控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把老师的“讲数学”与学生的“做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数学”,体验概念的发生与发展,体验数学方法的形成与使用,体验数学思想的总结与升华并最终逐渐内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学习方法,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前提是将老师的“讲数学”与学生的“做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在这方面,新的课程标准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可供参考的操作方案.

首先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敬业,练好讲课基本功,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借助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可能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重在发现,教学中的任何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因此,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进行数学教学,教会学生理解“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我们看到,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对学生算法意识、算法能力和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计算机手段,特别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操

作语言、学会编写数学软件并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是有必要的.

(3)善于课后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数学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总结、改进,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实践并指导日常的教学,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改进教学;积极撰写论文与心得,使自己的教学充满理性,教学思想不断得到升华.

(4)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之外,更应该将这种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平等的交流是赢得尊重的前提,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与学生交流中,老师的思维也会受到启迪.可能有老师担心,学生的思维很灵敏,思路广阔,可能会碰到自己不能圆满解答的问题.实际上,由于接触新知识的机会的增多,学生的思考可以很深入,老师有时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反过来,我们也应教育学生,要理解老师,有了这种理解,老师才会放手鼓励学生探索,遇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共同提高,有了相互尊重的基础,才能更有效的展开数学教学.

(5)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

教学过程不是个体行为,教学改革需要集体的力量,倡导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前提是教师间要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可以采用集体备课、听课、说课等形式,老、中、青教师之间通过“传、帮、带”,相互研讨,相互提高,教研活动除了研究教材和教法之外,可以适当增加“研究学生”的内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以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虞关寿.对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3.

[2]汪杰良.用新课程标准指导数学教学[J].上海中学数学,2005,4.

[3]杜先存.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变化与启示[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2005,8.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交流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如此交流,太暖!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交流平台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交流平台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