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课件5/10/20/30/40法则

2008-12-04聂笑一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年11期
关键词:法则易用性课件

聂笑一 张 珺

摘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教学课件来实现。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学的效能急待提高。本文从情境教育和易用性的角度出发,将色彩、文字、排版等多种原则应用到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结并创建了5/10/20/30/40法则,为快速高效地开发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法则;情境;易用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35-03

一、 引言

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思想指导下,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各教育单位纷纷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交互作用,能存储巨量信息和虚拟现实世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成为促进教学方法及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的有利工具,并对教学过程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在繁忙的教学活动中依然潜心研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希望通过制作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高课件的实践可接受性和教学质量,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 但是随着电化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唯技术论,违反认知规律;重视公开课和比赛等形式主义,课件运用效率低,实用性低;课件信息量大、节奏快,使学生丧失了由记笔记而产生的记忆功能;过度重视观赏价值,实际运用后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等。那么,要求教师更为理想、高效地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就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所涉及的各学科领域的原则、法则、定律和个人的使用习惯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并总结出一种普适性的法则,为多媒体课件的优质化和高效化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

二、 5/10/20/30/40法则简述

法则是广义上的,由原则、准则、人的偏见等组成。使用公认的设计原则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多媒体课件评价标准中提到的科学性、智能性、交互性、艺术性、技术性等名词是对各种法则抽象化的描述。

我们从情境教育和易用性的角度出发,[2]总结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经验,创建了一组量化指标的5/10/20/30/40法则,它是色彩、文字、排版等多种原则的复合简化体。下面简述该法则的内容:

多媒体课件选用的色彩不超过5种;

多媒体课件页面不超过10页;

多媒体课件不超过20分钟要安排一个故事或设计一个情境或穿插一个游戏;

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字体不小于30点(30 point);

多媒体课件每版面不超过40个字或单词。

三、5/10/20/30/40法则的具体意义

1. 5种颜色

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选用的色彩数量不要超过5种。帕勒托定律应用在设计领域中表明,从预设颜色中选用20%的颜色,能表达80%的效果。事实上,多数色彩印象空间采用3色配色组合或5色配色组合已能清晰并出色地表达主题,能简捷地表现和把握形容词印象空间和配色印象空间的差异。[3] 多媒体课件使用过多颜色反而不利于区分颜色及使用颜色的含义。在通常情况下,颜色宁少勿多,按照同一性原则将选定的5种颜色以统一方法应用到课件每一屏中去,可保持多媒体课件整体风格统一。

5种颜色在使用中分为主色、辅助色和强调色三类。主色由1~2种颜色组成,颜色应遵循色彩和谐原则,一般从色轮内5°角范围内选择同一色或从色轮内45°角范围内选择近邻色,主要控制课件背景的色调。一般以单色或两色做非线性平滑渐变作为背景,注意色彩对比不能过于强烈,否则对视觉神经细胞刺激过大,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辅助色由1~2种颜色组成,颜色应遵循色彩对比原则,主要控制课件前景的色调。用色彩对比原则,简易的方法是从色调上形成明暗的对比,即深色背景配浅色字,浅色背景配深色字。强调色一般是一种强对比型颜色,遵循色彩节奏原则。从眼球的生理构造看,人们观看平面设计作品时,总是先通观全局,产生整体印象,然后再集中于视觉中心。通过强调色在课件中的运用引导人们视线移动方向,以视线的有序移动形成画面的节奏美,最终形成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导航。正如唐纳德·A·诺曼所说的,美观的物品更好用,学习者在愉快、积极的情形中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4]

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颜色会受到操作系统、显卡和显示输出设备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室使用的投影仪因色差、流明、损耗等方面差异对颜色影响较大,颜色应从216种Web安全颜色进行选择以使多媒体课件在异质设备和异质环境中保持普适性。

2. 10页

40~50分钟的一节课程中,10页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足以体现出本堂课的要点,太多的内容让学习者无法记住重点。4~5分钟翻动一页,教学者能充分展开教学内容,学习者有充足的时间听课和记笔记,形成课堂的良性循环。在正常视觉观察过程中,眼动不是平滑的和连续的,而是由注视和眼跳两种成分的交替序列构成的。注视是指视线在某一位置停留100 ms 以上,一般认为这种停顿主要用于从界面上获取信息或进行内部加工。眼跳是指眼睛在两个注视点之间的快速跳动,持续时间为30~120 ms ,大小为1°~40°,最高速度可达400°~600°/ s。[5]

当信息超量时,注视和眼跳明显加快,由于眼睛在注视目标时,双眼的眼内肌和眼外肌须维持一定的张力,以保证视线始终追随注视目标。久而久之则用眼负荷加重导致视疲劳,人脑也处于停滞状态,教学效果低下。当教学内容处理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预留给学习者思考、想象、理解的时间不足,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

每页切换时尽量少用或不用过场动画和声音,以防破坏视听和正常教学。

3. 20分钟

在40~50分钟的一节课中,学习者往往在15~20分钟后就会分心和感到厌倦。教师应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一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用的趣味性活动来调节课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常可以安排一个故事或设计一个情境或穿插一个游戏。

故事也好,情境也好,游戏也好,在心理学上被看成是“一组刺激”,有了“刺激”才会产生“反应”。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觉”,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情境教学理论就充分运用了人的直观认识原理,通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它融合了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的“心物交融”思想。即一方面,人通过对景物的感知会引起情感想象活动;另一方面,情感想象活动反过来又会影响人对景物的感知,产生体现情感想象的景物。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者的注意力达到低谷时,教学者应启动一个美、智、趣的教学情境、故事或游戏,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诱导学习者积极地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6] 通过多变的故事、情境或游戏,使眼前形象与学习者视觉记忆中的形象交替进行,促使学习者的右脑不断兴奋、激活;同时,它能引导学习者有机地将特定情境与课程知识结合,促使学习者进行逻辑思维,或弄清因果,或比较分析,而这些逻辑思维活动,又得依靠左脑的功能,激起左脑的兴奋。这样就形成大脑两个半球交替兴奋,产生互补。由于大脑兴奋的变换,使学习者不断获得新鲜感。兴奋的情绪得以持续,课堂上自然呈现生动活泼的景象。

4. 30点字体

多媒体课堂教学受多方面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7] 文字内容表述是课程传授的核心,文字的可读性和易辨识度对课堂教学影响甚大。使用30点字体,投影在4∶3标准屏幕上显示可以保证不同大小的教室中各个角落的学习者都能清晰地辨识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保证教育的公平性。30点大字体使得一屏内多媒体课件文字内容更少,除了能够让学习者清晰地辨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教学者认真思考和简洁提炼教学要点板书,并能够更好地围绕这个关键点进行阐述、解释和展开。

为避免在多媒体课件的创作中对字体选用的盲目性,有必要对文字在屏幕上的呈现规律和各种字体的特征与用法有所了解。总体说来,字体设计应遵循适配性、可读性、同一性并重的原则。在字体选择上,不要超过两种,过多的字体将破坏文字的整体美感,让人感觉杂乱无章,不成体系,难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汉字建议使用“黑体”;英文建议使用“Arial”。这两种字体在计算机异质操作系统中都已预装,属于计算机基本字体体系中的等线体体系,其特点是结构严谨,庄重有力,相互大方,视觉效果强烈。

5. 40个字

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所述如无必要,无增实体的原则,一屏课件的文字内容是简洁至上,尽量使用图像。若要设定上限是40个字或单词,这可从分辨率与30点/字进行转化和计算得到。写得越多,内容越丰富,看起来就越有力,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幻灯片上出现的文字数目同教学者讲授效果往往是成反比的。教学者要关注整个课堂的逻辑主线,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每一页课件中在整个陈述中的作用,相互之间是如何沿着合理逻辑延展开来,头脑里有一个画面,将更丰富的数据、论据等内容作为“附件”,让课程内容变得直接和简洁,在陈述中自然转和,重点突出,才是硬道理。

简洁取决于对教学内容元素的安排是否有逻辑性。简洁与表达内容的多少没有关系,简洁与表现形式也没有关系。多媒体课件是传达观点的,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看一页课件必须能清楚地让学习者知道你在讲什么,这是起码的要求。文字能够表达清楚的,用文字就可以了;如果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就需要用图画来作出更深入的说明。将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等多媒体组合方式与学习效能方法应用到课件中,达到图文和谐的目的。[8]

四、结束语

多媒体课件5/10/20/30/40法则是多种原则的复合简化体,对快速高效地开发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开发中还有更多原则。活用、巧用原则,才能演绎出适合于应用的、实用的技巧。岳飞曾言:“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孙杰远,孙名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77-80.

[2]Donald A. Norman.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M]. New York: MIT Press, 2000.

[3]I.R.I 色彩研究所.Web color desig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Donald A. Norman. Emotional Design[M]. New York:Basic Books, 2004.

[5]沈模卫,张光强.视网膜与阅读:眼动控制的理想观察者模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8(4):59-65.

[6]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 教育研究,2002(3):68-73.

[7]陈琳.从微观层面着眼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 2006(12):58-59.

[8]Richard E. Mayer. Multimedia Learn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猜你喜欢

法则易用性课件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移动应用界面动效易用性研究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一二三四”法则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