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目,大文章
2008-11-28殷建久
【摘要】题目向来被称为文章的“眼睛”,是阅读的重点,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明显不足。其实,分析题目除了了解写作对象外,还可以以之为线索,分析文章的结构与思路、表达手法、作者的感情或主旨等,从而能更方便、更快捷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题目 现代文阅读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题目向来被称为文章的“眼睛”,是了解文章很重要的窗口,因此一向是阅读的重点。但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虽然称之为重点,但利用明显不足。笔者认为,分析题目除了解写作对象外,还可以以之为线索,迅速分析文章的结构与思路、表达手法、作者的感情或主旨等。
首先通过审视题目,可以明确写作对象、主要内容或情感。
如2007年全国Ⅰ卷现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分析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这些信息:①写作对象——“你”,结合正文(开头或结尾段),“你”就是“大西北”;②作者的情感——“总想”体现了作者的愿望,“唱支歌”表明作者对大西北的赞颂之情。
如2007年山东卷现代文《灯火的温情》。从题目看,写作对象是灯火,温情则表明了作者对灯火的情感:喜爱,歌颂。
其次,以题目为线,理顺思路,剖析结构,提炼主旨。
如2007年广东卷现代文《泥泞》。围绕题目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三个问题:①从哪一段开始点题写泥泞?②是怎样写的泥泞?③为什么写泥泞?
第一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思路,剖析结构。通过快速阅读可以得知原文第3段写到了泥泞,据此,前后延伸阅读可知:1.2段写的是“雪”,4—8段正面写的泥泞。9段是作者对泥泞的辩证认识与升华。据此,全文的结构也一目了然了:1.2段是铺垫,3段是过渡,4—8段正面写泥泞,9段对泥泞升华。
第二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艺术形象。根据第一问已明确的此题的答题区域,可概括出泥泞的主要形象:浑然天成的乡村泥泞、突出跋涉者的泥泞、让人产生爱国之情的泥泞、让人想起苦难与屈辱的泥泞。
第三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提炼主旨。“泥泞”是写作对象,但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任何事物无一不是寄寓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或凝聚了某种精神,或象征了某种人的某种品质。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换个问法:泥泞是寄寓,是凝聚,还是象征了什么?原文很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作者借助泥泞表达了这样的精神:不屈不挠、热爱祖国、给人以警醒和力量。
再次,以题目为线,剖析文章的主要的表达手法
如2007年辽宁卷现代文《炉火》。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①作者是怎样点题写炉火的?②除了炉火外,还写了那些内容?为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文章是写完“秋去冬来”的景色之后点题的,接着自然产生这样的设问:1.2段为什么先写“秋去冬来”?因为只有“秋去冬来”才会有炉火,这样很自然地因引出下文,由此推知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铺垫的手法。
再如上文提到的2007年广东卷《泥泞》,作者是1.2段写完雪之后在第三段开始写的泥泞,那么1.2段为什么先写“雪”?由原文“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得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写雪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作者对泥泞的热爱。
针对第二个问题,阅读原文可知,除了写“炉火”,还写了“暖气”、“铜火箱”和“篝火”。为什么写这些事物?结合原文“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可以得知,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炉火”“有光,有性格,有活力”的品质。而写“铜火箱”和“篝火”呢?“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由此可以看出,文章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作者之所以写“铜火箱”和“篝火”,就是为了衬托“炉火”的形象,使之更丰富,更具体。再结合原文“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味地回忆到隆冬深夜”可以得知,作者是“想到”“回忆”起来的这两种事物,因此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可见,题目虽小,但如果利用得当,指导到位,仍然能够做出大文章,从而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作者简介:殷建久,河北省迁安一中教师,教务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