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自我的小人物”迟子建

2008-11-28本刊编辑部

八小时以外 2008年12期
关键词:伪满洲国文学青年茅盾文学奖

本刊编辑部

“旧巷通幽,微雨润湿石板路,篷舟从青瓦白墙畔悄然驰过,仿佛未尽的文思一缕,悠悠雨夜,书香弥漫整个乌镇西栅老街……”2008年11月2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在作家茅盾的故乡乌镇盛大颁出。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颁奖典礼歌声中,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和麦家的《暗算》摘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对于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迟子建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和与宁静,她说自己对获不获奖没有太大的期待。

其实迟子建更早以前的一部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也曾入围茅盾文学奖,但最终没有获奖,如今《额尔古纳河右岸》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她个人认为可能与这部小说的主题有关:“《额尔古纳河右岸》与《伪满洲国》相比,不仅是一部单纯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它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书里描写的一切都是活生生存在的。我去过很多国家,发现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正经历着与鄂温克部落相同的命运与遭遇,许多原生态的东西都正在被戕害。作为一个作家,不会去做道德评判,不会探究事情的合理性,我只是希望能把这种现代化慢慢消除世界文化差异性的过程展现出来。”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小女子”的大见地。

“我的作品最大特点是不写自我”

女性驾驭历史题材往往会把个人思想的痕迹留在里面,对于这一点,迟子建说:“我很少写关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我也从来不去刻意追求一部作品的厚重感,因为深刻是求不来的,只能是自然而然呈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我很信奉的一点是,虽然后天的知识储备、文化积累必不可少,好的作品与作者的创作环境、生活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优秀的作家不能与现实生活割裂,否则他的作品一定非常苍白。只有深入地了解生活,拥抱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灵感源泉。

“小人物说大历史”

迟子建从《伪满洲国》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实践着“用小人物说大历史”这一创作理念。因此说迟子建也是“小人物”她一点儿都不反感,但说她是小女子,她未必愿意,尽管她的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女性的温婉与细腻。迟子建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近来又摘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无疑,她这个“小人物”已向大作家的行列迈进。

曾经也是个“少女作家”

和近些年涌现出来的那些“80后”文学青年一样,迟子建也是在青春时期就开始了幸福的作家梦。“我第一次尝试创作长篇小说是在1984年,当时只有20岁。”迟子建说,“我感觉青春是一种力量,能够给予一个作家激情和灵感。而且,真正写作的人,不管年纪多大都不会苍老,时间、知识和阅历的积累会让一个人更加成熟。”迟子建说自己的青春就是在写作当中度过的,这种青春的写作从各个方面都会给予她很多很多东西,使自己慢慢变得成熟。

而谈到“80后”文学青年批判前辈的反叛精神,迟子建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无论是称赞还是批评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她也告诫“80后”文学青年:“批判一个事物的前提是真正懂得和了解它,这要有深层次的积累。如果仅仅从感官而不是从心灵去批判,就难以产生艺术震撼力。”

脸谱: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

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曾获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猜你喜欢

伪满洲国文学青年茅盾文学奖
文学评奖与文学编辑的“艺术真实观”
闫存林:晒太阳的“文学青年”
伪满中医文献旨要与特色探析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浅析伪满洲国傀儡帝制的原因
论《文学青年》的作家群体
茅盾文学奖为何离读者越来越远
让更多的文学青年成长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