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作家”周大新
2008-11-28
脸谱:周大新,1952年生于河南邓州。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小说、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中篇小说《银饰》、《向上的台阶》、《香魂塘畔的香油坊》;短篇小说《汉家女》、《小诊所》、《登基前夜》等。
在当今喧嚣躁动的文坛,周大新算是位特别低调的作家。这位军旅作家的作品屡屡被改编成深受观众喜爱的影视剧,其人却甚少张扬。此次《湖光山色》从众多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爆冷折桂,当记者告知他获奖的消息时,周大新却一如往常显得格外淡定。
一身普通的套装、一脸憨厚的笑容、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周大新的一言一行都透着一个农民儿子的朴实和谦逊,而他的一部部充满浓郁乡情的农村题材作品,更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周大新说:“我所有的小说都以我的家乡作为蓝本,家乡对于我,意味着我身体成长的地方,我的精神成熟的地方。”
现为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的周大新1952年出生在河南省邓州农村,秦楚文化的粗犷和浪漫构成了那里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周大新眼里,乡村生活是条水面宽阔、流速缓慢的大河,船行河面,可以看清水底的景象。
在周大新的作品中,独特的乡村文化几乎成了一种永恒的背景,一种不可或缺的意向。像《看魂女》、《汉家女》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得出这种鲜明的风格。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的周大新,目前已发表小说、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小诊所》、《汉家女》曾接连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香魂女》获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长篇小说《第二十幕》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及上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其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走出盆地》、《21大厦》、《战争传说》;中篇小说《银饰》、《向上的台阶》等。他的小说以故事见长,好看、好读,充满人性的光辉。
周大新说,获奖当然让人高兴,这是对军队作者的一种鼓励,“作为一个部队成长起来的作家,部队生活的锻炼,让我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这是我写作动力的源泉。”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周大新,很感谢家乡父老乡亲对他的关注和关照,他是故乡的儿子,对故乡的回望是他一直在做的事。
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周大新,小说大多以南阳盆地为背景。2006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长篇小说《湖光山色》中的湖便是指的丹江湖,山即伏牛山。小说以丹江口水库为地点,描述了一个曾在北京打过工的乡村女性暖暖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经历。生活在依山傍水的楚王庄的她,在穷困苦痛中因一段楚长城的意外发现,而走上了一条新路。小说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的崭新思考。在这部充满悲情和暖意的小说中,周大新以他对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和当代气息,同时也发现了中国乡村深层结构的坚固和蜕变的艰难。
周大新说,这是酝酿在他心中十几年的故事,“每次返乡看到乡村的变化,我都在思考,中国的农村该向哪里走?欧洲的田园化已经消失,中国还能步其后尘吗? “在今天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就任由房地产商无尽开发吗?”周大新希望将自己对当代农村的思考融进小说中去。
说起这部小说的创作经历,周大新谈起了他2004年夏的故乡之旅。那次,他在家乡领导和文友的陪同下,看了九重山上的楚长城。他原以为楚长城只有一公里长,谁知道竟然长得看不到头,蜿蜒很多山头,规模那么大,看起来那么雄伟,经历几千年的风雨,还有一人多高,当年房子的地基、练兵场都还在,真是让人惊诧。可以想象当年该有多么威武雄壮了。
后来他又到淅川香严寺、丹江湖(即丹江口水库)看了看,沿着湖走了很久,还到农户家和乡亲们拉了家常。他感慨今天的农民和过去确实不一样了,种什么,能多卖钱,心里都有数,是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新型农民。从小就好胡思乱想、爱给小伙伴们编故事的周大新,心里便有了为故乡的父老乡亲写点什么的愿望。于是,便有了三十多万字的《湖光山色》。
根据《湖光山色》改编的同名电影日前已在淅川开机。从电影《香魂女》开始,想在家乡寻找外景地却一直未能如愿的周大新,终于圆了将家乡的山水摄入镜头的梦。
目前,周大新正在写一部表现当代军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他说他会以获奖为动力,努力写好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