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探析

2008-11-27田晓红杜学元

大舞台 2008年4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孔子

田晓红 杜学元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为儒家的礼乐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从教育的核心、目标、对象、内容、功能等方面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 音乐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On the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 of Confucius

TIAN Xiao-hong, DU Xue-yuan

Abstract As the well-known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Confucius had many achievements on music education. Confucius`s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 had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fucian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usic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Confucius and its music educational inspir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educational core , goals, objects, content, functions and so on.

Keywords Confucius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动荡的年代,奴隶制度逐渐崩溃,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必然引起阶级结构的分化改组,尤其是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他们著书立说、四处游说,广收门徒,大开私人讲学之风,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最为繁荣的时代,其中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我们熟知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的建树。他 “正乐”,即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十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1]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说集中反映在《论语》中,这是我们研究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两千多年来,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音乐教育活动,而且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音乐教育的核心:行其“仁”道

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源于西周的礼乐教育,与西周的礼乐教育相比,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一个质的飞跃,两者根本不同的是孔子更强调音乐的“仁”教。孔子主张的“仁”教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的“仁说”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学说,亦即“伦理之学”。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2]简言之,孔子的“仁”就是“爱人”,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看。当然“爱人”并不是不分善恶的普遍地爱一切人。而应以“仁”为基本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即“好仁者,无以赏之,恶不仁者,甚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当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3]孔子所论述“仁”的内涵就是与人相处时要替别人想,推己及人。孔子也曾说“克己复礼”就是“仁”(《论语·颜渊》)。[4]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孔子认为,要养成“仁”的品德,就是要实施礼乐教育。礼乐教育的作用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为国家培养人才。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意即:人如果不行仁道,乐有什么作用呢?“仁”就是要通过音乐教育的价值与“仁”的规范密切结合,把音乐教育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可见“仁”是乐的宗旨,“仁” 也就是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音乐教育的目标:学优则“仕”

孔子强调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就是“学而优则仕”。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君从先进”(《论语·先进》)。意即: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贫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纨绔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5]由于“乐”具有教化君子成“仁”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与培养人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并且是培养完整人的最后阶段。“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音乐教育成为教育的最后阶段,也可看出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整个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6]这里又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音乐教育是以“仁”为核心、仁乐合而为一的思想。从这个层面来讲,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培养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利于国家发展的治国之材。

“学而优则仕”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一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的规律,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三、音乐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把“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其本质就是在教育对象上,无贵族与平民之分,无华夏与华夷之分,只要诚心求教,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在孔子的三千学生中,属于“贫而贱”阶层的成员有颜渊、子华、子路、樊迟、曾参、子张、子夏以及虽“家累千斤”但仍属“鄙人”的子贡等。七十二贤中,绝大部分是属于“无教”的人。孔子施教于这些人并且将他们培养成天下列士,这堪称孔子乐教思想中最富道德实践的成就,[7]也是其乐教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即人人都可受音乐教育。这一主张打破了音乐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权限下属于平民,充分体现了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因素,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这种思想在现今仍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四、音乐教育的内容:六“艺”兼备

为了实现德才兼备从政君子的培养,孔子根据现实需要有选择地安排音乐教育内容。在教学科目上,孔子以“六艺”教学生,即礼、乐、射、御、书、数的知识和技能,吸取选择有用学科,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学科,丰富教学内容。孔子的音乐教育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密切结合在一起。

孔子还强调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要合乎规范,达到“尽善尽美”。“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唱的是表现美好内容的歌,唱完一曲还会要求他再唱,并且与他一起唱。又曰:“恶郑声,乱雅乐。”这就是说孔子在和他人一起交流的过程中,对音乐表现的内容十分重视,要求演唱合乎规范的善歌。他重视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因此,经孔子后学总结发展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记》)。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说明孔子既反对“质胜文的野”——粗陋,无文采;也反对“文胜质的史”——虚浮,华而不实,而要求“文质彬彬”,相配得当,相得益彰,达到“尽善尽美”之极致。[8]这里的“文”是指文化修养,是外在的,“质”是指“仁义道德”是内在的。意思是只具有仁义道德的品质,缺少文化修养,会显得土里土气;只具有文化修养,缺乏良好的品质,会显得鄙俗粗野,只有“文”与“质”兼而有之,才配称君子之美。简言之,形式与内容均要达到尽善尽美。

五、音乐教育的功能:以“乐”树人

在孔子看来,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他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教育作用、重视用音乐完善个体人格,促进国家的和谐、安定。

首先,孔子对音乐社会功用的认识主要反映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9]这段语录是论诗的功用,也可说是论乐的功用。因为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孔子就主张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去获取应有的社会效果。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智慧、勇敢、寡欲、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宪问》)用音乐进行修养。[10]他重视音乐在政治中的作用,强调“为政”必须“兴礼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甚至认为,为政之道礼乐最为重要,“君子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已……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礼记·仲尼燕居》)。[11]孔子还重视以音乐来辅助礼的贯彻。子曰:“礼无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小大由之;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充分说明音乐可发挥“和”的作用,要合乎礼义,须以音乐辅助。“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12]这集中反映了音乐能起到安邦定国、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

其次,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德育紧密结合。孔子对弟子施之以“六艺”,而“六艺”以礼、乐为首。他认为,为人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13]即主张理想人格的完善是在“诗”、“礼”、“乐”的共同教化中完成的。他尤其强调以“乐”成就“诗”和“礼”的完美结合,认为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浸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育。“乐能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能修身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音乐作为修身养心、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手段。

再次,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对人审美情感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公元前517年左右,孔子在齐国曾看到《箫韶》的演出。《论语·述而》曰:“子在齐闻《韶》,三月而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4]孔子在欣赏《韶》后给以至高的推崇,认为“尽善尽美”引发了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批评标准,在中国美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尽善尽美”就是孔子“中庸”哲学思想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艺术标准是“中和之美”,“善”和“美”是孔子评价“乐”的标准:善是审美艺术内容、美是审美艺术形式,当美与善共同体现在音乐中时,两者是完美统一的。这种统一集中为“中和”二字,他强调音乐对人心灵的涵美,乃至强调对人伦秩序的调节。这也反映在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及“过犹不及”的艺术主张之中。他要求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不会伤害身心,及必须“和”而不“淫”。[15]孔子认为“中和”之美与“礼”、“仁”之善融为一体的音乐是最完美的音乐,也是实施音乐教育最理想的音乐。孔子站在社会政治和个体心理相统一的高度来论述礼乐。礼乐教化不仅是“为政以德”的根本措施,也是培养个性的道德、人格的主要形式,个体人格提高了,必然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立足于治国以“仁”为核心, “中和”为准则和“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之中,这是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特征,也是孔子为儒家礼乐思想奠定的基础。它适应了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后来封建社会历史的长期需要,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产生了不朽的影响。在创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吸取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精华。在音乐教育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体发展;既要训练音乐技能,更要培养人文素养;既突出音乐特点,又重视学科综合;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音乐教学中形成美好情操和塑造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2][3][6][7]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46-147,157,160

[4][8][9][10][11][12][13][15]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85,88,103,107,93.

[5]孙培青著.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 2000.

[14]孔繁洲编著.音乐素质教育手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3.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孔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