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演唱中常见的毛病及纠正方法

2008-11-27张蕊芬

大舞台 2008年4期
关键词:鼻音吐字漏气

张蕊芬

河南豫剧,是全国覆盖面最大,拥有观众最多,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地方戏之一。特别是随着《梨园春》栏目品牌的逐步升级,一个爱学、爱唱、爱参与的戏迷队伍异军突起。而且少儿戏迷已成为主力军。对于传承戏曲艺术,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实在可喜可贺!但在庆幸的同时,也看到了不少唱者在演唱方法上存在不少各不相同的毛病,我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漏气:

表现为不能完整地唱完一段戏,演唱时感到气不够用,或气不从心,换气又很费劲,体力消耗过大,不能自觉地控制声音,音往往偏低、偏沙、喉位偏高等。形成漏气的主要原因是横膈膜和控制呼吸的肌肉群软弱无力,其次是声带闭合不严,也是造成漏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纠正方法:

1.用咳嗽前和呕吐前的感觉来体会横膈膜的力量和声带的闭合力,感悟他们二者的有机配合。

2.做深呼吸及短促呼气或用慢笑“哈~ ~ 哈~ ~”断音练习,以锻炼横膈的弹跳力。

3.在以上两种方法基础上发短音和长音“啊”、“迂”,以感受随着声音的延长(即气息的呼出)丹肌(小腹)推动横膈膜位置的逐渐上移。

二、憋气:

憋气的症状:演唱者自我感觉气息很长,甚至在两个乐句之间可以不换气。但胸部发闷发紧,双肩上提,声音发直,小音符唱不出来,也不能控制强弱音的变化等。憋气的原因主要是呼吸器官的僵硬而引起其它发声器官失去弹性和协调。同时,憋气又常常和呼吸部位太高(在上肺部,吸气时有明显抬肩现象)密切相关。

纠正方法:

1.首先要从改变错误的呼吸方法入手。现在我想借鉴前辈们的有效经验和读者共勉:“气为声之本,犹如树之根;吸气到下肺,感觉在腰围。吸气象闻花,呼气象吹尘;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先求气畅通,然后变花样;吸气分快慢,闻、喘、补、偷、换。用气要记清,揉、提、弹、顿、停。呼吸是运动,不是憋气功。”老前辈用精辟的语言既告诉了我们呼吸在演唱中的重要性,又教给了我们用气的方法。

2.用深呼吸后练延长音的方法使气流畅通。(最好用“欧”、“噢”、“哦”、“啊”等宽母音练习)练唱时将气息缓缓呼出,注意在下一句吸气前不留余气。

3.在初步掌握较好呼吸方法的基础上,唱一些曲调流畅、起伏较大的唱段来验证呼吸方法的改变情况。

三、声音发闷:

这种现象常常伴随着吐字不清,听起来好像在很远的地方唱。这种声音既不能感染人,也失去了声乐应有的表现力。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一,是演唱时发声器官过分松散,尤其牙关、门牙不能打开,加上唇、齿、舌、牙等咬吐字器官不够积极,笑肌不能抬高,口腔内部空间太小,导致音波无法反射而引起共鸣。其次,是与此相反,发声器官过分紧张,尤其是口腔后部、上颚不能自如抬高,口咽、喉咽和鼻咽腔不能形成相应的通道。从而使声波大部停留在咽喉部位,不能及时反射到口腔的前上方,听起来嘴里好像含了一个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咬吐字器官因受到牵制,,不能积极有效地动作,是声音停留在鼻腔而产生发闷的现象。

纠正方法:

对于第一种情况,首先要启发起演唱者的激情和演唱欲望,从而调动起发声器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拥戴你的观众唱出悦耳动听的唱段。

针对第二种情况,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要努力纠正其错误的发声观念和形态。改进口型,所谓“声从形出”。用抬高笑肌的方法,抬高上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用气流把声音的方向引向口腔的前上方。(除练声外,还可用朗诵作辅助练习)

四、声音发尖:

除了唱者嗓子条件尖细之外,大多是属于发声方法不正确所致。这种声音听起来极不自然,夹嗓子,听起来有些刺耳。出现这种现象和演唱者单纯追求“亮音”、“高音”及盲目模仿某种风格而忽视了正确的演唱方法等有着直接关系。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发声时喉部肌肉及舌根紧张,牙关和喉咽腔不能自然打开,气息不能畅通。同时,伴有伸下巴,舌面上弓等现象。

纠正方法:

1.打开牙关、抬高软腭、挺立咽壁、稳定喉结、喉咽腔打开适度。多练“啊、噢”等宽母音。练声时要感觉着声音是被气托出来的,发自肺腑的。

2.加强咬吐字器官灵活性锻炼,念一些绕口令或唱些字较多、节奏欢快的唱段。要求唱得吐字清晰、气息流畅、声音贯通。同时,要注意是否有憋气现象,如有则须同时纠正。

五、声音发散:

演唱时,声音在口腔内完全失去控制,脱口而出。声音发散者往往伴随有漏气现象。音色与说话相似,没有表现力。究其原因:口腔前张得太大,而口腔后部完全处于生活中的自然状态,致使口腔中部空间不足,很难引起上部共鸣,从而泛音减少,使声音失去明亮的色彩。

纠正方法:

1.演唱时口腔前后部同时打开,使音波冲击在口腔的前上部,形成声音焦点,送出口外。

2.闭合声带,阻挡气流速度,改进口型,适当控制音量。多练“乌、迂”等“撮口”和“合口”呼的母音。

六、鼻音:

伴有鼻音毛病的演唱,类似感冒时的音色,声音发闷,让别人听起来难受。但唱者自我感觉良好——“很亮”。这个主客观听觉上的差别是克服鼻音的最大障碍。形成“鼻音”的原因,主要是咽腔完全紧闭,堵塞了通向口腔的气流和声波所造成的毛病。

纠正方法:

1.做打哈欠的感觉,充分打开牙关和咽喉,感受发声通道的形成。

2.多练“啊”、“噢”等宽母音,暂停练习“中东”、“江阳”、“人辰”、“言前”四类韵辙的母音。

综上数例,可以看出,这些发声上错误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发声器官大部或局部的紧张、僵化,使各部发声器官彼此之间在整体上失去了协调一致,也就是失去了发声机能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加重局部发声器官的负担。当负担超越了一定限度时,就会引起各种病变,如常见的声带充血,水肿、小结等症状。所以,笔者提醒广大职业、戏迷朋友们,尤其是少儿孩子们,对以上演唱上的毛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克服各种毛病,提高科学发声技能,永葆艺术青春!

(作者单位:洛阳文化艺术学校)

猜你喜欢

鼻音吐字漏气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组合电器漏气缺陷及预防措施
汽车发动机漏气量分析及限值研究
到底谁是老师啊?
绕口令
足球不漏气的原因
你可真淘气
浅谈普通话中的边鼻音教学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播音学习札记——鼻音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