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情并茂唱经典四功五法塑英雄

2008-11-27

大舞台 2008年4期
关键词:陈琳戏曲舞台

王 琳

文学是人学,艺术作品的成功,首先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

这当然是一句老生常谈又常说常新的话,然而,用它来衡量今天的舞台艺术,尤其是戏曲艺术,依然是准确的,合适的。当时代变换,许多戏剧作品本身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社会话语环境和历史背景,其故事已经不再具有教育和感染民众的意义。但是,它们中间的人物却被我们抽了出来,作为经典形象,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甚至,许多人物,从来就不曾褪色,一直站在舞台的中央,常演常新,光彩照人。不信么,你看那西厢送柬、乖巧伶俐的红娘,那对爱忠贞、无怨无悔的白素珍,那气概超群、计谋老道的曹操,那义薄云天、面红髯俊的关公……他们,哪一个不是深深的活在群众中间。而今的新创戏剧中,又有多少形象,能掩盖住他们的风采?

我从艺20余年,真的感动我的,是这些被人演过无数遍,而且还注定被人演下去的形象。这是多么奇妙和不可思议啊!他们都是一些隔着生死难以触摸的人物,是一些早已成为传说的死去的人物,甚至,是一些虚构的人物,然而,他们,比那些新创的现代戏的“活在当下”的人物,更为鲜活,更为久远,也更为真切,有着更强的艺术生命力和穿透力。相比较于他们,我们这一代代演员,倒更像是过客,是将他们“活”在舞台上的过客。而且,因为他们是经典,所以,需要我们以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苦心琢磨,悉心演绎。以超越前人的创作,以使自己和他们靠的更近,走的更亲,贴的更紧。

我演过的经典人物形象不少,有杨六郎、薛平贵、陈琳、田玉川、杨八郎等。其中,最喜欢和欣赏的有两个:陈琳和杨八郎。他们身上有种共通的气质让我感动: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外表平静,内心苦痛。在环境的压迫下,苦苦地煎熬和挣扎,依靠一点内心力量的支持,一种叫做正义的力量的依托,和对美好的渴望,艰难地活着,行进在尘世之间。

河北梆子生于河北。历史上的动荡,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的寒苦,造就了她高亢激越、感情深挚的艺术秉性。从骨子里说,这个剧种是中国剧种中最具悲剧气质的剧种。我在这方舞台上唱了20年,对于它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深感钦佩。拿《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来说,他是皇宫内伺候李妃的太监。虽然位卑身贱,但机敏干练、聪明过人、刚直不阿、一身正气。在与心地狡诈、阴险狠毒的刘妃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有时含而不露、巧妙周旋;有时则舍生忘死,大义凛然,因而能处处化险为夷、稳操胜券。但是,这个人物在险恶的环境中,保有正义、坚持良心的过程是苦痛的,是小心翼翼的,是忐忑不安的,是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身首异处的,因而,他比一般的智谋人物,有着更多的、更为丰厚的内涵。

为此,我在表演中,将此人物定位为做派老生。突出人物外柔内刚、疾恶如仇的内在气质。在唱腔上,利用河北梆子特有的曲调和板式,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陈琳被迫审问同样善良美丽的寇珠时候,唱腔格外激烈跌宕,人物内心的矛盾被激化到了顶点。两个小人物之间那种无助、坚持,拷打与忍受,保护和碎裂的感受,在一瞬间全被激发了出来。在这里,我采取外松内紧的唱法和表演,将陈琳害怕寇珠抵挡不住拷打吐出真情以及不忍心鞭笞这个无辜的女孩的心情,以及还要隐藏真情不被太监郭槐识破真相的心情,尽可能表达的层次分明,情感饱满。而当寇珠忍受不过,触柱而死时,场上人声渐远,只剩陈琳一人时,他的情感由激烈转为苦痛和悲伤,为寇珠年轻的生命顷刻间陨落,为自己亲手逼死一个可爱的露珠一般的生命,为昏庸的老王无法体察这一桩发生在宫闱的阴谋,为自己如何背负谎言和承诺,等待真相大白的那一时刻——即使,是这个时刻,他也不敢高声哭诉,不敢放肆,不敢淋漓尽致,因为到处都是耳目,到处暗藏杀机。这个时刻,人物的表现反而是压抑的、低调的。我用梆子中特有的哭板和搭调,表现着这个腹背受敌的小人物,在过度惊吓和痛苦后,那份疲惫、疼痛以及无法言说的委屈。

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进行具体情感的抒发,这是戏曲的长项。戏曲的优势在于,能将人物某一时刻的情感,用身段,用唱腔,延展到极远极高的境界。于是,我们常常能看到,戏曲舞台上,人物在压抑之后的爆发,在痛苦之后的反抗,在积蓄之后的倾泻,在沉郁之后的升华。那些一泻千里的表达,那些如狂风激浪一般的宣泄,让人物痛快,也让观众痛快。

经过十八年机关暗藏、坚持信念,终于等到云开日现的陈琳是这样,(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中最后两场)在番帮十五年流落、隐姓埋名,终于见到娘亲的杨八郎也是一样。(河北梆子《南北和》中“见娘”一出)

杨八郎,我喜欢并倾心演绎的另一个经典戏曲人物。

杨家将系列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其多富有传奇色彩。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忠孝节义”的最好的体现者。金沙滩一战后,杨四郎、杨八郎被掠到番帮,分别与肖太后两位公主结婚。对于国家的使命感,漂泊在外、寄人篱下的孤独感和无法堂堂正正用自己的名字活着的现实,让二人心情郁闷,倍感苦痛。对于他们而言,最难抵抗的不是皮肉之苦,而是心灵的炼狱。于是,戏台上,就有了分别反映二人的经典戏剧《四郎探母》和《南北和》。

《南北和》描写的是杨八郎在关前探望母亲,最终,佘太君和肖太后从母子离散与人民离乱的现实上痛定思痛,握手言和。《南》剧作为河北梆子男声表演的重头戏,唱做俱繁,非常要功夫。“见娘”一段中,长达近30分钟的唱段,将梆子腔中那高处入云、低处声咽的优势,展现的相当全面。从搭调“老娘息怒……”的高亢哀恳,到安板“十五年流落异乡”的真切倾诉,再到“二六”、“反梆子”、“快板”的急切诉说,最后归入“拉腔”的心事说出、痛快欢欣的结束,一个被压抑了多年,终于见到亲娘,一泻千里的倾诉与辨白的流浪儿形象,就这样层次清晰、丰富可感地立在舞台上。在处理这个人物的这一段时候,我用了和塑造陈琳拷打寇珠、哭诉寇珠完全不同的方法。因为是亲娘,所以高声大嗓,情真意切,动情时候,声声凝咽;又因为深知亲娘为一国统帅,心地慈爱,但是性格刚烈,随时都可能被军法论处,所以诉说中,越说越快,越说越急。及至诉说完毕,多年心愿了却,生死倒不放在心上,心态反而松弛。规定情境不同了,塑造人物的方式,当然就不同了。

每次演到这两个人物,观众都会掌声雷动。这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于人物的肯定。中国戏曲的民众性色彩和平民气质,让它在塑造人物时,不论其地位多高,身份多么显赫,表象背后有着怎样丰厚的学识、财富、地位支撑,都最终归依到平民化处理,最终,按照百姓的口味和理解,缔造人物形象。他们喜爱陈琳,是因为他对于邪恶力量的抵抗和承受,因为他用一副孱弱的肩头和卑微的力量,保护着李妃这样一个命苦的女人,给了她无私的帮助和体恤。他们欣赏八郎,是因为他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韧地活着,在含羞忍垢中,依然不忘记白发亲娘和故国家园的那分真挚与深切。他们喜欢的戏曲人物还有很多,而这些人物无不是按照他们的审美标准和道德尺度进行创作的。那些人物,成为他们所坚守的信仰和价值的代表,尽管,那些人物可能不那么真实,一些甚至与历史相悖。但是,让他们熟悉,让他们投入,让他们自豪和感动,这就足够了。

人物形象,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就在于此吗?

像话剧演员对于哈姆莱特与繁漪的渴望,像戏曲演员对于关大王和白娘娘的崇敬,我也在不断地寻找塑造经典人物的机会。穿越这些经典人物,你会发现,他们每一个,都是一本厚重的书,越琢磨,越有味道。那些关于人生、爱恨、价值的感触,就那么浓郁地流淌在舞台上,涓涓不息……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

猜你喜欢

陈琳戏曲舞台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Disney World Helped Heal Her Family—Now She Works There
小巫见六巫
台上
画与话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人在曹营心在汉,回不去的上海复婚梦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