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动画的美感特质

2008-11-27郭荣春

大舞台 2008年4期
关键词:动画分析

郭荣春

【摘要】动画(Animation),多指动画电影,在《英汉大词典》中,动画(Animation)一词译为“赋予……以生命”,意指赋予本无生命的静态图画以动态的生命活力。动画的美不仅建立在对愉悦感知的追求上,还体现在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想象创造性和潜伏功利性等方面。从艺术本体视角审视动画电影,通过对《千与千寻》、《功夫熊猫》、《蜡笔小新》、《白雪公主》、《花木兰》《怪物史莱克》和《海底总动员》等动画电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动画电影的美学品质主要表现在生命美、角色美、狂欢美、荒诞美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动画 美感特点 分析

动漫作为一个新名词,指的是一连串符合运动规律的连续画面,即漫画与动画的总称。动漫源自于漫画。“动漫”是一个构成文娱产业的元素。如果与电影结合,就产生了《大闹天宫》、《花木兰》这样的动画片;与书本结合,就产生了《龙珠》、《向左走,向右走》这样的漫画书;与游戏结合,就产生了《暗黑破坏神》、《月影传说》、《仙剑奇侠》这样的网络游戏……

动画(Animation),则多指动画电影,在《英汉大词典》中,动画(Animation)一词译为“赋予……以生命”,意指赋予本无生命的静态图画以动态的生命活力。[1]法国电影史学界把1877年8月30日定为动画的诞生日,它是法国光学家兼画家E·雷诺发明光学影视机获专利的日子,他绘制的《喂小鸡》等20多个小节目便是最早的原始动画片。1906年美国人J·S·勃拉克顿摄制了第一部电影胶片动画《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被公认为真正的动画片。

我们在讨论动画电影之前,有必要先来有目的地说明美的内涵。究竟什么是美?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我们看见那些图像之所以感到快感,就是因为我们一面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2]美是与人的愉悦感知相联的。动画电影的美不仅建立在这种对愉悦感知的追求上,还体现在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想象创造性和潜伏功利性等方面。

动画电影的美是多种多样的,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利用机位的变换来营造、烘托出富于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气氛,在电影语言美学的运用上堪称典范;德国动画家劳恩斯坦兄弟在短片《平衡》中,在角色的造型、背景的处理及道具和色彩的运用上,都采用了去繁就简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和哲学的思考。《绳舞》是德国动画家雷蒙德的作品,他利用点、线、面的构图意识,打破平面视觉的局限,扩张了立体空间的想象,其单一而简洁的形式美耐人寻味。加拿大动画家卡洛琳—里芙在其动画短片《俩姐妹》中,则注重绘画技巧在表现上的探索与电影语言的吻合,拙朴的造型和奔放随意的笔触、色调、光影美,构成了该片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色。本文主要从艺术本体视角审视动画电影,通过《千与千寻》、《功夫熊猫》、《蜡笔小新》、《白雪公主》、《花木兰》、《怪物史莱克》和《海底总动员》等动画电影进行分析。具体的,本文将从生命美、角色美、狂欢美、荒诞美这四个方面来讨论动画电影的美学品质。

一.生命意蕴之美

海德格尔援引荷尔德林的诗句:“人类,诗意地居住在地球上……”深刻的揭示了人的存在的诗意之美。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时刻都在寻找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展开对于自己和世界的无尽的追问。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张扬“生命意识”成为心里释放的过程。“夫童心者,真心也”(李贽《焚书》),如果不能够对儿童的原发心灵和快感形态有深入的体验和理解,如果没有生命意识的张扬,那么,动画作品是没有生机的。好的动画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同时还成人世界一个生命美的原动力。

宫崎骏的动画创作,常常是怀着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来剖析人类命运、科技文明和环境保护,他的作品是生命美的集中体现。1984年,宫崎骏改编了自己的同名长篇漫画《风之谷》引起轰动,这也是宫崎骏的第一部影院动画片。该片以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的警示向人们提出了新的环保思考。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昆虫的共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希望,这些都是宫崎骏动画极力发出的呼喊。此后宫崎骏的《天空之城》(1985)、《龙猫》(1988)、《魔女宅急便》(1990)、《百变狸猫》(1994)、《幽灵公主》(1997)等都无不留下他对世界、宇宙、自然和人类解读的痕迹。1992年宫崎骏创作的《红猪》被认为带有明显的自我指涉倾向,也寄寓了他对战争的个性化思辨和批判。而2001年推出的《千与千寻》更是将生命无可抗拒的生存意愿和人类无限作为的可能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角色的造型美

在一部动画之中,角色才是真正的灵魂与核心。动画角色在字义的解释为Animation character或是Cartoon character,两种名称在意义上几乎等同。一般戏剧中的角色大都具有生命性,但动画的角色类型多样,更为广泛,动画除了写实的人物形象,还包括动物,或是无生命形体的转换,甚至是源自于神话下各种形体的排列组合,但这些类型只要是置身于戏剧结构之下,就都符合一个实质角色的定义。动画角色的创意并不只是一个简单地对动画进行虚拟角色的过程,它涉及的精神实质是怎样在时代中创立一种幻想的视觉偶像。动画本身的艺术特征和传播优势决定了其角色造型的重要性,新角色是否流行甚至成为一部动画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经过历史的筛选,动画作品被大众津津乐道的也一定是那些经久不衰的角色造型。并且,动画的具体审美要求也会随着载体的更新而产生深刻的变化。米老鼠、唐老鸭、狮子辛巴,甚至小鸡、蚂蚁、昆虫……不仅在舞台惟妙惟肖,这些成功的角色造型甚至带动了商业市场,为人们津津乐道,争相购买。

三.题材的狂欢美

在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carnival),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中国的喜剧起源于俳优的表演。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3]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自于西方的狂欢节,如果卓别林、王朔、陈佩斯的电影作品,无意间符合了巴赫金的理论规范,那么日本的动画作品《蜡笔小新》可谓狂欢体的典型之作。

蜡笔小新,长着一个马铃薯形状的脑袋,一对绿豆眼,小平头,穿一件红色短袖上衣,迷恋卡通人物,动感超人以及漂亮姐姐。这个动画形象脱胎于狂欢节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小丑,但在小丑的身上增加了道德批判,以谐演庄,寓庄于谐,揭示出深层的狂欢美,使观众“含泪大笑”。这个小朋友保有着一项纪录——他是有史以来5岁的卡通人物中最无赖下流、恬不知耻的。正是因为这个可以搞笑的“优点”,他成为了中国大小城市里年轻人谈论的焦点。请看他的常用语录选段:

“我要一包洋芋片,还要内田有纪的写真集。”(在妈妈去超市采购时他提出的要求)

“你回来了。”(自己从外面回来时如是说)

“嘿嘿嘿,不要夸奖我啦,不好意思哦。”(闯祸时如是说)

“小白,不可以挑食哦。”(每次将不喜欢吃的青椒给自己的小狗吃时所讲的话)

“美芽的胸部扁扁的,屁股大大的。”(私下评论妈妈)

“这是我家,二手的中古屋,还有20年的房屋贷款没有还清。”(当着爸爸的面向外人介绍自家的住所)

“也可以这样说啦。”(说错话时强词夺理)

动漫“童言无忌”的“语言狂欢”就是置根于这样的接受心理中,使受众能在居高临下的心理平台上轻松地观看被矮化了的稚童表演,获得在其他文体中难以尽兴的淋漓尽致的自由和畅快。

四.主题的荒诞美

荒诞(absurd)除了指代一个哲学学说和一个喜剧流派外,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是把所面对的现实理解为一种不合理状态、不符合逻辑状态的意识。”[4]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艺术家引入创作,就表现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比如荒诞诗、荒诞小说、荒诞电影、荒诞动画。荒诞动画电影本质上是一种虚幻电影类型,正如本雅明所说的“对集体梦幻的创造”,是对现代社会技术化导致的精神错乱的人类无意识的治疗性宣泄。而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正是对资本主义不同工业时代人类不同的精神错乱的宣泄。前工业时代人类还对启蒙的理性抱有幻想,对自由平等的理想不愿放弃,同时又不满科技和制度的权威化与物化,对具有社会良知和肩负人类进步之责的艺术家来说艺术自律是此时积极的策略,创造少数人艺术的精英主义倾向必然在早期动画电影中体现出来;然而后工业社会这个以信息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智能机械技术的社会到来了,传统权威中心已经失去了约束能力,这是个“献身于快乐的知识嫌弃和预言式的不负责任的时代,是一个完全不信任的保护性反讽和过分伟大的自我意识的时代。”[5]艺术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赋予越来越不成形的世界和越来越变动不居的经验以形状” [5] [137] 在这样一个完全他者的社会中艺术的媚俗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代价具有着取消西方现代文明结构之权威中心的消极抵抗性,而作为前工业时代产生的早期动画电影风格必然被冷落和替换。按照美学原理的解释,审美对象应该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而“荒诞”仅是一个美学范畴,“荒诞意识”也仅是一种审美意识,本身并不能构成鲜明的审美对象。[6]中国当代影视编导为了使“荒诞”成为审美对象,在影视作品中使用了冷嘲、夸张、反讽、戏拟多种手法使其形象化和审美化。这一点,通过分析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怪物史瑞克》来获得具体的把握。

《白雪公主》中公主落难后在森林小动物的帮助下来到七个小矮人的小屋,打扫小屋时的情节非常荒诞:松鼠用尾巴当扫帚和抹布,燕子用脚趾踏在蛋糕上印成花纹,小鹿用舌头洗盘子,乌龟把自己的背当搓衣板;美丽的公主和丑丑的小矮人一同歌舞,把企鹅当成风琴管,矮人也作出若干粗鲁而又可爱的动作;艳丽的皇后会变成丑陋的巫婆,公主中毒直到王子的一吻又复生等等。

动画电影独特的美,除了以上所论生命美、角色美、狂欢美、荒诞美等四个方面外,还有壮美与唯美、写实与写意以及商业功能美等美感特点也很值得注意。限于篇幅,这些问题笔者拟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涉及。

注释:

[1]彭玲著.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

[2]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郝久新译.诗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第四章.

[3]米·巴赫金著,佟景韩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17.

[4]彭倚文.“荒诞文学”研究概念[J].中山大学学报,1993(4):44.

[5]卡林内斯库著.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285.

[6]曾耀农.现代影视美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312.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动画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动画迷,变身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动画总动员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