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如何走出低谷
2008-11-24靳红阁
靳红阁
中国戏曲做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国戏曲自宋元南戏诞生以来,已走过了800年的历程,期间几经沉浮,沉则思变、变则发展;浮则向荣、荣则辉煌。这不仅是戏曲艺术的存在形式,也是所有文化形态生存与发展的共同规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电影及外来文艺的进入,致使戏曲艺术市场陷入狭缝,步入了低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动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成为戏曲市场面临危机,迅速萎缩的重要原因。化解危机、走出低谷成为戏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至于如何化解危机走出低谷,发表个人思考如下:
一、利用传媒载体,扩大戏曲传播空间
我们在振兴传统戏曲,使之发扬光大于舞台之时,更应注重利益新的载体,电视艺术做为大众媒体具有通俗性和普及性特点,这与戏曲基本特质是一致的。做为戏曲工作者、电视工作者应携起手来应用当代意识去升华戏曲,充分运用电视表现手法与戏曲沟通、融合。在共谋发展的同时,使戏曲艺术通过电视媒体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和推广。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与挑战性的艺术课题。以陕西电视台举办的《秦之声》、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梨园春》等戏曲专题节目为例,观众的收视率极高,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秦腔茶社”随处可见。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把河南的地方戏曲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红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山山水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复兴,其广泛的影响力前所未有。在这个栏目中,小到三岁顽童,大到八十岁的老叟,都在这个栏目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在这里没有身份,只有水平,一个实实在在的平民化的娱乐栏目。直到现在《梨园春》这个栏目还有很旺盛的生命力,有很深的群众基础为河南地方剧种的宣传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又如,江苏电视台摄制的几部电视戏曲片:京剧:《牡丹亭》、《太平公主》,淮剧《太阳花》等都做了一些电视、戏术嫁接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即丰富了电视艺术手段,传统戏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宣传。电视戏曲片既不同于一般的电视剧,又不同于戏曲舞台演出,是戏曲的电视化或称为电视化的戏曲,它是用现代人们的审美视觉去重构戏剧的一种语言。戏曲走进电视,不仅是作为文化媒介的电视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发展到新时代整个文化的现实抉择。因此,我们河北也不应例外。应充分利用传媒,宣传我们的河北梆子、老调、评剧、丝弦、唐剧等等。借以宣传我们的剧目和演员。这是戏曲走出低谷的途径之一。
二、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财力支持
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推出,到京剧现代戏的红极一时,建国以来戏曲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关注和财力的支持。广西的《依依山水情》仅在北京的录音费就花了100多万;宁波的《典妻》,政府定价每场1.5万,在大学演出票价7元,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通过政府投资生产、补贴演出的方式,促进了戏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观众,拓展了演出市场。戏剧是文化,不是单纯的娱乐。魏明伦说,戏剧需要自身的变革与进步,更离不开政府的关注与支持。
三、艺术出新,势在必行
创新是整个文化艺术界的当务之急。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戏曲很不适应。所谓文化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创新才能有所进步。可惜长期以来。剧团不饥不饱的日子虽不尽人意,却养成了不少人慵懒等待的习性。所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并没深入人心,没有引起应有的从上至下的重视。
市场是艺术创作及创新的原动力。艺术创新呼唤既懂艺术又懂市场有敏锐艺术眼光的制作人。制作人制是优化艺术生产方式,发挥艺术家才能,整体推进艺术创新的良好机制。而旧的体制是制约制作人制的瓶颈,所以改革势在必行。实行制作人制必然与现行体制相抵触;必然涉及到组织领导、人际关系、成本核算、分配原则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它也应该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应有之义。
要制作名牌产品除必需的经费、物质条件和人员优化组合外,从策划伊始就要考虑到观众的需求。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是快速的,而传统戏曲节奏慢,过门长,观众不耐烦冗长的等待和老的程式化的固定套路。传统戏应删繁就减,现代戏要生活化,寓教于乐才能吸引人。另外艺术思路的创新,制作的精致,包装的精美和市场的热销亦很重要。应做到立体构思,整体推进。实践证明,戏曲演出不是市场不大,而是缺乏新颖的题材、体裁及新的有影响力的演员和剧目。
四、培养观众,拓展市场
观众是戏曲生存的土壤,戏曲观众是需要培养的,振兴戏曲必须要培养观众。让不懂戏曲的人懂戏曲,让不喜欢戏曲的人喜欢戏曲,这实际上是一个培养观众的过程。当今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戏曲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戏曲进校园、下厂矿、进农村,包括请观众进剧场免费观摩等公益性演出活动,使高雅的艺术也能让更多的人学会欣赏她,进而热爱她。另外,戏曲跟当代人发生关系很重要,作品完成以后怎么找到观众也很重要。我举一个例子,甬剧《典妻》第一次免费送进宁波大学,大学生观众寥寥,无声无息。第二次把这个戏交给大学生自己运作,学广告的负责宣传广告,学市场营销的负责卖票,文学社的负责介绍评论,先在学校里产生了期待。任何人都必须买票,但贫困大学生可以享受5元钱特殊票价,不过是站票。结果在宁波连演5场,场场爆满。同样一出戏,两种营销理念,结果就不一样。要研究当代人的消费心理,免费没好货,自己也没了尊严。
在当前,空前发展的经济大潮和信息化大潮中,拓宽思路,拓展市场,与时俱进,多出好戏,是十分必要的。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戏曲的特性进行必要的交流,中国人完全能够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有机的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握机遇,扬长避短,就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让戏曲走出低谷,并绽放出灿烂夺目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