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连昌:见证中国航天精神
2008-11-21陈家忠
陈家忠
程连昌,曾经在原航天工业部担任过14年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以及核潜艇战略导弹工程总指挥。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见证人。“神舟”飞船即将再次升空之际,笔者有幸对程连昌进行了采访。老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娓娓地向笔者讲述了他几十年的风雨人生,特别是他在航天工业部期间亲历的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发生在幕后的鲜为人知的往事。
青春追梦
1950年7月,程连昌从吉林工专毕业后,被安排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担任技术干部科技术员。凭着工作中的兢兢业业,1952年5月,程连昌被组织上晋升为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关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是县团级,那时他年仅21岁。1952年11月,程连昌随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抽调的20多名干部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河沿54号的新成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被分配到主任办公室担任秘书,跟随领导同志围绕主任办公室的综合管理工作,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在此期间,中央决定组织万名干部下放,当时大多数下放的干部皆被安排担任县一级领导岗位,而程连昌学的是技术专业,于是组织上就把他下放到四川省成都前进机械厂担任车间副主任。
由于共和国处于建设初期,又遇到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程连昌也没能逃离饥饿的威胁。在成都,每月他仅能吃21斤粮食,细化到每天也只能吃7两。饥饿迫使他不得不精打细算起来,硬着头皮要求自己每天实行“一三三制”伙食供应量,即早晨1两、中午和晚上各3两。一个大小伙子常常吃不到油水,每天仅能吃到7两饭,使他手、腿浮肿。家人得知他常常吃不饱,便给他寄去一盒点心。他收到家里寄来的点心,就省着吃,看着被油浸透的包装纸,感觉扔了太可惜,便把纸细细地嚼碎吞咽进饥饿的胃里。
在成都前进机械厂干了一年零三个月后,1962年3月,程连昌又回到国家计委,担任冶金产品分配计划局有色金属组组长,负责国家有色金属产品的分配计划业务工作。
1963年,根据刘少奇同志“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初期,中央组织部要充实一些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的青年干部”的指示精神,程连昌被调到中组部三处,主要从事分管工业交通口的部长级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
艰辛磨炼
1964年9月,这一年对于程连昌来说是个最为重要的人生转折点。组织上找他谈话,说是党中央决定选派一些青年干部到基层接受锻炼,嗣后,中组部将程连昌派到北京重型机器厂,先是担任一年铸工车间党总支书记,1965年,担任北京重型机器厂副厂长,负责全厂安全生产工作。
程连昌很快融进了厂子里沸腾的生活。他除了白天从事企业的生产及其他重要工作,晚上还经常到车间参加体力劳动,一个月一般要参加20多班次的劳动。为此他学会了开机床、炼钢、铸造等技术工作。
程连昌在北京重型机器厂工作了两年后,“文革”就开始了。作为国家大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首当其冲地遭受到冲击。“工作队”一位队长对程连昌说:“程连昌,我要求你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抓革命,促生产。一方面要接受群众的教育,一方面要搞好生产,生产搞不上去要拿你是问!”程连昌口中连连说是、是,心里却一个劲儿地直嘀咕:“既要抓革命,又要促生产,还要批斗我们,这让我们如何才好啊!”
一天,他正在生产第一线指挥生产,就被造反派组织押解到会场接受批斗。他们认为程连昌是中央派下来培养的修正主义的黑苗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闹不明白自己从1950年就加入党组织并参加工作的党员竟然一夜之间被戴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白天他被“造反派”拉出去批斗,晚上还要写检查。自己忙不过来,已经怀孕的妻子常常帮他抄写一整夜,一写就是20来张,第二天早上,他骑着自行车把自己写的“大字报”带到厂里用绳子挂到厂房里让人们去观看。
工人群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有不少老工人找“工作队”去理论。工人们义正辞严的话,让“工作队”队长难以言对,他只好说:“如果程连昌没有历史问题,就不能打倒。”在这种情况下,“文革”经过一年多以后,程连昌又被“结合”进厂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后来军代表从厂子撤离后,他便集革委会主任、厂长、党委书记于一身,负责全厂党务、行政和生产等全面工作:·
1972年至1973年间,党中央在全国八大重型机器厂部署了一个极为艰巨和重要的生产任务。国家那时候需要八大厂每年保证生产足够的发电设备的铸锻件(主轴、汽轮机、转子、叶轮、护环等几大部件)。李先念同志和余秋里同志曾经找过八大厂负责人,研究如何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个生产任务。
一次,李先念、余秋里同志在民族饭店召开八大重机厂负责人的会议,之后到中南海去汇报。第一天是时任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同志听的汇报,他首先从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械厂开始点将,一点点了7个厂的将,这7个厂的负责人都没有完成任务,他们每个人都受到了严肃的批评。会场上出现了长时间的寂静,有的厂长发出叹息。
余秋里同志轻轻地咳嗽了一下,说“我不相信,就没有一个厂子完成这个任务吗?”余秋里说完,用他严峻的眼睛环顾四周。程连昌作为最后一个汇报者,全面讲了北京重型机器厂完成任务的情况。程连昌刚汇报完,会场上真好比是一石击起千层浪。他向领导汇报了两条过硬的理由:“一是毛主席教导和号召我们抓革命、促生产,我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险阻,都千方百计地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没有停过一天生产;二是国家下达给我厂的发电设备的铸锻部件生产任务,我厂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还超额完成了。”
余秋里听完程连昌的汇报后,非常高兴,把他大大地表扬了一番,余秋里一改先前那种严峻的面孔,微笑地说:“你们看看程连昌同志,不愧是从中央派下去的干部,他积极响应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不仅保证了生产正常运行,还超额地完成了任务。这位干部是一位善于勤奋工作,能抓好生产的好干部,你们要向他学习……”
献身航天
一天,程连昌坐在办公室里认真地翻阅着生产报表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他连忙抓起电话,只听电话那一端的人用严肃的口气说:“我是中共北京市委,你是程连昌同志吗?”“我就是程连昌,请问领导有什么指示?”“市委要求你近期不要出差到外地!”说完电话便给挂断了。电话那一端这一句没头没尾的话,着实让程连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没过三天,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便把程连昌找去郑重谈话,中央决定任命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后改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和党的核心小组成员。那年程连昌刚好44岁。那时候能担任国务院副部长、部长职位的人大多是60岁左右的年龄,为此他被一些老部长们戏称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程连昌干起工作来是那种典型的“一根筋”工作作风,既雷厉风行,又一丝不苟。不懂的地方,便虚心地
向老专家请教,晚上常常通宵达旦地刻苦钻研专业书籍,如他既学过火箭的总体设计,也学过质量控制与科技管理,并且在工作中能够理论联系实践,逐渐从外行转为内行。
1979年7月,程连昌参与组织洲际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这项工作是事关国家荣辱的大事,时间紧,任务又重。程连昌为了这个任务,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为了确保生产任务,他决定亲自到重庆一家负责生产洲际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工厂去督战。调度会上,程连昌安排后勤人员去购买次日6张到重庆的机票,然而后勤人员却空手而返,说是飞往重庆的机票都售完了。这着实让程连昌心急如焚,他恨不得立刻赶到重庆。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陆平眼看着程连昌着急的样子,快步走到办公室拨通了国家民航总局一位局长的电话。当陆平说这是“三抓”:任务非当天走不可时,这位局长派专人到购到飞往重庆机票的人家逐一去解释;国家有个重要部门的主要领导人要带队赶赴重庆去处理一件紧急的要事,希望积极配合把机票让出来,当人家一听为国家大事,便欣然同意让出机票。
飞到重庆后,程连昌立即带一行人来到厂家。在全厂生产洲际运载火箭动员大会上,他说:“‘东风型号的任务,是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将军给我们下的军令状,这是一件国家大事!洲际运载火箭的其他部件都已顺利完成了,但尚缺这个部件,此项任务就落在我们厂了。洲际运载火箭能否如期发射成功,关键就在于我们厂……”
动员大会召开后,程连昌亲自下车间与工人们一起不分昼夜地并肩作战。重庆的7月又闷又热,他睡不着,时时刻刻地牵挂着生产任务。每次他起床时,浑身上下都如同雨水浇得那样。每每在生产上遇到一个个科研难题时,他便及时同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研究、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一一解决。在8月1日凌晨3时,程连昌在车间里一丝不苟地检查完最后一道工序后,心里还是感觉不踏实,只是怔怔地站在车间里不愿意回招待所去休息。有位厂子负责人看着程连昌熬红的眼睛,便劝他道:“程部长,您放心吧!我们保证能完成任务,您已经有好几天没有睡个囫囵觉了,要是把身体搞垮了,我可无法交代啊……”程连昌听了这番话,这才极不情愿地走出车间。然而他走到半道上还是放心不下,又匆匆忙忙地返回到车间,看到大门紧锁,这才知道工人们已经完成任务下班了,这时候他悬在嗓子眼里的心才如同一块石头落了地。8月1日早上,厂子把洲际运载火箭的部分设备装到飞机上运回了北京。
有一年,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将军主持召开会议,部署了5月1日、6月1日、7月1日各完成一项运载火箭生产任务,交付发射试验。这是一次特别重要的试验任务,关系到武器的定型,时间又非常紧迫,试验基地和生产厂都感到时间紧,互不相让。张爱萍主任确定了任务,就是军令状,一天也不能差。随后,试验场方和生产厂方发生了时间的争议,试验场认为5月1日、6月1日、7月1日必须按时把运载火箭交到试验场地,而生产厂家则理解为5月1日、6月1日、7月1日运载火箭在工厂测试完毕合格即为完成任务,这中间差了一段时间,没人认账,就是火箭测试完成后分解再装火车,运到试验场地还有10天无人承担责任。大家为工程进度着急。这时程连昌态度坚决地对该兵工厂的厂长说:“你别争了,回工厂开调度会,你主持,我参加!你把管技术的、管生产的,以及老工人都请来!”于是在会上他仔细了解了每道工序需要多少时间,并排出了详细的施工计划。他不仅做综合的运筹,还亲自到现场去指挥。为此,他整天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跟在现场,深夜以后才回到那个厂一位工会主席的办公室里睡一会儿。就这样,这项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按时完成了,而且还提前了,把试验场与生产厂争议的时间补上了,困难解决了。
在发射基地工作既有苦,亦有乐。有时把运载火箭运到靶场,再进行必要的检测、组装及发射,大约要一个月或更多一些的时间。这些日子里,程连昌和大家同甘共苦。加班时,几十口人每人吃上一碗热气腾腾且香味扑鼻的鸡蛋面条,顷刻间便忘记了一切的辛劳和思念亲人的浓浓的乡愁;而当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时,在庆祝晚宴上,几碟普通的小菜,外加一些啤酒,便让大家在其乐融融的欢乐气氛中斟满对党和祖国的祝福……
1980年前后,程连昌带领一支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正准备在太原基地发射一枚试验的运载火箭,在测试时,操作人员发生了一个误差,即接线接点接错了,程连昌既很震惊,也很着急。他深入地分析原因,帮助大家总结了经验。他说:“我为你们总结了三条:一岗丢三落四;二岗心不在焉;三岗擅离岗位。三个岗位形同虚设,你们应从中举一反三地总结经验。”
大家看着平日里深入实际、和蔼可亲的副部长,此刻如同变个人似的,再瞅他那气得铁青的脸,便蓦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此刻他们虚心地倾听并接受程连昌的细心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程连昌几十年一贯制形成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他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分析,为发射基地在今后发射导弹时制订了“回想15条”和“预想15条”的预防事故措施的规范要求,从此形成了以后发射运载火箭时的铁一般的制度和模式。
1983年6月,程连昌应美国宇航局局长贝格斯的邀请率中国航天工业代表团访美,参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航仪式。
程连昌一行5人从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接着在安德鲁斯机场准备飞往迈阿密。在机场候机厅里,翻译对程连昌说:“陈香梅女士听说中国航天工业代表团来到美国,她想见见您……”程连昌表示愿意会见陈香梅。陈香梅当时是美国总统里根的顾问,是鼎鼎有名的美国政坛人物。在机场候机贵宾室里,程连昌和陈香梅互相见了面。刚一落座,陈香梅就激动不已地对程连昌说:“你们能来到美国参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首飞仪式,我感到很高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让普天下炎黄子孙感到扬眉吐气……”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程连昌和陈香梅谈话结束后,同机飞往一个名叫迈阿密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美国宇航局召开了隆重的大型露天招待酒会。酒会上有世界上数十个国家代表团组,其中还有不少各国的政要。当酒会准备开始时,美国宇航局一位官员大声地说:“首先我向各位女士们、先生们介绍第一位最尊贵的客人,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程连昌先生!”全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程连昌的眼眶湿润了,他喃喃自语道:“我为中国而自豪!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有了这样的显赫地位了!”
2003年11月19日,中国宇航学会举办了庆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圆满返回地面的酒会。出席酒会的既有原航天工业部历届部长、副部长、老专家,也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工程的总指挥、专家。当杨利伟端起酒杯走到程连昌面前,向程连昌敬酒时,早已离开领导岗位的程连昌紧紧地握住杨利伟的手说:“你是中华民族的航天英雄!对你首飞成功,我向你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责任编辑贾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