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巴黎
2008-11-17高关中
高关中
世界第二大法语城市
世界最大的法语城市,当然非法国巴黎莫属。可是第二大法语城市呢?它既不是法国的马赛、里昂,也不是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更不是瑞士的日内瓦,甚至不在欧洲,而是在西半球的加拿大,这就是蒙特利尔市。它位于加拿大东部魁北克省南部,西距首都渥太华190千米,南离加美边境60多千米。市区坐落在圣劳伦斯河的一个河心岛上,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那么蒙特利尔究竟有多大呢?它的市区面积为177平方千米,人口102万。整个都市区包括蒙特利尔岛全部和附近小岛以及圣劳伦斯河两岸,由103个大小城镇组成,总面积4024平方千米,人口达340多万,规模确实不小。居民中2/3以上是法裔。市面通行法语,招牌路标是法文,法文报刊充斥街头,广播电视也使用法语。再看街上,古老的教堂、露天咖啡馆、欧式时装店,仿佛置身于洋溢着浪漫风情的花都巴黎。城市这么大,法国味这么浓,难怪当地人自豪地称家乡为北美洲的巴黎。
新大陆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一座法语城市呢?说起来还与法国人寻找通往中国的航路有关。公元1535年,法国航海家卡蒂埃受国王弗朗斯瓦一世的派遣,第二次横渡大西洋。他在印第安向导的带领下沿着圣劳伦斯河溯流而上,期望着能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道路。可是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把他的梦想击得粉碎,卡蒂埃不得不下令停船登上一个河心岛。他拜访了住在岛上的易洛魁部落,并把岛上的一座山命名为MontRoyal(蒙特罗耶尔),意思是皇家山。这个名字后来演变成了岛名和市名蒙特利尔。
但蒙特利尔成为白人永久定居点则是100多年以后的事。1642年,梅松纳夫手捧着卡蒂埃绘制的地图,带领一批传教士来到岛南河滨,修起了教堂、一些小木屋和一道木栅,作为传教据点。蒙特利尔的历史从此拉开了序幕,人们把这一年作为城市的诞生年。
光靠传教当然不能维持生计,随着移民的增多,这里逐渐成为毛皮贸易中心,经济日益兴旺。加拿大建国以来,该市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城市,直到1976年才被英语区的多伦多迎头赶上,但仍不失为加拿大数一数二的工商、金融和交通中心。食品、服装、纺织、木材加工等传统部门仍占相当比重。新工业部门以炼油业最为突出,其次是机车车辆、有色冶金、电子电器和航空航天工业等。
新老街市相辉映
蒙特利尔建在同名河心岛上,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市。这个岛长44千米,宽16千米,面积492平方千米,是纽约曼哈顿岛的8倍,但主要市区仅占岛的东南部,所在地也并无岛市的感觉。
繁华市区可分老市区和市中心两大片。
老市区在东北部,紧靠河滨;是蒙特利尔的发祥地。保留着浓厚的法兰西传统。两三层的法式楼房到处可见,小巧的店铺、弯曲细长的街道、古老的教堂和广场等,都浸润在醇厚的历史气息中。建于1878年的文艺复兴式市政厅就坐落在这一区域,1967年戴高乐总统曾在这里发表“自由魁北克万岁”的演说。旁边的拉默介宫建于1703年,曾是历届蒙特利尔总督的官邸,现辟为介绍悠悠历史的博物馆。门前的卡蒂埃广场铺着鹅卵石,花团锦簇,灯柱上还吊着一个个花蓝。周围被餐馆和露天咖啡馆所包围,保存了另一个时代的魁力。广场的顶端竖立着纳尔逊纪念柱,这是该市最古老的纪念碑。
如果说老市区有巴黎的影子,那么市中心则更像纽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片市区的景观几乎得到了完全的改变。打响头一炮的工程是玛丽城广场,核心为4座45层大厦组成的平面呈十字形的庞然大物,俗称十字楼,由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1962年建成时曾为英联邦最高的大厦,15000人在这里工作。这座大厦是蒙特利尔走向现代化的重心和标志,它不但向高空发展,同时伸入地下,以地下城连接地铁和郊区铁路,并把北边的商业区和南边的金融区结合在_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市中心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40层以上的就有6座(最高51层),再加上世贸中心、会议宫等设施,市中心一改旧观,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避雪避寒地下城
在这座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中,最使游客感到新奇的并不是地面上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建筑和高耸入云的摩天楼——这在许多城市都能看到,而是地面以下那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地下城——这在全世界所有的城市中独树一帜。
为什么蒙特利尔要修建地下城呢?可不是因为像东京那样寸土寸金,缺地皮所致,而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严冬时节出门活动。要知道蒙特利尔与我国哈尔滨同纬度,冬季几乎长达半年,寒风刺骨、积雪盈尺,零下十几度不足为奇,在这样的天气上街可不是一件愉快事。20世纪60年代兴建玛丽城广场大楼时,因地制宜,修筑了地下配套设施。开放后人们交口称赞,对于一年中有近半年深受雪灾寒风之苦的蒙特利尔人来说,地下设施无疑使他们看到了摆脱困扰的希望,这也给当地的市政建设注入了新的理念。从那以后,随着地铁工程的开展,地下城建设也向四面八方扩展开来。
如今,蒙特利尔的地下城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分3大片,面积400万平方米,有10个地铁站与地下城相连。地下步行街道总长30多千米,像蛛网一样将2000个商店、200多个饭店、40家银行、30个电影院、7个大型旅馆、3000套住宅、2个大学、2个火车站和1个长途汽车站串联在一起。这里有展览馆、游艺厅、歌厅、酒吧、咖啡馆,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司和商号。举凡地面上有的一切,地下应有尽有。有了这样一座号称世界最大的地下城,即使在冬季积雪深达3米的异常天气下,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动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仍然能不受影响,活力依旧。每天有50,多万人在这里出出进进。
国际都市享盛名
像巴黎一样,蒙特利尔也是个国际化大都市。近几十年来,蒙特利尔曾两度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第一次是在1967年,世界博览会(又称万国博览会)在这里举行,有63个国家参展,世界各国5000万参观者云集蒙城,使蒙特利尔在全世界面前大大地露了一脸。第二次是在1976年,蒙特利尔成为第21届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名扬四海。92个国家,60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在此之前,全世界城市中,举办过世博会和奥运会两次盛会的,只有伦敦、巴黎和美国圣路易斯。但这些活动都是二战以前的事了,规模也小得多。此外奥运城巴塞罗那战前也举行过世博会。而战后则只有蒙特利尔一个地方获得过举办两大盛会的殊荣,由此可见这座城市的不同凡响。
乘坐绿线地铁可到市区东北部的奥林匹克公园,即当年的奥运会赛场。这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奥林匹克馆,也就是加了可伸缩屋顶和一座斜塔的体育场。该馆以“大惊奇”和“大包袱”闻名,花了纳税人7亿多美元,而且在奥运会结束后11年才全部完工。然而,撇开造价不谈,这座饱受争议的体育馆实在是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杰作。它像一个倒扣的大碗,38只巨大的倾斜臂撑起环绕6万个座位的椭圆形碗壁,不用一根内部支柱。碗底,也就是赛场中央的上方,则有一个很大的盖子,由极轻合成纤维做成。因此当顶盖揭开时,是个露天大运动场,顶盖可用斜塔上垂下的26根钢缆绳吊起,让阳光和空气进入场中。当盖子放下后,又成了室内竞技场,不怕风吹雨打和下雪,并且可以开放暖气,使场内温暖如春。
责任编辑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