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走出高额贷款困境的思考
2008-11-13黎婧敏
黎婧敏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对高等学校尤其要加大投资力度。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的发展,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部分高校不得不向银行高额举债。巨额的贷款、沉重的债务包袱,使高校步入困境。就此分析了高校高额贷款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高校多渠道融资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高额贷款困境;多元融资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高校贷款总额超过2000亿元,几乎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贷款。在短短几年之内,尤其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范围之后,将债务发展到平均每所学校1个亿以上(我国高校目前有1900多所),但与此同时,处在发展中的中国高校,并没有放弃贷款的念头。巨额的贷款,沉重的债务,已使中国高校步入困境,所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
1 存在问题
1.1 巨额还贷使高校面临财务风险
如果按1-3年期项目贷款的年利率7.56%计算,高校若贷款1亿元资金,一年就要支付756万元的利息,如果一个学校贷款几亿元资金,每年仅支付利息就要上千万元,甚至几千万元。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吉林大学2005年起每年要支付贷款利息1.5-1.7亿元,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重。因此,一些高校迫于还贷,不得不压缩学生培养开支和教师的报酬,这必将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科研及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以说,巨大的财务风险,严重地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1.2 助长学费和杂费的提高
目前高校还债的来源主要依赖部分学费和杂费增加等因素,2000年整个学费和杂费比上年增长28.3%,增幅比上年高2.9个百分点,2005年,学费和杂费共达1553.1亿元,分别比1992年、2000年和2004年增长34.4倍、1.6倍和15.3%。学费和杂费的增长无疑增加了社会和学生及家长的负担,使一些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有关高校学费和杂费上涨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严重负担乃至有的学生因交不起高昂学杂费而辍学的报道,近几年在新闻媒体上时有见,每年的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议论纷纷,与此相关的提案也逐年增加。
1.3 造成巨大的银行风险
巨额的银行贷款必须要有良好的投资回报作保证,而高校银行贷款还本付息是依赖于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和学费标准的提高,仅此十分有限。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和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而带来的收入,只能用于维持高校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教学经费等刚性支出。因此,高校的还贷能力十分脆弱,加之贷款保证形式单一,根据有关法律,学校不得成为担保人,高等教育设施不得进行抵押,因而高校贷款基本上是信用贷款或者帐户抵押贷款,这样银行贷款很难如期收回,这必将造成巨大的银行呆账及损失,后果十分严重。
2 原因分析
高额贷款所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一是政绩意识,认为高校领导在任期内关注学校的外延发展,注重学校的规模,讲究学校的外观,包括校园有多大,校舍有多少,校园绿化和美化有多少,借此机会搞政绩,今后能否偿还是后人的事。二是高校领导风险意识不够。有的高校领导认为反正银行是国家的,贷款是银行的,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白用谁不用,偿还银行贷款的责任意识不强。三是有些高校由于盲目扩大招生,不得不向银行举巨债扩增土地扩建校舍扩充教学设施,背负巨债难以偿还。上述原因若归结为个别高校尚可认同。但当前高校贷款如此之巨,范围如此之广,应该从筹资体制等深层次方面来找原因。
笔者认为,从巨额贷款形成的时间上看,是在近10年,尤其是1999年扩招之后。从使用方向看,根据国家审计署对18所高校进行的审计,债务总额72.7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占82%。这说明贷款主要用于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基础设施的改善。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为提升高校的品牌、扩大招生规模提供了必要的教育资源。10来年间,全国高校规模增长了5 倍,而国家财政投入增长不足2倍。高校在财政投入不足,融资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融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扩招之后面临的新建校舍,新增教师,增添设备等所需投入问题,不得不“逼上梁山”,千方百计向银行贷款,这就必然形成巨额的债务,迫使高校走入了财务困境。
2.1 建立高校多元化筹资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经过近10年扩招,已经由精英教育成功转型为大众教育,但高等教育服务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高校毛入学率已达40%,目前已经达到90%左右;韩国高校毛入学率2007年已达到80%;欧美国家这一比例更高。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仅为23%。这与我国国民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及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高校再也不能重走高额贷款发展的老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从真正意义上构建高校多元化筹资机制,探索多渠道、多层次投资发展的体系。
2.2 继续确立政府拨款在公立高校经费筹措中的主导地位
高等教育最根本的职能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它还承担服务社会的功能,本着“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政府应承担为高等教育提供经费的主要职责。所以说,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仍然应该是政府的投入。虽然从1998年开始,我国中央一级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5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主要用于高等教育,到2002年累计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但是,与这些年特别是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相比,经费投入的短缺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因此,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政府应兑现教育经费占GDP4%的法定比例。笔者认为,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之规定,确保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如未达到,应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据报道,2007年我国还有多个省级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尚未达到此规定,这不能不令人担忧。而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政府投入教育的经费也应保持逐年增加的态势。只有这样,才能从主渠道上保证高等教育经费有足够的投入。
2.3 实行贴息政策,启动激励还贷机制
高校贷款实质上是在为全国贷款,甚至为政府贷款,大都变成了为培养人才所需的固定资产和重要资源,这些本应是国家投资的。所以政府有责任为高校分忧。现阶段银行对高校发放的贷款,完全是按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贷款的管理方式进行,基本没有利率优惠。目前不少高校面临巨大的付息压力,随着去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六次提高利率,使高校付息雪上加霜。为减轻高校的付息压力,政府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按项目的社会公益性不同,对高校贷款实行不同的贴息政策。高校在背负付息压力的同时,还本压力更加难以承受。政府应根据国家财力状况,统筹安排,整合教育专项资金,启动化解债务的激励机制。在清理债务的基础上,采取先化解后补偿一部分的办法,激励高校逐年分期化解债务,同时严禁借新债还旧债。
2.4 征收高等教育发展基金附加
鉴于目前我国高等经费严重投入不足的情况,财政部可会同教育部上报国务院采取征收高等教育发展基金附加的办法,集中一部分教育专项资金。征收的对象主要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很多科研技术和成果来源于高校,它们的大多数高新技术人才也是高等学校培养的,这些企业产品的附加值高、利润大,它们理应为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些贡献。只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征收比例,对于高校是一笔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2.5 多方面吸引外资,努力争取国际资金投入
吸引外资、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及其经费资助,是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资金来源的又一途径。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甚至外资独办大学,广泛接纳海外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和建立或联办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大学分院,并争取更多的用于高等教育的世界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招收留学生的方式筹措一部分教育经费。当然,吸引外资,争取国际资金投入,一定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严格遵守执行。
2.6 积极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扩大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加上高等学校本身具有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高校应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市场的信息优势,通过科技开发和校办产业所能获得的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校办产业三者并驾齐驱,是很有发展潜力的高校经费来源渠道,但目前高校开拓这个经费来源渠道的力度明显不够。今后,我们要大力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应该提高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高校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校的科技产业,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实现产、学、研结合,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和高技术企业孵化等方式筹措资金。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集团或实体,还可股票上市,以充分扩大融资渠道。当然,为了支持校办产业的发展壮大,财政和税收也应进一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放水养鱼”。
2.7 争取各种社会力量,加大社会捐赠力度
教育捐赠是高等教育经费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来源。费兰斯·F·范富格特在《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一书中说道:“高等教育机构通过申请研究基金、接受私人捐款和捐赠以及发展附属机构(书店等)筹措资金的行为应受到鼓励。”但是多年来我国高校捐赠收入的比重始终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我们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借鉴美国高校的先进经验,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更多地筹集资金。
3 值得注意的问题
要使高校多元化筹资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政府层面上看,相关的法律制度不能缺失。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支撑,很难使高校多元化筹资体系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如社会捐赠,应完善所得税政策,允许捐赠款实行所得税前扣除等。
二是从社会层面上看,必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利用各种形式教育公民,特别是社会成功人士,增加感恩意识,增强自觉捐赠意识,用捐赠的方式来回报学校。在取得成功的时候也要不忘学校,不忘社会。要大力宣传社会捐赠人士,树立起他们在人们心目的良好形象。同时高校也可使用冠名权,对学校的某条路、某栋教学楼、实验室等,用巨额捐赠人的名字命名。
三是从高校层面上看,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筹款委员会和高校基金发展委员会这样的筹款机构,高校领导者要制定多元化筹款制度和计划,并付诸实施,从制度上保证筹款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熊丙奇.高校高额贷款成因及缓解思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2] 梁金霞.高校贷款扩张的原因及影响[J].中国统计,2007,(8).
[3] 杨志坚.不要把问题都归咎于扩招[N].人民日报2007-12-19(11).
[4] 宫静.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及启示[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黄艾,张安富.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分析及其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