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驰名三国的道德偶像为何羞愧而死?

2008-11-10王建华

百家讲坛 2008年20期
关键词:节操庞德孙权

王建华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刚刚招降了张绣的曹操,将张绣叔叔张济的老婆也纳为已有。这一行为让张绣很不满。而更让他感到心惊的是,曹操好像对他手下的大将胡车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送给了胡车儿不少金银。抢女人可以理解成好色,拉拢手下的大将,这不是明摆着要置自己于死地吗?着急的张绣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对曹操说想把军队调动一下,曹操一时大意,竟然同意了张绣从自己军营借道的请求。结果,张绣突然发动攻击,让曹操措手不及,不仅军队被打散了,其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都在战乱中被杀。曹操自己也被流箭射中,狼狈地逃到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曹操逃得狼狈,他的手下也好不到哪里去。乱军之中,大家纷纷抄小路逃命。可有一名将领却显得相当镇定,这个人就是于禁。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人。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时,由王朗推荐给曹操。之后的几年,于禁跟随着曹操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少功劳。总而言之,于禁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在张绣搞的这场偷袭战中并没有乱了阵脚,他从容地指挥着自己的几百名士兵,一边战斗一边撤退。虽然在战斗中不断有人伤亡,但这支几百人的队伍却始终有序地撤退着。由此可以看出于禁平时治军有方并且战时指挥也很得当,不然这么几百号人要么早就作鸟兽散,要么早就被敌人消灭了。

于禁一行人在撤退中遇到了十几个被剥光了衣服的伤员,他心中大异。待于禁将他们叫来一问才知道,这群士兵是被人给抢了,而抢他们的竟然是由曹操收编的黄巾军组建起来的青州军。于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来不及细想为什么青州军要抢人家的衣服,便带着队伍打了过去,之后还非常严肃地列数青州军的罪状,并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可青州军却不吃于禁这一套,他们先于禁一步见到了曹操,在曹操面前不住地说于禁的坏话。而此时的于禁正抓紧时间挖深战壕,加高营垒,一心一意地防备着张绣的追兵,对青州兵的行动并不知情。当有人告诉他情况时,于禁仍不慌不忙地说:“敌兵都还没退走,不赶快修筑工事,敌人来了怎么办呀?再说以曹公的智商,能这么容易就被人给骗了吗?没事!”

面对追击的敌人,能镇定指挥;面对诬告的小人,能从容分析形势,注重事情的轻重缓急。于禁,无愧为一名优秀的将领。曹操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赞道:“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为了表彰于禁,曹操封他为益寿亭侯。曹军的一场大败却成全了于禁,让他达到了人生的一个小高潮。

只是无论是曹操还是于禁都没有想到,这句“有不可动之节”的评价将会在日后成为于禁沉重的包袱。因为这句话,失节的于禁便多了一条不可原谅的罪状。

建安十年,曾经归附曹操的昌豨又反叛了,曹操便让于禁去攻打昌豨。接到命令的于禁二话没说,带着部队就急速攻了过去。面对着彪悍的于禁,昌豨没做多大的抵抗便投降了。当然,昌豨投降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于禁是他的旧友。老朋友了,投降后自然可以平安无事。然而很快,昌豨就发现自己错了,当于禁面带愁容、含着泪花来到他面前时,昌豨惊讶地发现这个老朋友并不是来救自己,而是来杀自己的。相信昌豨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他和于禁多年的交情,却没能换回自己一条命。于禁为什么就一定要杀死老友昌豨呢?答案是法律。昌豨投降后,诸将都提议把昌豨送给曹操处置,可于禁却认为没有必要,他严肃地对诸将说:“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这就是说,曹操早就有令,遇上被围困之后没办法才投降的人是不能赦免的。我于禁只是依法办事,决不会为了一个朋友失去自己的节操,一番话说得诸将哑口无言。

事后,曹操得知此事,感叹道:“昌豨呀,谁让你不到我这儿来投降,却要去向于禁投降呢?你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此事之后,曹操更加看重于禁了。曹操虽然赞赏于禁,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却指出:“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这里,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于禁以法律节操严格要求别人,所以到最后当他自己失节之时,他就又多了一条不可原谅的罪状。

可是这一点儿曹操没有想到,于禁没有想到,诸将也没有想到。在大家的眼中,于禁成了一个为守护法律和节操可以放弃友情和生命的道德典范。在之后多年的征战中,于禁又是屡立战功,他的封邑也达到了1200户。于禁的人生,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那件事,于禁也许就会以这样一个无比光辉的形象,出现在历史的画卷里。可是历史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大人们永远猜不到他下一步想干什么。建安二十四年,于禁迎来了改变他命运的那场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蜀军对曹操发动进攻,当时关羽带着大军进攻樊城,守将曹仁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出征之前还有个小插曲,人们忽然对将领的忠诚度表示了担忧,于禁作为老革命,自然是可以信任的。但庞德就不好说了,因为庞德原是马超的部下,而此时马超已经是蜀国的将领,而且庞德的哥哥也在蜀国任职。庞德会不会借这个出征的机会,重新投入到马超的麾下呢?庞德听了后,马上表态了:“吾受国恩,义在效死。吾欲身自击羽。今吾不杀羽,羽当杀吾。”庞德用掷地有声的誓言打消了人们的顾虑。只是后面发生的事,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于禁和庞德带着部队安心地驻扎在樊城的北面平地上,等着和关羽一决生死。可关羽却并不急着与他们交战。关羽把军队移于高处,差人堵住各处水口,耐心地等着。八月的一个夜里,关羽让士兵打开水口,将蓄积已久的洪水放出来。一瞬间,于禁和庞德的七军便被大水吞没。在这个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庞德先是处死了两名要投降的将领,接着身穿铠甲,手挽弓箭,一箭一箭地射向蜀军。箭射完了,就贴身过去,与蜀军进行肉搏战。直到最后,庞德手下或死或降,他只身一人坐着小船向曹仁军中行去,谁知,一个大浪将船打翻,庞德成了关羽的俘虏。被俘后的庞德并不理会关羽的劝降,他始终立而不跪,并对关羽大骂不止,直到最后被杀。庞德用自己的行动向那些曾经怀疑过他的人证明了自己的节操。而同样被俘的于禁,却做出了一个让曹军想都想不到的举动——他投降了。对于于禁的投降,《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上都只有“遂降”的字眼。显然,于禁是在无人劝降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的。

消息传回曹操那里,所有人都惊呆了。之前备受怀疑的庞德宁死不屈,之前备受尊崇的于禁却主动投降了。于禁呀,你怎么能投降呢?你没看见你的部下都宁死不降吗?你忘了你曾经被曹操称赞“有不可动之节”吗?你忘了你曾经为了维护法律节操而毫不手软地杀死了自己的老友昌豨吗?你难道不知道你在曹军中早已经是一个道德偶像了吗?为什么关键时候你自己

却失节了呢?道德偶像的不道德行为让人们对他彻底失望了,大家都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而这种彻底的失望,在于禁重返曹营后,便化为了巨大的愤怒,让于禁永无翻身之日。

对于这件事,曹操感叹了许久,他想破了头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只好说了一句:“我和于禁相识30年,怎料在危难之处,于禁反而不如庞德呢!”是呀,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于禁投降呢?答案很简单:于禁老了。经过了几十年的征战,时间不仅带走了于禁强壮的身体,也带走了他那颗坚毅的心。老当益壮,曹操可以,于禁却不行。当冰冷的刀锋贴在他脖子上时,节操、法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此时的于禁只有一个想法:无论如何,要活下去……

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还没心情享受“水淹七军”胜利喜悦的关羽被吴将吕蒙用计击败,并且他本人和儿子关平都被孙权杀死。于禁便又成了吴军的俘虏。

孙权对于禁还是不错的。史书上说,孙权都允许他和自己骑马并行,由此可见,于禁不仅行动比较自由,而且地位也还是有一点的。可是孙权大度,不等于他的手下也一样大度。毕竟,像于禁为活命而主动乞降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所以当孙权的手下虞翻看到于禁与孙权骑马并行时,就训斥于禁说:“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敢和我们的主公并行!”虞翻的话像锥子一样,扎得于禁心里直滴血。然而虞翻对于禁的刁难并没停止。后来孙权和众人在楼船上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当时演奏的音乐,忍不住流下泪来,虞翻见状,起身骂道:“你想用眼泪来换取大家的同情吗?你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去你犯下的罪行吗?”于禁无语,原来,作为降虏的他,连流泪的权利都没有了。

吴国是呆不下去了,在这里虽然有吃有住,可是于禁却觉得自己活得毫无尊严。任何人都可以拿他投降的事来挖苦他,取笑他。那么,哪里才是他的安身之所呢?家,于禁想家了,他想回到他离开已久的曹营中去。他认为在那里,他才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很快,于禁如愿以偿了。

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第二年八月,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于禁作为被俘的曹营将军,也将被送回魏国。听到这个消息的于禁非常高兴,他终于看到了生活的曙光,他并不认为自己会因投降的事而受到故国同人的歧视。在这样一个叛主投降如家常便饭的时代,自己这么点儿事算得了什么?

果然,当曹丕看到头发胡须全都白了且面容憔悴的于禁时,他不但没有怪罪于禁,反而用孟明视和荀林父的故事来安慰他。孟明视和荀林父是秦、晋两国的大将,虽曾兵败,但未受处罚,后来将功折罪,立下大功。这一下,于禁更对曹丕感激涕零,到底是自己的领导关心自己呀!有一个如此气度的领导,自己的苦日子应该结束了吧?被喜悦包围的于禁并没注意到曹丕话语中那一丝冷漠和周围大臣充满愤怒的目光。

于禁回来后不久,他接到了曹丕的一项指示,去给老领导曹操上炷香。于禁当时并没有太在意,他只把这当成了一次普通的拜祭。而当于禁来到曹操陵园时,他发现陵园的屋子上方竟然有一幅壁画,壁画中显示的是关羽得胜、庞德发怒、于禁投降。

一瞬间,于禁的心碎了,原以为众人早已原谅了他,原以为自己将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不料,到头来,一切的一切,只是“原以为”。一种充满绝望的羞愧感涌上于禁心头,也许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发觉自己错了,他的命运从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回到家中的于禁很快就在羞愧中病死。然而,那些曾把于禁当成道德偶像崇拜的人不会原谅他,那些曾被于禁以维护法律和名节为由处罚过的人也不会就此原谅他,那些为庞德慷慨赴死而叹息不已的人更不会就此原谅他,积蓄多年的怒火并不会就此而熄灭。于禁死后,朝廷给了他一个谥号“厉侯”。

一代名将于禁,用一时的苟且偷生,毁了自己的半世英名,可悲可叹!

编辑/杨志庆

猜你喜欢

节操庞德孙权
被“舆论”困扰的庞麦郎一家
任用拆台的人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任用拆台的人
科学的节操就是没有节操
庞德子
海明威学写诗
赏析《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