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2008-11-04张晓全
张晓全
【摘 要】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载体。我们在回顾评析区域发展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产业集群政策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产业集群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オ
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概述
1、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生产综合体理论。(1)梯度推移理论把工业的生命循环周期理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开发中,认为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遵循由高到低梯度转移的规律。并认为,大城市是高区位区,它可以依靠集聚经济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开发工作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2)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增长极理论强调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结构的差异,即城市集聚经济能力。(3)生产综合体理论。生产综合体是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为解决重大国民经济任务而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一般由国家一次性大规模投资而形成,是跃进而不是渐进式发展模式。它是一种典型计划经济、买方市场、更多考虑生产成本优势的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都是理论强调集聚经济效应,追求集聚规模经济是空间经济的基本原则。运用集聚经济将那些在生产上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是在产业布局上有着共同指向的产业,按一定比例布局在某个拥有特定优势的区域,形成一个地区生产系统。在系统中,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关联企业接近而改善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从中受益,结果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
2、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 1998)。
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集群还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往往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产业集群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吸收了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因素,首先,它不是简单地争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与否,而是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具有人才优势的区域如中关村突出发展信息产业;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产品业;城郊地区可以发展花卉业等。如浙江温州地区,人多地少、矿产资源匮乏,这在以往的理论中找不到区域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指南,但就是在这里,依靠温州人市场意识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实行“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战略,不仅是我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而且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甚至形成一些著名的品牌。
其次,产业集群理论突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创新来源于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包括文化、制度等非经济因素,集群的产业氛围可以培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尤其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高档时装业、工艺品制造业等,技艺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等。产业集群内知识与技术通常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创新在一国或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产业集群还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投入要素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而且强调企业家资源的培育及其在发展中担当的作用,还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除了积极寻求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作用外,更强调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使区域成为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学习型区域,不断整合自身资源与外界经营环境相适应,使区域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在当前生产方式已由过去的“福特制”转向“后福特制”,“柔性生产”、“及时生产”日益被强调的今天,区域发展过分依赖外力的作用,必然对市场变化的驾御能力、产业结构表现出较大的刚性,经济发展容易出现僵化和脆弱。
二、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1、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
作为介于市场和科学组织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组织”(威廉姆森语),产业集群集众多有关联性的企业于特定的区域,其内在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自强化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产业的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
(1)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可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整个集群致力于同一产业,第二个层次是集群企业基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而分工生产。这种专业化分工生产不但可以铸就某一区域、某一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且有利于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与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人该行业的壁垒,提高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从而使集群内的企业与孤立的企业相比扩展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由于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上的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购销等活动,如建立共同的采购中心、大批量地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成本降低,也使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大幅下降。此外,集群的“扎堆”效应,使得专业化信息的获得大大便捷,产品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为提高集群产业的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主体多数情况下是中小企业,受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单个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但当它们进行有机的集聚时,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从而有利于技术的创新。相似的先验知识和长期形成的信誉与承诺提高了核心能力的开放性;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也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享。正如一位创新理论的先驱所说的那样:“创新不是孤立的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地发生。”
(4)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新产品开发必须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生产和资金规模难以承担开发新产品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开发新产品一旦没有得到市场的如期认可,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威胁。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由于可以相互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5)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集群内上游企业之间、下游企业之间、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进行细致而紧密的分工与合作,这种互动极其有利于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又正是保持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基于集群固有的优势和作用,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产业集群很自然地成为了很多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而且,世界范围内产业集群的实践也充分展示了产业集群对提高产业素质、提升城市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巨大作用。
2、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要增加的额外投资,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实现同类企业整体规模增大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通过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获得外部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按其来源和形式可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谓的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一是众多企业在空间上集群发展而产生的聚集经济。产业聚集的企业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其本质上是一种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作为一个社会性系统,是多种要素、多种主体、多种联系协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它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各种要素的结合,培育地方文化中蕴涵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地方创新主体与合作的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形成等,培育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业环境。产业集聚的特点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能促进持续的创新活动。产业集聚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有利于新企业快速衍生与成长。产业集聚区以较多的市场机遇、较低的运作成本和较小的风险等有利条件促进新企业的生成,促成大量的创新知识,提升区域竞争能力。最后,企业通过创新不仅获得源于技术上的超额垄断利润,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共用品牌、组建贸易联盟等可以促进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会促进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和营销创新等,以进一步扩大垄断优势,而且可能形成循环累积效应。
产业集聚中的“高度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来源之一。在产业集聚区内部,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同时,也有利于专业化深度发展。递增报酬是专业化分工的经济网络的基本特征,企业之间专业化程度提高,也就意味着企业间交易频率增加和协作关系的密切。企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得企业专精属性更加明显,专注于自身的优势领域而能在区域内得到其他企业的优势领域的支持,这一动态共同体的协调发展显然能较大幅度地提升区域生产效率和整体竞争力,使得产业集聚具有其他产业布局不可比拟的柔韧性和整体竞争优势。总之,产业集聚区在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的同时,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后福特制(Post -Fordism)生产方式的盛行,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这不仅为专业化生产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他们实现了规模生产,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整体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仁贵.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J].经济评论,2005(6).
[2] 梁军.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2).
[3] 魏守化、王缉慈.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6.
[4] 杨新华.区域经济发展演变路径的简单说明[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1).
[5]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