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个必然”与民族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2008-11-04薛宗梅滕兴光
薛宗梅 滕兴光
【摘 要】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科学判断。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化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只能是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过程。“发展是硬道理”,只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主义前进中的问题,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关键。
【关键词】 “两个必然”;民族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发展オ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就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即“两个必然”。然而资本主义历经风霜血雨300多年仍存于世,并且以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达的经济、广泛的民主、健全的法制、完备的社会福利为世人所瞩目。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发展却遇到了困难与挫折,特别是20世纪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社会主义的核心国家苏联解体,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弹冠相庆,宣称资本主义是“必胜主义”,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取代是历史必然,甚至有人宣扬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模式是“历史的终结”。果真如此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难道真的过时了吗?值此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运用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地对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加以分析,必然得出“两个必然”依然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
一、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僵化单一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灭亡,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证明资本主义不是“必胜主义”
苏东剧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分析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尽管对苏东剧变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只是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和平演变”战略目的是企图通过促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变化来推翻或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外部因素再强大,内部不出问题,“和平演变”的战略就不能得逞。
前苏联在30年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一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很多严重的弊端:政治上,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委任制、个人集权专断,以党代政,民主、法制遭到专制集权的破坏,使社会主义在苏东地区渐失民心;经济上,排斥市场,以行政指令管理经济,经济结构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轻工业,使得苏东各国经济陷于困境,人民生活困难;意识形态上,教条主义、大党主义、大民族主义严重,强行东欧各国把苏联模式当作固定的教条推行,而不是从各国国情出发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具有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僵化的单一模式不利于苏联、东欧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其失败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失败,但并不能由此否定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是苏东各国的改革采取了“急进式”,忽视了共产党的领导,采用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接受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亡党亡国。
同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经过一段艰辛而曲折探索后,于1978年作出了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了活力。经过短短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万多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社会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满足、民主权利不断丰富和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的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这些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成功的道路。用邓小平的话讲,即为“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中国人用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没有过时,资本主义的体制调整改变不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内部基本矛盾及其外部社会主义的对抗的双重压力下,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合作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在坚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管理体制实施了一些改良措施,如实行股份制,使部分工人拥有股票成为“股东”;实行“共同负责制”,让工人参与企业的管理;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容纳了现实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变革后的资本主义尽管面目全“新”,但本质依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资本主义的命运从根本上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推动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实现质的飞跃,催生社会主义直至取代资本主义,“两个必然”论断转化为现实,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只能是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两个必然”论断,是就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言的,这个科学论断来源于现实又必然转化为现实。而实现转化须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而创造这个条件,必然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马克思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这就是对“两个必然”论断加以补充、深化、发展的“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三、“两个必然”的论断对当今如何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的科学预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不是立即灭亡,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统一起来理解,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具有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有助于正確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资本主义尽管存在由其基本矛盾决定的消极腐败属性,但是它还有一套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效经验,因此对资本主义应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融入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大胆地学习、借鉴、吸收、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生产力的先进体制、机制、先进的发展模式,发挥“后发优势”,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吸引力。
2、有助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尽管是历史的必然,但仍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艰难曲折的并可能出现反复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不完善、不成熟到完善、成熟的成长过程,在同资本主义共处与竞争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上的缺陷和决策上、工作上的失误而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无论社会主义遇到多么尖锐的挑战,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改变不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其结果不是社会主义的灭亡,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
3、有助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从“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挥制度的优越性,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最终“演变”资本主义国家,使“两个必然”在全球转化为现实,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必然要求,这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调整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通过改革形成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模式,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二次革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然,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先导是理论的创新。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始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创新、创新再创新,不断发展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30年,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动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化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只能是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过程。“发展是硬道理”,只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主义前进中的问题,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关键。
【注释】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25.
[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P98.
[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P38.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82-383.
ァ静慰嘉南住开
[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肖枫著,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12.
[3] 《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著;杨祖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
[4]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
[5] 《资本主义的幽灵》,[英]威廉•基根著,林德山译,重庆出版社,2001.1.
[6]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叶庆丰著,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七卷,第一期,2003.2.
[7]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雷琳著,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2卷,第一期,2001.1.
[8] 《关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若干思考》李秀潭著,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七卷,第一期,2003.2.
[9]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本书编写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ァ咀髡呒蚪椤开
薛宗梅,女,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高级讲师.
滕兴光,男,江苏邳州人,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