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扶风县城镇建设的实践看西部城镇化发展之价值取向

2008-11-04张晓晨

新西部下半月 2008年8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发展

【摘 要】 城市是经济和文化双重发展的产物。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就我国西部地区要建设什么样的城镇,提出了西部小城镇建设应坚持的价值取向,目前所必须重点研究的中心和焦点,即:坚持以人为本,适宜人居的建镇理念,结合各自的总体特征、人文景观、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和自然风貌,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合理规划。避免千城一面、贪大攀比的弊端。

【关键词】 扶风县;城镇建设;西部城镇化;发展;价值取向オ

城市是经济和文化双重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工业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两个轮子,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1]。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世纪[3]。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农业大国的性质尚未改变,城市化进程必将在新世纪对全球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在城市化发展滞后、经济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已普遍把城镇化发展、建设小城镇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造城扩城热[2]。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究竟城市化进程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城镇,是走“千城一面”的老路,还是创各有千秋的新路,这是我们西部目前所必须重点研究的中心和焦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宝鸡作为陕西的第二大城市,是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以建设“四市”(工业强市、旅游名市、畜牧大市和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和“两个最佳”(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为战略目标,先后开展了“创卫、创模、创文、创园”和绿色宝鸡创建等重大活动,城市空间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延伸,城市品位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扶风地处宝鸡市的东大门,东临农科城杨凌,是西部典型的农业县,在城镇化的热潮中,自觉地融入全市的大环境,依托区位、交通、人文旅游资源三大优势,充分“吸收”城市辐射的“光芒”,着力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带群,以求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机遇和挑战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扶风正处在必须科学发展而且能够率先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困难可能迭出、问题不断涌现的矛盾凸现期,还处在建设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扶风由重点突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的黄金发展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1、机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全国各地都以“城镇化”为目标启动了新一轮发展战略,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过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远的城镇化运动,其直接结果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在二三十年时间将至少有一半人从农村进城市,中国将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为城市化国家。这就要求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城市化道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政策重点向西部倾斜,东中西部经济互相融合、协同发展,资金、文化、人才不断涌入西部,西部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西部各地都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机遇,启动了新一轮城镇化运动[2]。新一届省委确定在2020年要把陕西建设成为“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一个首要的措施就是加快“一线两带”建设,促使关中地区率先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不断发展,扶风县加快城镇化进程所需的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宏观环境亦逐渐具备。主要是:一是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多元化经营逐步形成,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准备了初始的物质基础。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瞄准市场变化,形成优质苹果、精品辣椒、秦川肉牛、小麦加工等为支撑的特色农业,红果、天马、戊寅、盛丰等龙头企业的支柱和带动作用增强,促使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推进,使农业与工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同时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三种产业就业结构由1980年的76.0:14.1:9.9变为19.2:40:40.5,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符合城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三是工业强县建设的进程迈出了新的步伐。已形成了建材、机电、食品、纺织、造纸、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3户,年总产值238260万元,中小企业产值达704571万元,较2003年增长12.6%[7],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开始显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建设开发文明富裕和谐新扶风的实践中,扶风的各届领导、各级政府一直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经过艰苦探索,初步确定了建设旅游型县级市的蓝图。全县干部群众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创建文明家园活动,从思想上认识到建新型农村,当新型农民的途径就是要使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并从行动上已积极投身到旅游型县级市的建设之中。

2、挑战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思想、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全国来看,目前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二元结构至今未消,“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之间诸如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科教文卫、就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二元化格局,还是相当明显的。这些问题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瓶颈。二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弊端,许多城镇建设之始,考虑最多的是经济指标和城市规模,以至于高楼连着高楼、工厂挨着工厂、街道接着街道,显得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在实践中只求快求大,忽视了城镇定位、城镇个性、城镇特色等问题,所以酿成了“特色危机[4]”。就扶风县而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居民共享资源比较少,城镇的功能很不完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周边地区;工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偏小,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失去了赖以支撑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发展;大量的农产品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很难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风险,龙头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农民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农业产业化滞后,使工业化遭遇了农村市场需求不足与农业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同时也不利于劳动力转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步伐。

二、传承和抉择

城镇是物质和精神相互依赖的生活共同体。城镇的个性,对于提升其影响力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加快城镇化建设中,要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综合考虑,结合各自的总体特征、人文景观、历史背景和自然风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依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坚决杜绝盲目的大拆大建等铺张浪费行为,形成一批个性鲜明、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建设开放文明富裕和谐新扶风的一个既定方针,也是扶风迈向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同时也突出反映了扶风在发展道路上、在时代要求、自身历史和发展态势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孜孜探索。

1、历史

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基础环境较差,但大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就如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川原山相间,文物古迹众多,遍布历史传说,是著名的旅游大县,现已形成了三山(东观山、西观山、中观山)、三寺(法门寺、贤山寺、大明寺)、三馆(法门寺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周原博物馆)和一园(关中风情园)等景点,其中法门寺是世界著名的国家4A级风景区,拥有举世无双的释迦摩尼真身舍利。所辖的12个乡镇都有相应的人文典故,人口在8万的有城关、法门两镇,人口在4万左右有召公、绛帐、午井三镇,还有杏林、天度等地自古就有集市。扶风曾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在今天的法门镇以北建有周原博物馆,可以见证西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在汉代时称岐阳郡、设有郡守,有史书记载的最早建县时间在明朝,称美阳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扶风自古以来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曾有李白称赞扶风男子“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河移”,也有武则天称赞扶风的女子“谦默相守、不求显扬”,可以说扶风在唐朝时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8]。在建国以后,曾获得了不少国家级荣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扶风,指导扶风的发展,扶风在西部乃至全国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现在扶风已经发展为陕西省的重要窗口地区,其城镇化水平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可以说,建设旅游型县级市势在必行,推进城镇化建设,扶风可以科学发展而且能够率先发展。

2、现实

扶风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着其城镇的概念,必须是一个特定的品牌化的城镇文化的概念。扶风辖9镇3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乡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方向,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高标准管理,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城镇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已建成16平方公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加快,城镇人口已达1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5.6%,初步形成了县城新区、法门景区、绛帐工业基地“三区一城”的城市格局和以建制镇、集镇为基础的城镇网络体系[8]。城关镇、法门镇、绛帐镇是宝鸡市2004年确定的小城镇建设的试点镇,在几年来的建设中,不论是县城还是法门镇、绛帐镇都在城镇化建设中注重发挥了非经济的文化价值作用。

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功能完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近年来,在改造老县城的同时,城市空间不断向北扩展,形成了标准较高且有相当规模的新城区。为了统筹老新城区的发展,县上先后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创建绿色扶风等活动,使新老城区浑然一体,协同发展。通过开展“环境立县、诚信扶风”活动、创建“平安扶风”等活动,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境界,使县城真正成为扶风的“首善之区”。但与周边县城相比,仍然显得城市规模比较小,城市品位不够高,设施不够齐全、功能不太完善。法门镇作为旅游名胜法门寺所在地,镇因寺而兴,人因寺而富,每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过境车辆达到80余万辆。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四纵四横的城镇框架,形成了日用品、饮食、纪念品、复制文物等四大市场,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几年佛指舍利的赴韩、赴泰、赴港供奉,法门寺的知名度提高,使城镇化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但也凸现出一些问题:一些基础设施陈旧甚至破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城镇日常管理落后,与4A级旅游区的要求不相符合;从业人员培训及管理不到位,旅游秩序需要整顿等。

绛帐镇是扶风的老工业区,是全省“一线两带”建设和宝鸡市“一区七园”工程的战略地区,陇海铁路穿行而过,西宝高速和法汤高速在此交汇,交通便利,镇区依托火车站而建,环绕厂区发展,人流、物流相对集中而城镇布局相对分散,现有大中小型企业70余户。随着招商引资项目的不断落户,绛帐不断向城镇化发展,但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比较多,这就要求绛帐在建设时要合理规划、注重区分功能,强化城镇载体,加强日常管理。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中心突出、等级分明、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紧密联系的城镇网络体系。建成了一批工贸服务型、旅游开发型、建材工业型、交通枢纽型、科技产业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8]。但总体上来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市规模小、功能弱。表现在建成区和人口规模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城镇功能不强,起不到以“城”为“市”的作用。二是资金来源严重贫乏,投入严重不足。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发展后劲。城镇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四是城镇规划编制还不够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等。

扶风的历史和现实都说明,扶风的城镇化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仅在起步阶段,仍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扶风的城镇化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临着传统和现代、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经济政治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清楚的把握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和最终目标,建设旅游型县级市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最终的目标是要建设个性化、人文化和生态化的新扶风。

三、定位和策略

中外历史证明,现代的城市都起源于传统的商业城镇,而城镇是由乡村集市的兴起演变而成的[3]。因此,从农业社会及农业化思维的角度,城市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演进和积累过程,并“自然”选择而形成个性化特点,最初人类社会在农业交易中产生了集市,集市的规模化、经常化产生了小城镇,城镇的集约化便是城市,城镇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所以说城镇化不能“制造”,只能在发展中“创造”[6],依据实际“塑造”。城镇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本质的目标绝不在于单一的聚集人口、扩大规模,而在于寻求和建设建设最为理想、最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态,营造与自然最为和谐的“一方水土”,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发展的结果。扶风城镇化必须定位在“旅游型县级市”建设上,这是扶风的固有文化所决定的。扶风县城镇化的过程,必然是各种相关因素关系得到妥善处理、协调的过程,也必然是扶风人民充分收益的过程。

1、在完善和拓展中发展

城镇规模不是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要保持城镇化与产业化水平的同步增长,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要把握好适度,防止过份滞后和过于超前,才能创造最适宜的人居和创业环境。在城镇的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和控制城镇空间尺度。城镇空间尺度的确定问题,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由城镇所处的空间位置决定的“体量”空间。一个城镇的体量空间,也就是这个城镇对人口的容纳空间和扩展的边界空间。由于城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带,由此决定了小城镇在容纳人口和发展的规模上,不可能超过其比邻中心城市。受中心城市所具有的辐射效应,决定了城镇只能成为中心城市的补充功能而存在。所以,一个城镇规模确定,应当从所处区域位置、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和距离来确定,不应当根据其所管辖的区域来确定。如果认为辖区内的人口就是未来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这显然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2]。目前,一些地方,所进行大规模的圈地建成正是在这样思考下进行的。二是在城镇体量的确定下,就有一个量体裁衣的内部空间的尺度比例的确定问题。既然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体量”,城镇有小城镇的体量,城镇如果按大中城市的“体量”裁剪,显然是不合适的。如城镇的马路宽度就不应像大中城市那样宽大,步行街的宽度就不应像行车的马路那样宽大。由于许多城镇的领导热衷于开大马路,不去研究马路两侧的建筑与马路的比例关系,结果造成城市街道尺度失调。我们本应利用尺度关系使城市与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彼此和谐,与人保持和谐,但是在很多场所,不但没有很好地利用尺度,反而任意去破坏尺度,结果造成破坏城镇的和谐之美。最典型的是模仿的城市建造大体量的所谓文化广场,破坏城镇特有的人文气氛,降低了城镇的人气。扶风县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立足历史悠久的老县城,根据全县城乡建设实际,大力实施“因地制宜,分级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城乡规划建设方针,加快特色小城镇的改造扩张。一方面突出县城建设这个重点,对老县城实施“空间拓展”和“品位提升”,按照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和功能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的建设发展新城区,以西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为依托,修建文化广场,完善服务功能,分步改造老城区,增强辐射力和凝聚力。一方面要突出中心镇建设。根据全县9个建制镇的地理、区位优势,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区位明显、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并对分别被国家、省、市列为试点镇的县城区、法门、绛帐、杏林、召公作为重点中心镇(其中县城、法门镇为国家重点镇)。在规划、土地、税收、上级补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要研究利用金融资金的可能性和渠道,研究吸引社会资金的政策和措施,拓宽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渠道,建立和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库。在当前小城镇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而投资有限的前提下,按照“疏解交通、治理环境、完善设施、提高质量”的原则,把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给排水、通讯、网络、电力、路灯、路面等设施项目作为重点优先考虑,进行全面改造,大力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和城镇功能,促进加快重点中心镇的发展步伐[9]。

2、在继承中创新

先进生产力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社会方向和人民生活内涵,反映特色是城镇发展的灵魂。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必须强调人与自然、人和社会、历史与现实、人的内心和各种文明之间,都能获得 一种和谐与交融。在城镇的建设中,挖掘自身的发展特色和潜力,文化特色是小城镇建设不可忽视重要的无形资产。一个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内涵,等于没有灵魂。不论在城镇建筑、生活方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城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保存空间。对于这份文化资产,一旦开发成功,就会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富。像充满着本土的江南乡土气息的浙江的同里、乌镇、江苏的周庄等城镇就是这种成功开发的典型。城镇特有的存在空间赋予了小城镇生活独特的特色,使城镇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这种关系反映在小城镇的建设形态上,构成了其自身的一大特点。著名美术教授俞坚是这样构筑他的城镇之梦的:(1)尺度:城镇的路网密度,公共空间的尺度,人际交往的尺度,都是亲切宜人的。(2)特色:城镇的特色,不仅仅是在老房子的外表,还在于其相对于都市,保留了较多的传统生活习俗,这往往反映在独特的空间类型中。(3)连续的生活状态:镇的生活是简单与便捷的,生活的各项功能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在城镇建设中,如何将现代物质生活与美好情感相结合,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城镇建设面临的机会与挑战[6]。扶风的地理、历史、人文、资源等诸多因素使现在的扶风文化成为周文化、唐文化、佛文化、关中风情文化集于一身的共同体。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扶风先后坚持不懈的开展了“环境立县、诚信扶风”建设年、落实年、提升年、推进年、创新年活动,成为扶风的金色品牌,为扶风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扶风的城镇化必须有扶风的特色,扶风文化的发展是推进扶风城镇化的有利因素,扶风特色的城镇体现着扶风文化的内涵。现阶段,扶风正在全力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必须紧紧抓住法门寺二期开发这个历史机遇,立足建设“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的目标,高起点、高标准把法门寺文化景区打造成“千载佛家胜地,万世人文经典”[10],要通过举办中国宝鸡法门寺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打造文化、名俗、生态节庆品牌,激发旅游需求,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入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旅游综合效益,这将是我县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我县城镇化将会出现新的格局。尤其是法门镇在寺镇分离的前提之下,高标准规划实施景区道路、给排水、供电、通电等改扩建工程,科学布设旅游线路,提高硬件设施保障水平,增加服务设施,提供个性化服务,将会出现佛区、僧区、新镇区三大版块的城镇格局,在宝塔、美阳新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带动下,法门镇将会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明星乡镇。在此带动下,全县的其他景点也会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旅游强县将会成为全县城镇化发展加速剂和助推器,是体现扶风城镇特色之所在。

3、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城镇发展的出发点。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是城镇价值的体现。城镇化本质上是使数以亿计的农民转移到城镇,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从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是逐步缩小城乡判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但城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城镇化会加速经济的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是也会凸现出一些问题,甚至会伤害到一部分群众的现实利益,所以城镇化进程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纳为“三农”问题,一切政策方针的制定都要以“三农”的 利益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关心农民,关注农村,支持农业,解决好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以农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城镇化中的体现,是我们制定和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本方针[1]。

城镇化道路要以农业发展为根本前提。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母亲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剩余,是城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规模、质量受农业发展的制约。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我们曾选择过苏联模式,即政府运用国家机器,采取特殊的超经济手段,集中一切可用资源,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5],严格限制农业人口流向城镇等措施,以城市为主,以重工业为主,以国有为主的城市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它不仅没有改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相反,通过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物资供给、婚姻等具体制度,将广大农村、农民排斥在城市大门之外,固化二元结构;工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使农业越来越落后;导致城乡发展、工农业的比重严重失衡。这种脱离农业发展、片面的城市化道路,使我们付出了高昂沉重的代价。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农业剩余,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使农村剩余流向城镇,结果是人口的聚集和城镇的扩张。因此,城镇化发展要与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发展农业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城镇化道路的正确选择[4]。

城镇化道路要以农民利益为基本标准。当前,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利益冲突越显突出: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民变更身份后的社会保障“无保障”;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管理体系使失去了生存空间和基本生产资料的农民就业困难,影响农民进城的市场障碍、思想障碍、素质障碍、体制障碍、环境障碍没有消除,农民进城的成本高[5]。我国农民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但又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群体,农民是推动城镇化最主要的动力,农民的发展是城镇化的首要问题,农民利益的维护和满足是制定和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城镇化过程要高度重视农民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利益。城镇化道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维护农民利益,相信和依靠农民,充分调动、尊重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

城镇化道路要以城乡融合为基本目标。城乡融合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城镇与乡村这两个不同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的融合,人口的融合,生活方式的融合等方面。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互动相融的过程。城镇是现代产业和消费的集中地,是生产要素的聚集点,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枢纽,也是城乡融合的载体和平台。城镇化道路要始终瞄准城乡融合这一基本目标。通过城乡体制一体化,产业结构一体化,文化教育水平一体化、农民市民化等具体措施,实现城乡在经济、政治、人口、文化等方面的融合[6]。

扶风县像许多西部城镇一样,广大人民群众依然存在着“上学难、看病贵、保障差、想文明、盼平安”五大现实问题,扶风的农民仍然占全县人口的80%,且以农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就业的机会仍然不足,大量的人才外流,县域财力不足,许多群众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妥善处理,诸多因素使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的愿望更为迫切。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必须同城镇的产业定位结合起来考虑。所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兴产业”放在第一位置来考虑,特别是要从“小城镇、大战略”的高度,让人民群众安居在城镇带群、乐业在产业集群,是扶风发展的目标。扶风坚持把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作为城镇化建设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城区、开发景区、突破厂区作为构建城镇带群的关键措施,三位一体,辐射连接,营造大水大绿、打造大城大景,使经济城区更加繁荣,人文城区更具魅力,生态城区更显特色,努力 形成以“三区一城”为依托,横向成群,纵向成带的城镇带群,使城镇成为生产要素的繁荣地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文明家园[8][9]。

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审视,西部城镇化还只是起始阶段,扶风的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充分尊重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规律,必须鲜明的体现中国特色。这就要求决策者多一点世界眼光,多一点文化知识的储备,多一点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的科学方式和先代理念,以使我们的每一步都无愧于时代和历史。

【参考文献】

[1] 刘明国,王宏彬.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反思[J].农村 经济,2004(12).

[2] 张贡生.中国特色城镇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3] 张学英.从典型国家城镇化发展看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2003.6.

[4] 余戎.罗清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偏离以农为本的表现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1.

[5] 谢云.雷海章.新时期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5.2.

[6] 柳宾.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城市化问题[J].东岳论丛,2004.3.

[7] 扶风县2007年统计年报表.

[8] 扶风县城镇建设规划.

[9] 扶风县“十一五”规划汇编2006.

[10] 法门寺景区总体开发规划方案.

ァ咀髡呒蚪椤开

张晓晨(1964-),男,先后曾任陕西省扶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天度镇镇长、党委书记,法门镇党委书记,现任中共扶风县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发展
区域发展篇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