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过渡句的作用
2008-10-22王志强
王志强
说起过渡句的作用,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承上启下。然而,仔细研读各种过渡句的上下文,耐心品味其前言后语,我们就会发现这高度概括过渡句作用的“承上启下”四字还应包含更为明确的意义和内容。我们只有全面了解过渡句的作用,才能理解文章作者在行文中安排某一过渡句的良苦用心,理顺文章的思路,从而把握文章结构,更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下面结合一些文章来谈一谈过渡句的具体作用:
1.表示话题的更换
例如:①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①的上文主要是说明风是沙漠危害人类的帮凶,它和沙一起用“游击战”和“阵地战”的方式向人类进攻;而后文则主要说明对风的利用,人们可以制造风力车,用风来发电、汲水、磨面。例②是一个过渡句,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从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过渡到具体叙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2.表示事理的递进和转折
例如:①况且,一想到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鲁迅《祝福》)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①的上文叙述到“我”和四叔这个卫道士、讲理学的老监生的说话极不投机,又倍感百无聊赖,因而“我”决计要走,说的是要走的一个原因;其下文将要说到遇见祥林嫂的事,它“使我不能安住”,这是我要走的另一个原因,一个更主要、更深一层的原因。例②的情况与例①不同,例②的第一句先以无限敬仰的感情歌颂了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递性词语“但是”一转,论述深入一层,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热情赞扬了马克思多方面的辉煌成就。
3.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变化
例如:一场紧张的抢救战,在二千里外的首都,接着开始了……(王石、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例子的上文叙述山西平陆县抢救民工的情况,民工中毒,非用特效药不可,然而平陆附近各县市都没有这种药;其下文叙述在北京的抢救战,民航局、空军、特效药药店各方齐心协力准备送药。通过例句上下文实现了地点的转移。
4.表示插说部分和上下文的衔接
例如:①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地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刘宗明《一件珍贵的衬衫》)
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鲁迅《故乡》)
例①的上文是说“现在”的“我”家珍藏着一件珍贵的衬衫,而其下文开始插叙,追述这件珍贵的衬衫的由来,例①是它的衔接处。例②的上文是写“我”去故乡,准备“搬家到我谋生的异地去”,而其下文开始插叙,回忆少年闰土,塑造了一个机灵勇敢、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例②则是把它们衔接起来的纽带。
5.表示表达方式的转换
例如:①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陈广生、崔家骏《人民的勤务员》)
例①的上文是抒写作者在朝鲜的感受,以热情洋溢的议论和抒情,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几个方面赞美志愿军;下文则是记叙“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具体表现志愿军的英雄主义精神。例②的上文引用了雷锋关于为人民服务的名言;下文是叙述雷锋日常生活中的五个小故事,具体表现雷锋如何“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过渡句作为文章的一种结构手段,其作用像桥梁、似纽带,承上启下,使行文流畅,语意通达,层次分明,转承自然,结构严谨,也使读者的思路绵延不断而无突兀之感。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