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与月

2008-10-22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10期
关键词:李白月亮诗人

燕 飞

李白是诗仙,更是伟大的月光诗仙。有学者根据《全唐诗》统计,李白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可见,李白对月的热爱。传说他的死也是因为满怀诗意地捉月而坠江。历代李白图画中,关于李白捉月、泛月、玩月、问月者,与关于李白醉饮、扶醉、醉归、醉卧者一样繁多,一样得诗仙之神采。

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古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诗经·月出》)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绎出一代又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等从古代典籍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当然,月有升落,月有圆缺,月有隐现,因而月也有了生命的诞生殒落、时间的飞逝和人生悲欢离合的意蕴。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一系列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诗人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但是,作为天才诗人,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李白的月亮世界,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李白的“月”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

一、月是真挚情意

李白一生漂泊,月总是作为他的知己与之相伴。每当远离家室、独自漫游在外,他就不免对月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对明月而思念家乡和亲人,感情深沉。《静夜思》也正是这样一首留传千古的咏月名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本诗抒写诗人月夜思乡的殷殷之情,脍炙人口,千古传诵。静夜客居,乡情万千,诗人只是抓住一个错觉,即景生情,便赋就千古绝调。通篇主旨是“思乡”,却以三句写月,虽然写月,乡情却包蕴其中。写月照床前,银华满地,烘托诗人万里思乡,彻夜难眠;写月华如霜,如梦似幻,映衬诗人愁肠百结,神情恍惚;写举首望月,银辉满空,凸显诗人情思难平,意绪万千。三句描月,摹色绘态,形神兼备,巧妙地传达出凄清冷落而又无限悠长的思乡之情。

读这样的诗,一个是永恒的情思,一个是刹那的感动,既新鲜又古老,既简单又深邃。俞樾《湖楼笔谈》有“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之语,正可评价李白笔法,情真意切的思家念亲之情,全在一轮皓皓秋月当中展露无遗。

被称为“谪仙”的李白,常被人误以为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在他身上,除了超卓不凡的英豪气概外,还有真淳亲切的世俗情怀。英雄精神和人性精神,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全面地构成了李白的诗化人生。一面是蔑视王公:“天子呼来不上船”;一面是亲近平民:“长安市上酒家眠”,对不入流的市井小民和劳动者表现了脉脉温情。一面是“一醉累月轻王侯”,“欲上青天览明月”,遗世独立,傲岸不屈;一面是对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真挚情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暮春时节,杨花已随风飘零落尽,似乎在叫着“不如归去”的杜鹃一声一声地悲鸣。在这花鸟悲春的时候,又怎忍心听到王昌龄被贬谪到比湘黔交界的五溪还远的龙标县?一经落花啼鹃的点染,人间悲便与天地悲浑融为一,变得非常浩渺苍茫了。

在人与天地浑融中,水到渠成地生发出一种超常规想象:“我寄愁心与明月”。愁心是可寄的?明月也能当邮差吗?在心理时空中,这些在现实时空中不能设想的事情,也可以设想了。而且一经设想,就妙趣横生,明月寄愁比起用俗了的鱼雁传书来,又省却了多少山水阻隔,而且抒写友情,又考虑到接受这份感受的对方的情趣。明月寄情,到底包含着有如明月的高风亮节,而且王昌龄的七绝往往能妙用明月意象,比如他写边塞,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名句,写送友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譬喻。因此当李白借明月寄愁思的时候,这位“诗家夫子王江宁”也就心领神会,于心怦然了。明月西沉,本是自然现象,但是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情无知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也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月是多么地有情啊!从“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明月可赊,到“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明月可以寄愁,在这种奇幻的人月默契中,诗人创造了一种富有魅力的感觉世界,即与天地万象共享生命,共享感情。

二、月是精神家园

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它有照见故土友人的情思,而且因为它高洁脱俗,纯净透明。大凡高于世俗的天才,往往只能做孤独的高蹈者,只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天地之间,只有明月与李白的心最为接近。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那客索斯拒绝无数少女的爱情,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李白在月亮之中看见了自己:同样的孤高,同样的透明,同样的纯净。诗人本无机心,月亦如斯。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一)

此诗写于天宝三年,当时李白供奉翰林,因人进谗言而被唐玄宗疏远,“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他无处诉说,只好借月下赋诗抒发内心的苦闷情绪。

诗一开始,诗人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中。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诗人绝不是找不到人一起饮酒,只是世人过于庸俗秽浊,不配与他对饮;只有那天上明月方堪为友。这正是超凡脱俗的天仙之想。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孤独中的歌舞何尝不是一种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跳舞是飞腾的准备,超越是战胜人生悲剧的保证。这是诗人在同人生的痛苦作战,是具有酒神精神的李白在跳着舞越过人生大地上的沼泽和悲愁。伴随李白的还是那一轮皎洁出尘的月亮。

三、月是哲理思考

诗人在与天地万象共享生命和感情的同时,进而与天地万象共享历史哲学或时间哲学的精神探索。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尽情地流泻着茫无涯际的清辉,它暮升晓落,与人总是若即若离。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顿生,故而停杯问之。将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对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的感叹与人生的短暂渺小的人生课题摆在了月亮与读者的面前。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这就给人带来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流水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只有那明月、那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无限的深邃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表现了对人生理想、价值的执著追求(参见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2003年第4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诗里既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意感伤,又有曹操《短歌行》的烈士慷慨,更有诗人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的殷殷珍重。诗人将哲理的思考与对月的形象描绘有机地结合并高度地统一、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诗的主题发轫于情感,净化于审美,升华于哲思,构成其不朽的艺术价值。

此外,李白的咏月诗还常常表达闺思、怀古等主题。代表作有《古朗月行》、《长相思》和《月夜金陵怀古》、《苏台览古》等。以上举例未必能概括李白笔下月光世界的全貌,却也可以从中看出其基本的特点了。

总的说来,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纯净透明的世界,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永远是那样空灵而静谧,亲切而纯洁。

(作者单位:北京市立新学校)

猜你喜欢

李白月亮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诗仙李白的归宿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倒下的那一刻
砸月亮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